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目
录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
3 新课讲解 4 课堂小结
5 当堂小练 6 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农业和医药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2.知道以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他们的贡献,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
3.知道“双百”方针,了解我国在文化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
4.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在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等。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展示:两弹一星群英谱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新课讲解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1)成果
核弹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导弹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人造 地球 卫星 背景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的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成功发射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意义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新课讲解
(2)成功原因:“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3)意义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载人航天工程
(1)开始: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新课讲解
(2)成果
开启飞 天之旅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实现载 人航天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实现太 空行走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赞颂的是( )
A.袁隆平 B. 屠呦呦 C. 王进喜 D. 钱学森
D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并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课讲解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培育: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
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
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2)意义
对中国 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世界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新课讲解
(3)推广: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
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
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
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4)袁隆平的荣誉: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我国
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他;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新课讲解
2.青蒿素
(1)背景: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
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2)发现: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
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
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3)意义: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4)屠呦呦的荣誉:由于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的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屠呦呦 D.钱学森
A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 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故选A项。
新课讲解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1)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方针。
(2)内涵: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影响:“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
(4)主要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
的出色作品。
新课讲解
2.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的发展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2)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下列不能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是( )
A.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B.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思想
C.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 D.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
例
典例分析
新课讲解
【解析】 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思想是封建思想,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能提升我国文化自信,对其我们应该摒弃。故选B项。
课堂小结
当堂小练
1.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沉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挣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开始奋起!”1964年,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A
当堂小练
2.“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吹散了他的姓与名。”这个“他”指的是“两弹元勋”( )
A.杨利伟 B.翟志刚
C.邓稼先 D.袁隆平
C
当堂小练
3.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以表彰他( )
A.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B.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
C.自主研制人造地球卫星
D.研制原子弹取得成功
B
当堂小练
4.诺贝尔奖往往授予“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是( )
A.屠呦呦 B.莫言
C.袁隆平 D.邓稼先
A
当堂小练
5.新中国成立后,党为繁荣科学文化而提出的口号是( )
A.向科学进军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