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质量守恒定律
一、选择题(共16题)
1.“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为及时发现天然气泄漏,燃气公司常在天然气中加入少量具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空气中也能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 4CO2+6H2O+2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硫醇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硫原子构成
B.X的化学式为SO2
C.乙硫醇中碳、氢、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
D.乙硫醇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2.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 )
A.2Na:“2”表示两个钠元素
B.:“+2”表示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
C.CO2:“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
D.S2- :“2–”表示硫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二价
3.正确的化学式是( )
A.ZnCl3 B.CaO C.K2OH D.AlCl2
4.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分子种类⑤元素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⑦物质的种类
A.⑦②⑤⑥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⑥ D.③④⑥⑦
5.学习化学后,我们可以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模型与推理: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水中溶有氧气
B.变化与守恒:依据砂糖灼烧后变黑炭化,可推测砂糖中含有碳元素
C.宏观与微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不同,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D.探究与创断: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能否加快反应速率即可
6.“水循坏”、“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三大重要循环。下列学科观点正确的是( )
A.变化观:三种循环在变化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高锰酸钾中锰元素为+7价
②不同的纯净物可能由相同的元素组成
③由一种反应物生成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④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炭粉可以将其在空气中充灼烧
⑤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⑥混合物的组成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8.梅州市盛产茶叶,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单宁酸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C.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38︰26︰23
D.一个单宁酸分子中含26个氢分子
9.“单中心铁”可作某反应的高效催化剂,该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有关该转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一定没有发生变化
C.图中涉及三种化合物 D.“单中心铁”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10.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会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其化学式为C18H34O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该物质是由18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的
C.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g
D.该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CO2和H2O
11.若用○、 、 、表示不同的原子,这些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子的组合可以构成不同分子,当用图示表示某个化学反应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
B.此反应是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D.该图示表示的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2.甲和乙反应可制备燃料丙,其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改变 B.乙、丙均属于氧化物
C.甲、丙完全燃烧后的产物相同 D.一个丙分子中含3个氢分子
13.磷酸氯喹(C18H32ClN3O8P2)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表现良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磷酸氯喹属于氧化物
B.磷酸氯喹与氧气完全反应后只生成CO2和H2O
C.磷酸氯喹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D.磷酸氯喹中氢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4:1
14.科学家利用“N-掺杂石墨烯量子点”作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态燃料(如乙醇),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氢和氧原子个数在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
B.该技术可以减少进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C.“N-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发生改变
D.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15.Fe2O3、ZnO、CuO的固体混合粉末ag,在加热条件下用足量CO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4.82g,将生成的CO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后,产生10.00g白色沉淀,则a的数值为( )
A.7.41 B.7.18 C.6.42 D.4.92
16.下列实验操作、现象或变化、结论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或变化 结论
A 取少量井水,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 产生大量浮渣 井水为硬水
B 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 质量增加 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 向一瓶医用双氧水中加入少量MnO2,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木条不复燃 双氧水可能失效
D 向盛有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呼出气体中明显变浑浊 呼出气体中CO2 含量比空气多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共8题)
17.摇头丸是一种毒品,化学式为C9H13N,它由______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有______个原子,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18.下图是四种物质a、b、c、d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微观示意图。
(1)请补全方框中的微粒。________
(2)请写出一条从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________
19.如图为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以及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请按要求填空:
(1)A、B、C、D四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2)由A元素和B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3)溴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_____。
20.物质构成的奥秘
请将物质的名称、化学式和构成物质的微粒符号填在空格内:
物质(产品)名称 电能芯片 氯化氢气体 干冰
化学式 CH3CH2OH
构成物质的微粒符号 Ca2+ Cl﹣
21.化学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发展“低碳生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1)化石燃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的是_______。
①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②步行代替开私家车 ③日常生活耗用的能量尽量少
(3)舍勒是最早制得氧气的化学家之一,他获得氧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a.加热分解硝酸钾、氧化汞、硝酸银等
b.用二氧化锰与浓硫酸加热:
①a中反应物均可制得氧气,因为他们组成的共同点是______
②b中物质X的化学式是______,H2SO4的一个分子中有______个原子。
(4)拉瓦锡通过定量分析实验,获得化学的重要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可能变化的是______。
A.原子种类 b.原子数目 c.分子种类 d.分子数目 e.元素种类 f.物质种类
②已知5gX恰好与10gY化合生成新物质Z。现有X、Y各15g,完全反应后生成Z的质量为______g。
22.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小明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我_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__________。
(3)小红按如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能与氮气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
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作出猜想)黄色固体为Mg3N2。
(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黄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少量_________,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_________ 黄色固体为氮化镁
(反思交流)
①若用镁条代替红磷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进入水的体积会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②空气中的氮气的含量远大于氧气的含量,可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氧化镁却远多于氮化镁,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
23.(1)用和“”和“”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模拟模型如图1所示。
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是:_____ (可能有一个或多个答案)
a元素的种类 b物质的种类c原子的数目d 分子的数目e 原子的种类
②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_____。
(2)根据图2中提供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由A 图可知,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②B、C、D、E 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_____
③B、C 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_____相同。
④C、E 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
24.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最多,氮气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图1是以空气和其他必要的原料合成氮肥(NH4HCO3)的流程。图2是某化肥的包装上的部分说明。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步骤①中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_______不同分离出氮气和氧气。
(2)写出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
(3)根据图10化肥包装袋上的说明,可知:碳酸氢铵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填序号)。
A.易溶于水 B.有挥发性 C.受热易分解
(4)这种化肥含氮量是否达到16.0%呢?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了些化肥样品进行实验。
(查找资料)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NH3、CO2和H2O。
②碱石灰能够吸收H2O和CO2,但是不吸收氨气(NH3)。
③浓硫酸能吸收氨气(NH3),但是不吸收CO2。
(性质探究)该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
①用A装置给碳酸氢铵加热,装药品前,需进行的一步操作是_______。
②取适量碳酸氢铵加入试管,连接A、B装置,加热,B中的现象是_______。
(含量分析)依次连接装置A、C、D,加入20g化肥样品,加热至A中固体完全消失。实验前称量装置D的质量:149g;实验后称量装置D的质量:152.4g。
③由此分析得知:反应中产生氨气(NH3)的质量是_______g。
④通过反应表达式可以知道:氨气(NH3)中氮元素全部来自于碳酸氢铵(NH4HCO3)(假设杂质中不含氮元素),请计算此化肥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写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乙硫醇是由乙硫醇分子构成,乙硫醇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硫原子构成,故A错误;
B、由2C2H5SH+9O2 4CO2+6H2O+2X可知,反应前后碳原子都是4个,氢原子都是12个,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数目和种类不变,反应前的硫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2X中,反应前的氧原子是18个,反应后应该是18个,4个包含在2X中,因此X的化学式为SO2,故B正确;
C、根据乙硫醇(C2H5SH)的化学式可知,乙硫醇中碳、氢、硫元素的质量比=(12×2):(1×6):32=12:3:16,故C正确;
D、根据乙硫醇(C2H5SH)的化学式可知,乙硫醇中碳、氢、硫元素的质量比=(12×2):(1×6):32=12:3:16,可见乙硫醇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正确。故选A。
2.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表示2个氢原子;B选项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选项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表示硫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故答案选择C
3.B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
4.C
【详解】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分子种类一定发生了变化,分子种类变了,物质的种类也就发生了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原子进行重新组合,所以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发生变化,由于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分子的数目可能变了,可能没变。故选C。
5.D
【详解】
A、鱼类也属于动物,其也需要进行有氧呼吸,鱼类能在水中生活,因此推测水中有溶解氧,不符合题意;
B、砂糖灼烧后变黑炭化,推测砂糖中含有碳元素,体现了物质变化前后元素种类守恒,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不同,是因为气体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而气体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体现了宏观性质与微观分子构成的联系,不符合题意;
D、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反应物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或降低),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因此还需要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的质量没有变化,才能表明其是催化剂,符合题意。
故选D。
6.D
【详解】
A、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中水分子不会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主要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氧循环、碳循环涉及到动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新物质生成,主要发生的是化学变化,A选项观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植物光合作用由二氧化碳、水作原料生成有机物、氧气,碳元素、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动植物呼吸作用有机物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碳元素、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B选项观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的作用发生了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保持不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不会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C选项观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选项观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7.A
【详解】
①高锰酸钾中,钾元素化合价是+1,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锰元素为+7价,该选项说法正确;
②不同的纯净物可能由相同的元素组成,例如红磷和白磷都是纯净物,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③由一种反应物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④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炭粉可以将其在空气中充灼烧,实验过程中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最终得到氧化铜,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⑤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⑥混合物的组成中不一定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例如红磷和白磷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有磷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8.D
【详解】
A、由化学式可知,单宁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B、单宁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76):52:(16×46)=912:52:736,故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正确;
C、由化学式可知,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38︰26︰23,故正确;
D、由化学式可知,1个单宁酸分子中含有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46个氧原子,故错误.故选D。
9.C
10.D
【详解】
A、根据化学式,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则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B、该物质由分子构成,一个分子由18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构成,故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故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CO2和H2O,故正确。
故选D
11.D
【详解】
由图可知反应物中有单质,而生成物中没有单质,此反应一定不是置换反应,B错;单质的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均不为0,故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A错;所有化学反应均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若用化学方程式配平此反应,其分子个数分别为1,2,1,2,即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1:2,C错D对。
12.C
【详解】
由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判断分子构成,根据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2H4、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O、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利用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完成对所得结论的评价。
A、由微观示意图看出,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故A说法正确;
B、根据三种物质的分子微观示意图可知,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2H4、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O、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甲和丙物质是有机物,乙物质是氧化物;故B说法错误;
C、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2H4、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与氧气充分反应,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故C说法正确;
D、一个丙分子中含6个氢原子。故D说法错误。
故选项为:C。
13.C
【详解】
A、磷酸氯喹是由C、H、Cl、N、O、P六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磷酸氯喹完全氧化的产物不只有二氧化碳和水,还有五氧化二磷、二氧化氮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磷酸氯喹中碳、氢、氮、氯、氧、磷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2×18):(1×32):35.5:(14×3):(16×8):(31×2)=216:32:35.5:42:128:62,所以磷酸氯喹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磷酸氯喹中氢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1×32):(16×8)=1:4,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4.B
【详解】
A、由质量守恒可得,碳、氢和氧原子个数在化学反应前后不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有二氧化碳,通过该反应把二氧化碳转化为乙醇和氧气,能减少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C、“N-掺杂石墨烯量子点”是催化剂,其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该反应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是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5.C
【详解】
Fe2O3、ZnO、CuO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金属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产生的10.00g白色沉淀为碳酸钙;
由方程式体现的质量关系可知,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4.4g;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就是反应中失去的氧,也是一氧化碳得到的氧,1个一氧化碳分子得到1个氧原子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故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所以的数值为1.6g+4.82g=6.42g。
故选C。
16.B
【详解】
A、取少量井水,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产生大量浮渣,井水为硬水,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镁燃烧时,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质量增大,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C、向一瓶医用双氧水中加入少量MnO2,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木条不能复燃,可能是双氧水失效,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向盛有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呼出气体中明显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比空气多,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3 23 135 108:13
【详解】
由化学式可知,该物质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故填三;每个分子中,含有9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和1个氮原子,共23个原子,故填23;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9+1×13+14=135,故填135;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9):(1×13)=108:13,故填108:13。
18. 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
【详解】
(1)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质量与数目不变,由图可知,反应前甲原子的数目是4,乙原子的数目是1,丙原子的数目是4,反应后甲原子的数目是4,丙原子的数目是2,则方框中含有1个乙原子和2个丙原子,故方框中的微粒的图示为 。
(2)由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故填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
19. AD Al2S3 35
【解析】(1)根据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解答;(2)根据A元素是硫元素,B元素是铝元素结合它们在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解答;(3)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解答。(1)A、B、C、D四种粒子,AD质子数相同,为16。故A、B、C、D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AD;(2)A中质子数是16,是硫元素,B中质子数是13,是铝元素。故由A元素和B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S3;(3)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故溴元素的原子序数是35。
20.
物质(产品)名称 电能芯片 氯化氢气体 氯化钙 乙醇 干冰
化学式 Si HCl CaCl2 CH3CH2OH CO2
构成物质的微粒符号 Si HCl Ca2+ Cl﹣ CH3CH2OH CO2
【解析】
试题分析:高纯的单晶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可用于制造计算机芯片,其化学式为Si;硅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硅原子构成的,其原子符号为:Si.
氯化氢气体的化学式为HCl;氯化氢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其分子符号为:HCl.
氯化钙是由钙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aCl2.
CH3CH2OH是乙醇的化学式,是由乙醇分子构成的.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O2
21. 煤 石油 天然气 ②③ 都含氧元素 H2O 7 abe d 【答题空10】22.5
【解析】(1)化石燃料指的是煤、石油、天然气;
(2)①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资源,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错误;②步行代替开私家车,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符合低碳生活理念,正确;③日常生活耗用的能量尽量少,符合低碳生活理念,正确。故选②③;
(3)①加热分解硝酸钾、氧化汞、硝酸银等可制得氧气,因为它们组成中都含氧元素;
②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有2个Mn、8个O、4个H、2个S;反应后有2个Mn、6个O、2个S;故2x中含有4个H,2个O;故x的化学式为H2O;一个硫酸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共7个原子;
(4)①质量守恒定律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所以元素种类和元素的质量也一定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元素化合价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因为在化学反应X+Y=Z,已知5gX恰好与10gY化合生成新物质Z,则X、Y反应时的质量比为:5g:10g=1:2;现有X、Y各15g,因为当Y为15g时,X为15g×1/2=7.5g,完全反应后生成Z的质量为:7.5g+15g=22.5g。
22.
(1)
(2) 不同意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镁燃烧是镁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氧化镁
(3) 蒸馏水 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 大于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更活泼,镁条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
【解析】
(1)
在点燃的条件下,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我不同意小明的观点,因为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镁燃烧是镁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氧化镁,所以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
(3)
实验探究:根据题干信息,可将生成的固体物质放入水中,检验是否产生氨气来进行判断;具体实验操作:取少量黄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若看到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证明猜想正确,黄色固体为氮化镁;
反思交流:①若用镁条代替红磷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镁和空气中的氮气也会发生反应生成氮化镁,消耗了空气中的氮气,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自然会大于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1/5;
②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更活泼,镁条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所以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氧化镁却远多于氮化镁。
23.ace 3:1 28.09 CD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Na2S
【详解】
(1) 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是: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种类;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参加反应的“”和“”分子的个数比是3:1;(2) ①由A 图可知,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②质子数相同元素的种类也相同,故B、C、D、E 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CD;③B、C 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④C为16号元素硫,硫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容易得到2个电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E为11号元素钠元素,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容易失去,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它们的化合价在数值上与所带电荷数相等,所以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2S。
24.
(1)沸点
(2)
(3)C
(4) 检查装置气密性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4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氨气中氮元素全部来自于碳酸氢铵,故氨气中氮元素的质量与碳酸氢铵中氮元素的质量相同,氮元素的质量为:,此化肥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分析】
(1)
步骤①是分离液态空气,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分离出氮气和氧气;
(2)
步骤③中发生反应为氨气和二氧化碳、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氢铵,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3)
由图可知,碳酸氢铵需密封保存,说明碳酸氢铵有挥发性,需防潮、阴暗处保存,避免雨天、高温天气,说明碳酸氢铵易溶于水,且受热易分解,挥发性、易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受热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C;
(4)
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水、二氧化碳和水,有气体生成,故用A装置给碳酸氢铵加热,装药品前,需进行的一步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水、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B中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实验前称量装置D的质量:149g;实验后称量装置D的质量:152.4g,装置D中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氨气的质量,故产生氨气的质量是:152.4g-149g=3.4g;
④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