(共19张PPT)
*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并立与
元朝的统一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新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教法学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初步了解
零碎——体系
浅层史实——深层认知
*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在落实政权更迭时,以地图和时间轴梳理,培养时空观念。
在把握民族交融、制度创新时,提供图片、古诗、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的史料,培养史料实证。
在讲解孝文帝改革时,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解读、认知史识的历史解释能力。
在分析文化成就时,深层次分析文化繁荣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建立家国情怀。
*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重难点
重点:民族交融、制度创新。
设计意图:继承、发展、影响。
难点:民族交融。
设计意图:学情,教材。
重、难点
*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一、政权更迭
二、民族交融
四、制度创新
三、区域开发
五、文化繁荣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
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之一
利用地图与时间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政权更迭
→
由分裂对峙到隋唐统一
二、民族交融
1、改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2、改语言: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
3、改汉姓: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4、鼓励通婚: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让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特点,让学生回答,这一改革可能引起的反响与效果。
力度大
材料二、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幼承洪绪,早著睿圣之风……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短时期内也产生过明显的副作用,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军人揭竿而起,导致了北魏的覆亡。
材料三、 从汉族士大夫立场来说,胡族政权毕竟是异族政权,很难说是自己的国家。北魏也不例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旨在排除种族的区别,以社会身份这样一种贯穿于胡汉两个社会并具有普遍性的原理为基础建立其统治体制,但北魏国家依然维持着作为胡族国家的本质。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两段材料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你怎么评价孝文帝?
民族交融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民族交融不等于民族同化。
核心素养之二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的能力。
二、民族交融
(二)、民族交融的影响:
1、民族迁徙与中原经济恢复、江南开发
2、民族交融与胡汉文化、南北方文化交流
二、民族交融
核心素养之三
通过图片,民歌等形式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各民族从冲突交融走向大一统,中华民族向心力增强。
3、民族交融与统一
民族交融就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增加。使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有了加强,使统治者赖以割据的重要依据也逐渐消失。因而为统一的王朝再创提供了条件。
二、民族交融
三、区域开发
永嘉南渡(西晋人口迁移示意图)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走向繁荣
安史之乱南迁人口示意图
(一)、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通过材料,全面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以及科举制的利弊。
四、制度创新
材料一、
材料二、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材料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二)、中枢政务机构(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四、制度创新
时间 制度 内容
汉代 人口税和更赋 比较重
魏晋 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孝文帝改革 均田令 定额租调,承担徭役
唐初 租庸调制 庸(代役);加派劳役则免租调
安史之乱后 两税法 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简化名目,从人丁到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三)、赋税制度(均田令——租庸调制——两税法)
四、制度创新
五、文化繁荣
(一)、思想(儒学独尊——三教并立——三教合归儒)
(二)、文学艺术
(三)、科技成果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
隋唐中国对外交流频繁的时期,在南方和东方,各个民族国家几乎都在中国文化圈内,……越南……以中国的制度和法律进行统治,受中国文字的熏陶,使用中国文字;朝鲜在被唐朝征服后,以唐朝为样板建立国家。
——[英国]崔瑞德 《剑桥中国隋唐史》
核心素养四、五
深层分析文化繁荣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对隋唐盛世的学习,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加强家国情怀。
文化上兼收并蓄,高度繁荣,向外辐射。
五、文化繁荣
*
政权更迭
交融与发展
制度创新
文化繁荣
高度繁荣
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
向外辐射
小结
*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民族迁徙、交流、融合这一方面实际上作为一个背景贯穿了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如何处理横向与纵向的关系,还需要更精细化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