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 课件(7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草船借箭 课件(7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2 18:1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8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
五年级下册
5 草船借箭
第一阶:课前预习
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介绍作者。
3.认写生字、词语。
返 回
课文大意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故意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而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让周瑜的算盘落了空,周瑜自叹不如。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文学成就:著作《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主要作品:杂剧《风云会》,小说《三国演义》等。
背景资料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社会生活。
  书中塑造的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书中的许多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广为流传。
  “草船借箭”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当时,曹操统一了北方,然后率大军南下,占据荆州,在长江北岸集结兵力,准备统一全国。孙权手下大将周瑜驻守在长江南岸防御,刘备则派诸葛亮前去联吴抗曹。课文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会认字



zhài
léi

周瑜













màn



chénɡ

帷幔
弓弩
dù jì cáo dū wěi lǔ
zhē zhài léi nà chā

会写字










结构:
部首:

书写指导
上下结构
上宽下窄。上部居中;“日”上宽下窄,顶部宽于上面横笔。“日”居下居中,宽度与“曲”底部相当。

书写指导

书写“走之”从左、下包围“庶”;“庶”居上偏右,首笔点写在竖中线右侧,第二笔横从竖中线左侧起笔。
上宽下窄。“叔”的“上”“小”竖笔垂直对齐;“又”横撇撇向田字格中心,捺脚在横中线。“目”竖笔与上部竖笔对齐。

易读错
“擂”在本课中读léi,不读lèi;
“丞”读chéng,不读céng。
易写错
  “忌” 的上面是“己”,不是“巳”;
“插” 的右面是“臿”,注意右部的笔顺,最长的竖笔不要最后才写。
易错提示

zhài
村 寨
下面不是“木”,也不是“小”。
多音字

擂鼓
léi
擂台 打擂
lèi
辨析:
表示“研磨”“打”时,读léi,如,擂钵、擂鼓;表示“擂台,古时候比武的台子”时,读lèi,如,摆擂、打擂。
调节
风调雨顺
tiáo
调动
调兵遣将
diào
字歌:
调(diào)虎离山好计谋,协调(tiáo)工作可运筹。调(diào)拨物资先申请,随时调(tiáo)剂何须愁。

多音字
词语听写
妒忌 委托 呐喊 支援 照办预计 紧急 军令状 探听 私自
布置 调度神机 妙算 曹军
都督 鲁肃 遮盖 水寨 擂鼓
近义词
吩咐—命令
推却—推辞(推让)
妒忌—嫉妒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反义词
妒忌—敬佩
推却—接受
吩咐—听命
神机妙算—无计可施
[妒忌]忌妒。
[推却]拒绝;推辞。
[都督]古时的军事长官。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草把子]捆扎在一起的一把一把的草,口语叫“草把子”。
[自有妙用]自:自然。妙:巧妙。用:用处。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翎毛]羽毛。
理解词语
草把子
理解语
理解词语
调度:管理并安排(工作、人力、车辆等)。
水寨:水边用于防卫的栅栏、营垒。
虚实: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上雾大,不了解对
方的情况。
弓弩手: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里:市制长度单位,1里是150丈,合500米。
神机妙算:神机:惊人的机智。妙算:巧妙的谋划。指十分高明、巧妙的计谋。
返 回
第二阶:阅读理解
学习内容
1.“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返 回
整体感知
  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说一说:文章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设计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
        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5):写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
        了草船借箭的准备。
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6~9):写诸葛亮巧妙安排,周密计
划,终于借箭成功。这是草
船借箭的过程。
第四部分(10):写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
不如。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读第1自然段,说说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起因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字公瑾,东汉末年吴国名将
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开门见山,
点明原因
  分角色朗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周瑜是怎么为难诸葛亮的?
周瑜: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
   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用弓箭最好。
明知故问
设下圈套
周瑜: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
   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
    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假借公事,逼人就范
不动声色,静观其变
周瑜:
诸葛亮:
周瑜:
诸葛亮:
周瑜:
诸葛亮:
十天造得好吗?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只要三天。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沉着应对
步步紧逼
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
一方面诸葛亮顾全大局,为了维护蜀、吴联盟和战胜曹操的十万大军,所以不和周瑜计较。
另一方面诸葛亮对于向曹操借箭的计划早就成竹在胸,所以他欣然地立下了周瑜想置他于死地的“军令状”,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思考:周瑜为什么高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周瑜确定三天打造十万支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三天又是诸葛亮自己提出来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诸葛亮受罚的样子。
在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伐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妒忌刘备手下诸葛亮。相传周瑜曾说:“既生瑜,何生亮。”
为什么周瑜如此费劲心机地要惩罚诸葛亮呢?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认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怎样的人?
诸葛亮:
足智多谋
宽宏大量
周瑜:
气量狭窄
嫉贤妒能
快速读3~5自然段,思考问题:
1.周瑜还给诸葛亮出了哪些难题?
2.诸葛亮为什么会找鲁肃帮忙?为什么
又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呢?
准备
1.周瑜还给诸葛亮出了哪些难题?
吩咐军匠迟延
减少造箭材料
派人监督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2.诸葛亮为什么会找鲁肃帮忙?为什么又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呢?
  诸葛亮知道鲁肃顾全大局,忠厚守信,所以请他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诸葛亮还知道周瑜虽聪明过人,却心胸狭窄,想借造箭的任务来陷害自己,如果周瑜知道自己的借箭计划,必然会设法破坏,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
  读6~9自然段,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经过
通晓天文
善于谋划
了解人心
通晓天文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情势如此危急,但诸葛亮却表现得特别冷静沉着,说明他早料到第三天四更时会“大雾漫天”,适合借箭。
善于谋划
便于统一行动,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最大。
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引曹军射箭,也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了解人心
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读最后一自然段,说一说:周瑜在听说草船借箭的经过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画出文中相关句子。
结果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回顾全文,说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①他布局巧妙,计划周密,包括他如何将计就计,借箭的准备,受箭的方法,叫鲁肃一起去取箭等。②他知人心,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所以向他借船;曹操谨慎多疑,定不会贸然出兵;周瑜取箭后必会生疑,但绝不会直接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回去后好向周瑜解释。③他识天气,取箭时的大雾漫天和雾散时下令返回可以证明这一点。
思考:文章题目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不用“骗”“取”“偷”呢?
1.文章最后,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所
以用骗不好。
2.联系火烧赤壁,诸葛亮把箭又还给曹军了,所以
用借最好。
结构图示
起因
神机妙算
才智过人
妒忌→设计陷害
识鲁肃→借助帮忙
识曹操→逼寨受箭
准备
经过
知天象→以雾为障
结果
周瑜叹服→比不上诸葛亮
晓地理→船轻水急
草船
借箭
主题概括
本文讲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神机妙算,以草船向曹军借箭。既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 。
有胆有识,
才智过人
返 回
第三阶:方法学用
学习内容
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
返 回
第三阶:方法点拨
怎样通过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呢?
1.学会认真细致地观察。要认真观察人物的语言特点和动作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所要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抓住有代表性的语言和行动来描写,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不能泛泛而谈。如:“ 王奶奶和其他老人不同,她话不多,声音不高,还经常带一两句上海话。她总是一个人坐在大门口向远方凝望,天快黑的时候便拄着拐杖弓着腰,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回只属于她的小屋里。”这段文字紧紧抓住王奶奶的寡言细声以及典型动作——“挪”,表现了王奶奶有着与一般老人相同的身体状况,还有着与其他老人不同的孤独和寂寞。
第三阶:方法点拨
怎样通过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呢?
3.言行描写要能够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本文中,当周瑜看到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时,以为自己的计谋得逞了,所以显得很高兴。而诸葛亮面对这一切,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二者的言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瑜的阴险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就跃然纸上了。
第三阶:方法学用
弟弟很调皮,你能通过描写他的言行,表现出这一性格特点吗?
答案:有一次,我跑步回来,渴得嗓子都快冒烟了,到处找水喝,一向古灵精怪的弟弟主动过来献殷勤:“哥,我来帮你倒水,你歇一会儿。”过了一会儿,弟弟才端着水杯过来,我怀疑地看了他一眼,他对我笑了笑,我便一眼也没看地喝了下去。突然,我感觉不妙,怎么味道不对?弟弟捧腹大笑,说:“这水里我放了盐、鸡精、味精,味道怎么样?哈哈!”一场兄弟大战拉开了序幕……
返 回
第四阶:课后练习
学习内容
1.课后习题。
2.随堂检测。
(1)看拼音,写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人物与对应的性格特征连线。
返 回
课后习题1
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老师来指导
我们已经学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它们串联在一起把握课文内容。先说一说是谁去草船借箭,又是谁让他去借箭;然后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草船借箭,他是怎样一步步实施草船借箭的,草船借箭的结果是什么,从而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把故事情节梳理清楚,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最后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后习题1
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答案供参考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先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故意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想借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诸葛亮定罪,但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承诺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是草船借箭的起因。接着写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等,并叮嘱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是草船借箭前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第三天凌晨,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上,在大雾漫天时把二十条布满草把子的船开向曹军水寨,由于天气的原因,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很快二十条船的草把子上就插满了箭。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课后习题2
读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课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课后习题2
读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老师来指导
阅读句子后,先思考诸葛亮和周瑜当时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然后结合上下文,通过第1自然段的“心怀妒忌”和第3自然段中周瑜对鲁肃说的话,发现周瑜表面上是和诸葛亮共商军事,实际上却是设下陷阱意图害人,由此推想出:当周瑜看到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时,以为自己得逞了,所以才显得高兴。明白了周瑜的想法之后,再揣摩诸葛亮的想法,结合课文内容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是胸有成竹的,说明他在立军令状之前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所以将计就计,不仅不戳穿周瑜的阴谋,还顺着他的意思立下军令状,过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课后习题2
读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答案供参考
1.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诸葛亮从大局出发,从国家利益出发,愿为战士们准备箭。二是诸葛亮早已识破周瑜的计谋,想以“借”箭成功来挫败周瑜的计谋。三是诸葛亮算准第三天四更时候必有大雾,能诱惑曹操中计,顺利“借”到箭。所以诸葛亮主动要求去做。2.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自入圈套,到时候依军法惩治诸葛亮,诸葛亮也有口难言。自己的计谋得逞,除掉心腹大患指日可待,周瑜怎能不高兴呢?
课后习题2
课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老师来指导
本文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所以主要找具有能够体现人物特点的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的语句,然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来揣摩他的心理,从而总结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课后习题2
课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答案供参考
1.“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这段话体现了周瑜阴险狡猾、嫉妒心强的特点。
课后习题2
课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答案供参考
2.“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这段话体现了鲁肃顾全大局、忠厚守信的特点。
课后习题2
课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答案供参考
3.(1)“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这些句子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有勇有谋、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等特点。
课后习题2
课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答案供参考
4.“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这段话体现了曹操谨慎多疑的特点。
课后习题3
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老师来指导
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可以先说一说在读课文前你对这四个人物的了解是什么样的,然后说一说读了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课后习题3
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答案供参考
欢欢:读课文前我就知道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有勇有谋的人。但是读课文后我了解到诸葛亮还是一个知天文、晓地理、知人善用、识大体、顾大局、眼光长远的人。他知道三天后会有大雾和三天后的风向,这体现出他知天文、晓地理;他请鲁肃帮忙,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特点,这体现出他知人善用;他明知道周瑜是想借造箭的机会算计他,但是他为了大局愿意为战士们准备箭,这体现出他识大体、顾大局、眼光长远。我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故事,课下我要找来读一读。
课后习题3
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答案供参考
乐乐:读课文前我知道周瑜是一个智勇双全、相貌俊朗、忠君为主的人。但是读了课文后我还了解到周瑜是一个阴险狡猾、嫉妒心很强的人,他竟然想借造箭的机会来陷害诸葛亮。我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和“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美美:读课文前我对鲁肃这个人不了解,但是读课文后我知道他是一个顾全大局、忠厚守信的人。
丽丽:读课文前我知道曹操是一个文学家,很有才华而且知人善用。但是读课文后我还了解到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我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疑杀吕伯奢”的故事。
阅读链接
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老师来指导
先默读原文,通过“曹寨”“擂鼓呐喊”“切不可轻动”“放箭”等语句,可以看出这一段主要讲的是曹操派人向江中射箭、诸葛亮借箭成功的情节,从而找到课文中与之相对应的段落。
阅读链接
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答案供参考
课文的第8、9自然段的内容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对应。
  
随堂检测
1.大都dū( )周瑜由于dù jì( )诸葛亮,就借攻打
cáo( )操需要箭这件事来为难他。
2.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
船上的军士向着cáo( )军léi gǔ( )nà hǎn( )。
一、看拼音,写字词。

妒忌


擂鼓
呐喊
随堂检测
诸葛亮
周瑜
曹操
鲁肃
二、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人物与对应的性格特征连线。
忠厚老实,守信用
谨慎多疑
智谋过人,嫉贤妒能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返 回
第五阶:课外拓展
学习内容
1.章回小说
2.《三国演义》相关链接
3.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4.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返 回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代和元代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章回小说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章回小说的每一回合的标题往往是一个对仗工整、整齐划一的概括性词句,比如《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能极好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大致内容。
课外拓展
《三国演义》相关链接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关于他忠、义、勇、谋、
傲的事迹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
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诸葛亮。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
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分别是使双股剑的刘备、使青龙偃月
刀的关羽和使丈八蛇矛的张飞。
4.《三国演义》开篇词。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
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