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燃烧与灭火
一、选择题(共16题)
1.下列物质充分混合后遇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氧气和氮气 B.煤粉和氧气 C.甲烷和氢气 D.铁和空气
2.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C.物质燃烧是较剧烈的氧化反应,因此氧化反应都是剧烈的
D.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氧气具有可燃性
3.山西省应县佛宫寺内的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该景区可悬挂的适合的消防标志为( )
A. B. C. D.
4.珍爱生命,关注安全。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点燃氢气,提前验纯
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
C.矿井作业,注意通风
D.油库重地,严禁烟火
5.2017年入冬以来,我省多个地市发生天然气泄漏爆炸起火事故,造成多人受伤。事故再一次深刻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下列处理火灾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天然气泄漏,迅速打开抽油烟机除去气体
C.酒精灯起火,用湿抹布盖灭
D.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燃烧、缓慢氧化都是放热的反应 B.自燃往往都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C.燃烧、自燃和缓慢氧化都需要达到着火点 D.燃烧、自燃和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
7.对“蜡烛大一吹就灭,柴草头越吹越旺”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吹蜡烛时因为有大量CO2覆盖在火焰上方隔绝O2,蜡烛熄灭
B.吹灭蜡烛时,输送了大量N2,隔绝O2,蜡烛熄灭
C.吹柴草火给柴草带来更多的O2,所以越吹越旺
D.吹柴草火使柴草温度升高,所以越吹越旺
8.成语“釜底抽薪”用化学知识解释合理的是( )
A.隔绝空气
B.清除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9.下列安全标志中,表示“禁止用水灭火”的是( )
A. B. C.D.
10.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液化气、煤气泄漏起火时,应立即关闭气体阀门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加入青菜灭火
C.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进行灭火
D.室内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11.下面是某同学对一些知识归纳,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元素与物质的组成 B 微观粒子与物质的构成
组成水的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铝元素 金属汞—— 由汞原子构成 氧气 —— 由氧分子构成
C 物质使用与安全常识 D 日常生活经验
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 —— 要验纯 汽车到加油站加油 —— 严禁烟火 区别硬水和软水——用等量肥皂水检验 使煤燃烧更充分——把煤做成蜂窝状
A.A B.B C.C D.D
12.请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安全可行的是( )
A.在加油站拨打或接听移动电话 B.发生火灾时,可乘坐电梯尽快离开
C.遇煤气泄漏时,立即开灯检查 D.档案资料着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
13.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室内着火时,不要着急打开门窗
B.地铁的自动喷淋系统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吸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草原着火了,可在火势蔓延方向的前面再点一条火线
D.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14.从2019年持续燃烧到2020年的澳大利亚山火终于熄灭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灭火
B.森林大火发生时,火借风势,越烧越旺,因为风补充了更多的氧气
C.居民楼着火逃生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15.点燃下列混合气体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CH4和空气 B.CO和H2 C.N2和O2 D.CO和CO2
16.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没有利用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 )
A.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 B.比较金属活动性
C.研究燃烧的条件 D.研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二、综合题(共7题)
17.森林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常砍伐出一条隔离带,依据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进入林区禁止带入火种,以防发生火灾,你认为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18.某校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就此事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_____。
(2)该同学慌忙打开了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_____。
(3)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_____。
19.(1)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
①可燃物;②_____;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_____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3)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
20.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
(1)CuO中含少量C杂质(要求:不要选用有有毒气体产生的化学反应)______。
(2)CO2中含少量CO杂质(要求:不要选用在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______。
21.如图是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能冒出浓厚的白烟,军事上常用来制烟雾弹。请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A装置中,燃烧停止后,红磷仍有剩余,燃烧停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B是改进后的装置,小试管和铜片的组合代替了燃烧匙。开始实验时,向小试管中加入90℃以上的热水后,白磷燃烧。从燃烧条件考虑,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终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
(4)与A相比,B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22.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
(一)家庭中的化学知识
(1)市场上绿色碘盐、补铁酱油中的“碘”、“铁”指的是_________(选填序号)。
A.单质 B.元素 C.分子 D.原子
(2)“直饮水”机采用“活性炭+超滤层+煮沸”净水工艺,活性炭在此起________作用。
(3)多喝硬水易得白内障,硬水要通过________降低硬度后才能喝。
(4)含氟牙膏能有效预防龋齿。某氟(F)原子中质子数为9,中子数为10,则该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
(5)炒菜时,油锅起火了,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_________。
(6)从微粒的角度分析,下列对生活中的事实解释错误的是_________(选填序号)。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食物变质 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B CO可燃而CO2不可燃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C 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 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D 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 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二)生活中的钙片选择
钙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元素。下图分别为两种补钙剂说明书的一部分。
(7)人体缺钙有可能导致_________(选填序号)。
A.骨质疏松症 B.贫血症 C.甲状腺肿大 D.发育停滞、智力低下
(8)每个葡萄糖酸钙分子中含有_______个原子。
(9)金钙尔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10)按照金钙尔奇说明书每日的补钙量,若改用葡萄糖酸钙(相对分子质量为430)片,一日3次,一次应服用________片。
(三)钙片中钙含量测定
某兴趣小组用右图实验探究该金钙尔奇钙片中含钙量是否达到了说明书中标明的含量。
(11)将小烧杯中稀盐酸(足量)分批加入大烧杯中,并不断搅拌,判断钙片中CaCO3完全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
(12)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进程 起始(/g) 最终(/g)
电子天平读数 172.00 171.56
分析以上数据,最终生成CO2的质量是______g。
(13)每片该金钙尔奇钙片中含钙量_____(填“>”、“=”或“<”)说明书中标明的含量 (请根据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先计算出CaCO3的质量,再计算Ca的质量)。
(14)该实验能否用普通的托盘天平来代替电子天平?请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23.氧及其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1)如何验证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或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请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3)下图所示是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请完成下列各题。
①乙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
②请写出丙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③这三个实验中集气瓶的底部都加了少量的水,丙中水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
④分析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________。(写两点即可)
⑤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与氧原子结构中的________有关。
(4)求Fe3O4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氧气只具有助燃性,二者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
B、煤粉是可燃物,与氧气混合有爆炸的危险,符合题意;
C、甲烷和氢气都是可燃性气体,但没有氧气参加,不能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
D、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具有爆炸的危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
A、爆炸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汽车轮胎的爆炸,故错误;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正确;
C、物质燃烧是较剧烈的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都是剧烈的,如铁生锈,故错误;
D、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但氧气不具有可燃性,具有助燃性,故错误。
故选B。
3.B
【详解】
A、选项是腐蚀品的标志,故A错;
B、选项为禁止烟火标志,故B正确;
C、选项为爆炸品标志,故C错;
D、选项为禁止吸烟标志,故D错。
故选B。
4.B
【详解】
A、点燃氢气,提前验纯,以防止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B、燃气泄漏,点火检查,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C、矿井作业,注意通风,能防止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D、油库重地,严禁烟火,能防止发生燃烧、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5.B
【详解】
A、 电器着火,为防止触电,首先应迅速切断电源,故A正确;
B、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易急剧燃烧引起爆炸;天然气泄漏,打开抽油烟机易产生火花,会引燃天然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有可能发生爆炸,故B错误;
C、酒精灯起火,用湿抹布盖灭能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正确;
D、 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有害气体进入呼吸道,匍匐前进是因为温度高有害气体大部分汇集在室内的上方,故D正确,故选B。
6.C
【详解】
A、燃烧、缓慢氧化,都放出热量,不符合题意;
B、自燃的前提是发生缓慢氧化,当热量的积蓄达到着火点的温度时,自燃就会发生,不符合题意;
C、燃烧、自燃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缓慢氧化不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题意;
D、燃烧、自燃和缓慢氧化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
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火焰周围的空气流动,导致蜡烛周围的热量散失,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而吹柴草使柴草越吹越旺是因为吹柴草火给柴草带来更多的O2。故选C。
8.B
【详解】
A、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隔绝空气,故选项A错误;
B、釜底抽薪的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B正确;
C、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会随意改变,因此“釜底抽薪”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C错误;
D、由B选项分析可知,选项D错误。
故选:B。
9.B
【详解】
A、该标志是禁止携带火种,故A错误;
B、该标志表示“禁止用水灭火”标志,故B正确;
C、该标志是禁止饮用标志,故C错误;
D、该标志是禁止用手触摸药品的标志,故D错误。
故选B。
10.D
【详解】
A、液化气、煤气具有可燃性,液化气、煤气泄露起火时,要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降低其浓度,千万不能见明火,不符合题意;
B、炒菜时油锅着火,迅速加入大量青菜,可以降低油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C、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灭火,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室内着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反而为燃烧提供了大量的氧气,使其燃烧的更旺,故室内起火时,不能急于打开门窗,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A
【解析】
A、根据水的组成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分析;
B、根据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分析;
C、根据可燃性气体的特点和加油站注意事项分析;
D、根据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及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分析。
解:A、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不是铝元素,故A错误
B、金属铜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故B正确;
C、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容易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由于油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所以加油站附近有很多油分子应严禁烟火,故C正确;
D、区别硬水和软水,用等量肥皂水,若起浮渣,泡沫较少,是硬水;若无浮渣,泡沫丰富,是软水;使煤燃烧更充分需要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因此把煤做成蜂窝状,故D正确。
故本题选A。
12.D
【详解】
A、加油站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容易发生爆炸,A错误。
B、发生火灾时,电梯井非常危险,不可乘坐电梯离开,B错误。
C、遇煤气泄漏时,煤气容易和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立即开灯检查容易发生爆炸,C错误。
D、档案资料着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不会损坏档案,D正确。
故选:D。
13.B
【详解】
A、室内着火时,不要着急打开门窗,因为打开门窗,加速空气流通,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会使火燃烧的更旺,不符合题意;
B、地铁的自动喷淋系统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吸热,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符合题意;
C、草原着火了,可在火势蔓延方向的前面再点一条火线,形成隔离带,不符合题意;
D、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D
【详解】
A、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隔绝可燃物,达到灭火,说法正确;
B、大风加速了空气的流动,这样有利于可燃物与空气混合使燃烧更旺,故说法正确;
C、在建筑火灾中逃生,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匍匐前进,防止烟尘进入呼吸道,故说法正确;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可以降低温度,使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不会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故说法错误。
故选:D。
15.A
16.A
【详解】
A、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利用白磷燃烧,消耗空气中氧气,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内,所以根本不存在对照实验,符合题意;
B、Zn和Ag分别与CuSO4溶液接触,Zn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Zn>Cu;Ag与CuSO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铜>银;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锌>铜>银;通过对比可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C、过程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通过对比可知,燃烧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D、实验过程中,左边集气瓶中的干花不变色,右边集气瓶中的湿花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色,通过对比可知,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清除可燃物 开垦烧荒、吸烟
【详解】
灭火原理包括: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砍伐出一条隔离带,依据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在人为火源引起的火灾中,以开垦烧荒、吸烟等引起的森林火灾最多。故填:清除可燃物;开垦烧荒、吸烟
18.可燃物 开门使室内外空气形成对流,使室内氧气更充足 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详解】
(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可燃物;
(2)寝室内着火,如打开房门,空气流通致使氧气量增加,会导致火势更猛;
(3)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利用的灭火的原理是:水汽化时吸热,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19.氧气(空气) 湿抹布
【详解】
(1)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①可燃物;②氧气(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3)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20.
【详解】
(1)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1.4P + 5O22P2O5 集气瓶中的氧气被耗尽 提高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不污染空气
【解析】
本题考查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和燃烧的条件。
(1)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 + 5O2 2P2O5;
(2)A装置中,燃烧停止后,红磷仍有剩余,燃烧停止的原因就是灭火原理:温度低于着火点、隔绝氧气、撤去可燃物,根据题目信息可得,是集气瓶中的氧气被耗尽;
(3)燃烧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从燃烧条件考虑,热水的作用是提高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红磷燃烧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终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4)与A相比,B装置的优点是反应始终在密闭容器中,不污染空气;不需要迅速把红磷放入集气瓶中,操作更方便,减少实验误差
22.B 吸附 煮沸 9 盖上锅盖 C A 49 70% 4 不再冒气泡 0.44 < 不能,因为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
【详解】
(1) 绿色碘盐、补铁酱油中的“碘”、“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2)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3) 加热煮沸可以除去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从而降低水的硬度;(4) 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知氟原子核外有9个电子;(5) 炒菜时,油锅起火了,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盖上锅盖;(6)A、食物变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分子的本身发生了改变,故A正确;B、CO可燃而CO2不可燃,是因为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故B正确;C、水银温度计受热,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C错误;D、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D正确;(7) 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成年人或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8) 由葡萄糖酸钙(C12H22O14Ca)的化学式可知,每个葡萄糖酸钙分子中含有:12+22+14+1=49个原子;(9) 金钙尔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560mg=1.4g,金钙尔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70%; (10) 设需要一次应服用的片数为X,则,X =4;(11) CaCO3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以, CaCO3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最后一次加入稀盐酸,不再有气泡冒出;(1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最终生成CO2的质量是:172.00g-171.56g=0.44g;(13)设该片中涵盖的质量为y,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
CO2 CaCO3 Ca
44 40
0.44g y
y=0.4g,即400mg<560mg,
(14) 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不能满足实验要求。
23.
(1)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没有在氧气中燃烧剧烈或木材架空燃烧更旺
(3) 产生大量的白烟并放出热量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都是氧化反应、化合反应、放热反应、条件都是点燃(答案合理即可) 最外层电子数
(4)四氧化三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分析】
(1)
氧气具有助燃性,检验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2)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没有在氧气中燃烧剧烈,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木材架空后,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木柴燃烧更旺,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接触面积有关;
(3)
①乙中: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②丙中,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③丙中,铁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中放少量水,可以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④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这三个反应均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均属于氧化反应,均符合
“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生成物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⑤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与氧原子结构中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4)
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