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02 18:0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
3 新课讲解 4 课堂小结
5 当堂小练 6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中日建交、中国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2.分析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恢复”而不是“加入”的原因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
3.归纳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列举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4.知道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成就的概况,理解我国新时期外交取
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新课导入
展示:尼克松访华的图片
引出中美关系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讲解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与联合国 的关系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当时由国民政府代表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为争取恢复合法席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长期努力,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
新课讲解
概况 1971年10月,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意义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通过后,多国表欢呼庆祝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阻力及影响
微 拓 展
(1)阻力:①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封锁、包围政策,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企图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之中。
(2)影响:对中国,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美国,标志着美国把中国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的政策彻底失败;对世界,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通过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吴建民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中写道:“战后……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材料反映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由于( )
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B.亚非国家的支持
C.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D.中国外交家的努力
B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 “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反映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由于亚非国家的支持。故选B项。
新课讲解
二、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
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20多年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过程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新课讲解
2.中日建交
(1)时间: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影响: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过程 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概括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影响
项目 美国方面 中国方面
原因 (1)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2)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欲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其对付苏联的资本 (3)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4)日本和西欧的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5)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1)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需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
(4)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微 拓 展
概括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影响
影响 对世界 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对美国 有利于改善美苏争霸中美国的不利地位
对中国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国际上(西方)掀起一股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对日本 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改善
微 拓 展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
B.苏联支持中美建交
C.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D.中美开始结束敌对状态
B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 根据“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开始结束敌对状态,改善双方关系是两国的共同要求。根据“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可知,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从题干中看不出苏联支持中美建交,故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符合题意。
新课讲解
三、全方位外交
1.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举措
和各国友好关系的建立 (1)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3)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新课讲解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拓展多边外交 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积极参与 国际事务 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课讲解
3.成果
(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3)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4.意义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
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微 拓 展
(1)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扩大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中国适时调整对外政策,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中国有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等有利条件,在世界经济贸易往来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
(4)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拥有否决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发展中国家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同18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多个重要国际组织,还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这说明中国( )
A.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 B.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C.消除了国家间的矛盾 D.奉行结盟的外交政策
A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材料所述内容是我国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的表现,故A项符合题意。
课堂小结
当堂小练
1.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卡片横线上应填写(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中美建交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当堂小练
2.1978年,美国表示“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表态使中美关系取得的成果是( )
A.基辛格访华
B.“乒乓外交”
C.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举行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当堂小练
3.《解冻在1972》和《起航在1979》是两部中国现代外交纪实著作。分析书名可知,这两本著作可以用来研究(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日关系由敌对到缓和的转变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
D.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史实
C
当堂小练
4.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前,访华的日本首相是( )
A.尼克松 B.安倍晋三
C.田中角荣 D.基辛格
C
当堂小练
5.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功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这反映出我国( )
A.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团结协作
B.已经成为发达国家
C.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多边外交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