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为人民服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 为人民服务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4 14:3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培养演讲稿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从而进一步弄清作者的演讲思路
2、理解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方法。
3、背诵第二段
4、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讨论:本文围绕主题讲了哪些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思德的高尚品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 :文章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文章第三段"精兵简政"这一事例与本段中心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通过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2、概括能力训练,读懂文章,归纳各段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漫步于北京新华门的那段路的时候,你是否注意过那里有一块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写的是"为人民服务",那你知道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么?这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毛泽东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2、走近作者
1、 毛泽东、张思德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诗人,书法家。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矛盾论》《实践论》他的词也很有名,例如《沁园春雪》。
张思德:四川仪陇人,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西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他虽然只活了22岁,但他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张思德牺牲的第三天,毛泽东同志在追悼会上讲演了这篇文章。
3、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悼dào 炊chuī 受难nàn 送葬zàng 迁qiān迁移。
鸿hóng鸿雁。鸿毛,鸿雁的毛。比喻事物轻微或不足道。通过谜语记字形:一只鸟落在江边。(鸿)
鼎dǐng(①三足两耳器物②正当;正在)鼎盛。鼎共有12划,第六划是。
铭míng警示、鞭策自己的文字:座右铭。
死得其所:所,处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必。“或”,有的人。“于”,表示比较。
追悼:怀念死者,表示哀悼。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2、梳理结构
归纳各段的内容(读懂文章每段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篇,进而领会作者的思路)
第1段: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
第2段: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第4段: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第5段: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4、语段精读
(一)学习第一段。
  从这段话中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话,并勾画出重点词语。
  (第二句与中心联系最密切,讲的是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重点词语有“完全”、“彻底”。“完全”就是百分之百,除了为人民服务而外,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做到底的意思,不达目的决不休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并且做到“完全”、“彻底”。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二)学习第二段。
  (1)朗读课文,划出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
(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4)从生活中找出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例子来谈一谈。(例如江姐、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
(5)小结: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二段
2、抄写课后“字词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语段精读 
(一)学习第3段。
  (1)指名读第三段。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识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通过举例和逻辑严密的一组复句加以论述。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上面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①先说出这段话中的关联词,并在书上点上着重号。[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只要……就(条件)]
  ②每句说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
  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非常紧密。先讲不怕批评再讲不讲究批评的对象和方式方法。衡量是与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
(4)通过这段学习谈一下我们党为什么日益壮大,从而成为执政党。
  (二)学习第4段。
(1)指名读第四段。“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并分别把这三部分内容读出来。)
(3)默读这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三)学习第5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做过一些有益工作的)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三、品味语言
1、这篇演讲词在语言上除了严密外还有什么特点?
(1)修辞方法:排比句可以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演讲者感情和观点。在演讲词中还常用到反问句、双重否定句、感叹句等来抒发演讲者强烈的感情;其他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对比也是演讲词经常会用到的,恰当的运用修辞方法会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
(2)修饰限制性词语:使语言更加准确。经常还用到的有“大约”、“可能”、“也许”、“几乎”等。
2、师生共同归纳这篇演讲词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有表现力。
3、总结演讲词的特点。
①有针对性。要考虑演讲的场合,听众的年龄、文化程度,听众需要了解或解决些什么问题。
②有启发性。要通过充实的内容、严密的逻辑,晓之以理,让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演讲词需要阐明的观点,明确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目标。
③有感染性。演讲者以情动人,无论议论、说明还是记叙,在字里行间应该倾注作者的真情实感。
四、课堂小结
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
(文章的中心是为人民服务。全文围绕这个中心,依次讲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等五方面的问题,思路十分清楚。这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请大家找一下本文用到的论据作者在第2段首先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把它作为道理论据来赞誉张思德的死。接着有举出张思德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在第3段举出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建议被采纳这一事实作为又一个事实论据,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使文章很有说服力。
3、请大家看一看本文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例证法-----精兵简政
4、在找出了本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后,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在归纳前先回忆一下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本文,他的目的又是什么? 对,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牺牲后三天,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毛泽东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之后,作了题目《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目的就是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向张思德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应当怎样归纳? 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5、联系实际谈体会。
(不仅联系过去的,还要联系现在的。例如现实生活中的徐虎、李素丽等英雄模范都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可以让学生具体说说他们的先进事迹。)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为 人 民 服 务
毛泽东
中心论点:我们都应当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做到为人民服务。
死的意义:理论—引用—实际—张思德
正确对待批评:理论——李鼎铭——强调
团结整个人民: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 ——互相爱护——开追悼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