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
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
第一阶:课前预习
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作者介绍。
3.认写生字、词语。
课文大意
本文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时言过其实、前后抵触,结果不能自圆其说的事。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学生,后世称他为韩非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强国的计策,但未被采纳。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受到秦王嬴政的重视,后因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
主要成就: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韩非子》。
会认字
吾盾之坚 弗能应也 夫
wú
fú
fú
会写字
矛
盾
誉
吾
wú
yù
máo
dùn
结构:
部首:
上下结构
言
书写指导
誉
“兴”罩住“言”。第二笔点写在坚中线;撇、捺伸至下半格。“言”点写在横中线上侧的竖中线上,“口”略扁,宽度与“言”的首横相当。
“弗”读fú,不读 fó;
“吾”读wú,不读wǔ。
易读错
易错提示
矛
“予”字多一撇。
máo
易错提示
盾
半包围结构,下面一个“目”。
dùn
组词:盾牌 铁盾
多音字
夫
(fū)
夫人 夫妻
(fú)
夫不可陷
辨析:
表示“文言发语词”“文言助词”时,读fú,如,夫战,勇气也;表示“成年男子的通称”“丈夫,跟‘妻’‘妇’相对”时,读fū,如,渔夫、妹夫、姐夫、夫妇等。
词语听写
荣誉 吾辈 自相矛盾
理解词语
[鬻]卖。
[誉]在这里是“夸耀”的意思。
[陷]刺破。
[或]有的人。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同世而立]同时存在。
学习内容
1.“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第二阶:阅读理解
根据下面的朗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注意断句,读出古文的韵味。
整体感知
课文解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yù
yù
自 相 矛 盾
根据划分节奏读
课文解读
再读课文,说一说:
楚国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与矛的?
为什么“其人弗能应”?
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卖
人
坚固
穿透
锋利、锐利
上文:楚国有一个卖盾牌和长矛的人。
下文:我的盾牌坚固得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
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夸赞,夸耀
一起解句意。
句意: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它不能刺破的东西。”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
用
怎么样
上文:有人说:“用您的长矛刺您的盾牌,会怎么样呢?”
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为什么“其人弗能应”?
因为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坚不可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抵触的尴尬局面,所以“弗能应”。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陷:穿透。
上文:穿不透的盾牌和什么都能穿透的长矛。
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存在
一起解句意。
句意: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什么矛都无法刺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刺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分小组讨论: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自相矛盾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夸大到绝对化
夸大到绝对化
自相矛盾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哑口无言 瞠目结舌
无地自容 面红耳赤
无言以对 洋相百出
呆若木鸡 目瞪口呆
你想到了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呢?
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办事必须实事求是,不要故意夸大。
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结构图示
自相矛盾
矛——利(无不陷)
盾——坚(莫能陷)
故事
说话要实事求是
做事要前后相应
不可同世而立
结论
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是一则文言文______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_______的人,夸赞_____________,他说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言
矛和盾
自己的矛和盾
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
学习内容
下面加点的“之”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第三阶:方法学用
下面加点的“之”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1.誉之日。
2.吾盾之坚。吾矛之利。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之”字的意思分别是:
1.代词。这里指代盾。
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不必译出。
3.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第三阶:方法学用
学习内容
1.课后习题。
2.随堂检测。
(1)按要求填空。
(2)辨字组词。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释义。
第四阶:课后练习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后习题1
首先借助课文注音和注释,一边朗读课文,一边了解课文大意,试着在句中停顿处作记号。然后细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借助“誉”字,引导学生读出卖者夸耀他的盾和矛时的得意心理;借助“何如?”这一问句,读出围观者质问中所带的嘲讽语气;借助“夫”字在句首的作用,读出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语气。
老师来指导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后习题1
答案供参考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后习题1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分成两个层次,分别记住大意:先讲一个楚国人过分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而不能自圆其说的事;接着由此引发议论,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最后把理解和背诵结合起来。
老师来指导
背诵课文。
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课后习题2
加点字“誉”“弗”“立”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基本相同。“誉”和“立”两个字,可以先查工具书,了解它们的义项,然后联系上下文猜测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弗”字,可先联系上下文中卖者和围观者的对话猜测句子的大意,即卖者答不上来,进而猜出“弗”的意思是“不”。
老师来指导
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其人弗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
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课后习题2
“誉”是“夸耀”的意思。
“弗”是“不”的意思。
“立”是“存在”的意思。
答案供参考
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其人弗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
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课后习题3
对“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的探究,需要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前文卖者和围观者的对话进行。思考围观者问了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问,进而明白,正是因为卖者发现自己前后说法之间是有冲突的,所以面对围观者的质问无法应答,由此理解本文的寓意,即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像卖者这样自相矛盾。
老师来指导
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课后习题3
原因是卖矛和盾的人所说的话自相矛盾。
答案供参考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后习题4
要想把寓言故事讲清楚,首先要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弄清每句话都说了什么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为了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可以通过合理想象为故事增加一些生动的情节。比如,可以想象卖者来到闹市叫卖的场景;或者根据插图,想象卖者和围观者对话时的神态、动作以及两个人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想象卖者受质问“弗能应”后的表现和围观者的表现。总之,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故事内容讲得更丰富。
老师来指导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后习题4
楚国有一个人,到集市上去卖盾和矛。他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怎样尖锐的东西都不能刺破它。”接着,他又拿起他的矛,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无论多么坚固的东西都会被它刺破。”这时,一个看客上前问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呢?” “这……”卖盾和矛的人被问得哑口无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答案供参考
随堂检测
一、按要求填空。
“夫”表示“文言发语词”或“文言助词”时,读( ), 如:夫战,勇气也;表示“成年男子的通称”或“丈夫,跟‘妻’‘妇’相对”时,读( ),可组词为( )、( )。
fú
fū
夫妻
夫妇
随堂检测
二、辨字组词。
矛( ) 盾( ) 誉( )
茅( ) 质( ) 誊( )
矛盾
茅屋
盾牌
品质
荣誉
誊写
随堂检测
三、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释义。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誉之日。
3.吾盾之坚。
4.物莫能陷也。
5.其人弗能应也。
( )
( )
( )
( )
( )
( )
( )
( )
( )
卖
夸耀
说
坚固
没有什么
我
刺破
不
回答
学习内容
1.国学积累。
2.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3.富含思维的小故事
第五阶:课外拓展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出处——《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意思:千里的长堤,由于一个小小的蚂蚁洞而溃决。比喻不注意微小的隐患或毛病,会酿成大祸或造成重大损失。
国学积累
第五阶:课外拓展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亡羊补牢:丢失了羊,就修补羊圈。
比喻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
南辕北辙:本想往南,而车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
狐假虎威: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或吓唬人。
郑人买履:只知生搬教条而不参考实际情况的做法。
国学积累
第五阶:课外拓展
富含思维的小故事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正当他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第五阶:课外拓展
启示:执长竿入城门者做事死板,不会思考,不懂变通。老人自作聪明,好为人师。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不懂变通。
课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