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4 10:13:4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四、教学方法、思路及设计理念:
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让诗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所以本节课力求采取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忆、逢”等7个生字新词。会写“忆、异”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能够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搜集关于思乡怀亲的古诗进行背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能够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搜集关于思乡怀亲的古诗进行背诵。
【教法学法】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重阳节习俗。
2.作者及古诗创作背景。
一、看图导入,了解重阳节。
1.教师提问:你知道重阳节是几月几号?都有哪些习俗呢?在这样的日子里子里,古人们都会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学生看图,引导学生了解古时候重阳佳节的习俗。
3.教师语言引导,激发兴趣:在重阳佳节里有亲人团聚的幸福,也有亲朋好友的欢乐,就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王维——一位唐代大诗人,他又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链接背景,感受思乡情。
1.板题,引导学写生字“忆”。
(1)在诗题中有一个生字新朋友“忆”,看到这个生字,你能猜到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
(2)师范写,学生练。
(3)引导学生读课题,提问: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说说诗题的意思吗?谁在什么时候做什么?这个山东指得是哪里?
(4)引导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2.引导学生借助诗文中的拼音、注释、插图和课外资料读一读,再与同桌议一议你不同的理解。
3.解决生字词。
(1)指名读。
(2)齐读。
(3)读全诗。
三、想象诗境,品味思乡情。
1.教师引渡:同学们都能够把古诗读的字正腔圆,这是读好诗的基础。古诗我们已经读了几遍了,你现在知道王维为什么要想念自己的兄弟了吗?
2.出示资料,引导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教师提问:孩子们,古诗已经读了几遍了,从“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中的那几个字能够读出王维的孤独寂寞呢?
(2)教师引导:同学们,王维15岁还是一个孩子,他就离开了家乡独自一人来到了京城长安,不知不解已经两年了。这两年就是700多天呐,此时此刻他的心里非常——孤独,就因为他“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3)指名读:哪位同学带着你的理解来读一读呢?没有朋友多寂寞,谁再来读一读?
(4)引导学生理解“倍思亲”:在听到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我感受到特别浓郁的思乡情,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5)教师提问:只是在重阳节的时候想念亲人吗?还会在什么节日里思念亲人呢?
(6)出示其他节日,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思乡之情。教师引渡:好友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共度佳节,这怎能不让王维“每逢春节倍思亲”!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中秋佳节到了,人们团团圆圆,快快乐乐,这情景让王维怎能不让王维“每逢中秋倍思亲”!平日里这许许多多的离愁别绪加在一个重阳佳节里就化作了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情境感悟,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教师引渡:同学们,王伟就是这样叹息着叹息着,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家乡,兄弟姐妹们又会做些什么呢?让我们随着诗人的心,去遥远的故乡看一看。
(2)出示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什么?是的,兄弟们登到高处在举杯畅饮时,不禁叹息道“遥知兄弟饮酒时,遍插茱萸少王维呐!”兄弟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着亲人,王维不禁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激发情感,品味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就是望眼欲穿的离别情,更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乡情呐!王维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与亲人天各一方,不能相聚,是何等的痛苦啊,他只能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寄托他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字里行间透露着多少无奈和痛楚啊,就让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的感受王维和山东兄弟的情谊吧!
四、述说诗意,理解思乡情。
1.教师引渡:同学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谁能够带着你的理解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呢?
2.指名说诗意,补充。
五、拓展阅读,丰富思乡情。
1.教师引渡:古往今来,多少思乡心切的人们写下了不少的千古佳句和诗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资料城,再一次的感受一下这思乡情吧!
2.出示《静夜思》、《送元二使安西》,引导学生朗读。
【教后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再借助课本注释理解诗题。采用这样的方法导学:谁在什么时候忆哪里的什么人?接下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读”上,通过初读、诵读、设置情境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几分钟之内,大部分学生都能背下来。然后再透过改编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乡情切。最后指名学生按自己的体会理解诗句,我引导补充。 在充分朗读的前提下,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由于学习预习较充分,思维较跃,所以,在教学时,学生学习兴致比较浓厚。整节课中,学生表现给力,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是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流畅而有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