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力
姓名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八年级 教材版本 沪科版
一、教材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力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等,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作为本章的开首篇出现,足见本节课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并分析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经历归纳概念的过程,了解力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身边物体多做些小实验,亲身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2.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很喜欢体育运动,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体育项目为基础,以玩游戏活动让学生从感受力的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结论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特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学生容易理解的结论,难点就能突破。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四、教学策略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
本节课教学环节安排是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总结、归纳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特点。教学设计体现生活与物理紧密联系的原则,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 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 小组交流合作:
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1:探究实验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拉拉力器。 2.让全体同学提起自己的椅子。 3.师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力的图片。 4.师介绍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物理现象呢?在物理学中力是什么?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活动2:小组合作学习 提问:生活中还有那些力现象?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开展小组学习竞赛) 1.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2.请同学代表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请同学观察力现象。 4.了解人们对力的最初认识。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 设问:到底什么是力呢?力有什么特点? 2.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力的图片。 提问:共同之处? 总结刚才看到的力的动作。 3.师出示ppt图片。 分析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的特点。 4.师进一步分析后让学生归纳1 5.师进一步分析后让学生归纳2 强调:力通常用F表示 活动3:探究实验 思考: 1.一个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吗? 2.物体之间不接触能产生力的作用吗? 3.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一定产生力的作用吗? 4.师让学生拍巴掌,并尝试用一个巴掌拍响。 5.师演示两个粉笔盒并排放在一起(没有发生作用)。 6.师演示磁铁吸引、排斥小车现象(小车上绑着一根条形磁铁,用另一根靠近)。 1.观察共同点 回答:有力。 回答:有拉、提、举等动作。 2.学生小结得到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学生小结得到结论: 发生力的作用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 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提出猜想。 4.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本环节充分体现了生活与物理紧密联系的原则,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活动4:探究实验 1.同学们扳手腕,手有什么感觉? 2.打掌心游戏,手有什么感觉?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开展小组学习竞赛)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ppt: 事实表明: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当产生一个力时,一定存在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活动5: 师出示问题: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举出一例说给你的同伴听。 比一比:看谁的语言最准确最精炼!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讨论后回答。 学生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小组学习竞赛。 本环节充分体现了生活与物理紧密联系的原则,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突出了探究教学在物理教学中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活动6:探究实验 1.玩气球游戏 规则:同学们可以自由玩耍,(可拍、抛、投……),注意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和你做了什么有关? 2.百变橡皮筋 规则:同学们可以自由玩耍,(可变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注意观察橡皮筋有什么变化,和你做了什么有关? 师PPT加油站: 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 师生通过分析共同得出力的作用效果: 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活动7: 师出示问题: “力的作用效果”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举出一例说给你的同伴听。 比一比:看谁的语言最准确最精炼! 活动8: 课堂练习: 1.用手拍打墙,施力物体是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这时手感到很疼,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孩用力可将弹簧拉长,将木条压弯,这些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可让球向反方向飞出,汽车刹车后会越来越慢,这些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以下给出的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的是( ) A. 在弯路上的汽车匀速转弯 B. 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C.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匀速转动 D. 小孩沿滑梯匀速下滑 4.用绳子从井中提一桶水,提绳子时手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水桶 C、绳子 D、手 5.关于力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孩推墙时他也受到墙的推力 B.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人坐在沙发上,沙发凹下去,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只有在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6.坐在船上的人用浆向后划水时,船就会前进,使船前进的力是( ) A.人手作用于船浆上的力 B.水作用于浆上的力 C.水作用于船体的力 D.浆作用于水上的力 7、两个鸡蛋相碰,总是一个先破碎,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有未破的鸡蛋受力 B.只有破了的鸡蛋受力 C.两只鸡蛋受力相同 D.磕破的那只鸡蛋受力大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讨论后回答。 学生交流玩气球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 静止的气球在向下拍碰到地板的时候,会反弹回来,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② 用力越大反弹的高度越高 ,速度更快。 ③ 在同学互相传球时,用手接到球时,球停止了运动。 学生交流玩橡皮筋所观察到的现象: 橡皮筋的形状随着手型的变化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小组学习竞赛。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小组学习竞赛。 学生互评讨论交流。注意观察基础薄弱学生的表现,到组巡视,注意查看学习情况。 学生互评、讨论交流。 学生互评讨论交流。注意倾听学生对力的分析是否正确。教师有针对性的点评。 布置为课后作业;学生课后趣味实验及练习,激发学生求知欲。下节课注意收集相关信息。 本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学要注重讲练结合的原则。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检验课堂教学效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小结: 请你总结: 我学到了什么? 我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小组学习竞赛(抢答)。 趣味小结,比赛的方式,轻松愉快。
课后作业布置: P104课后练习1-4题及教案第七题。一篇小文章。
教学拓展: 鱿鱼的水下运动也用到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它从腹腔中喷出水,给水施加了一个向后的力,与此同时,水就会给它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这样鱿鱼就能在水中运动自如了。 神十三发射。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班级________ 小组长________ 发言人_______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个人评价小组加分姓名表现摘录自评互评次数加分总 分教师评价
评价标准: A.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与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效果好。5分 B.能较好参与课堂活动,团结合作,效果还好。4分 C.遵守课堂纪律,与小组同学相互配合。3分 D.不能做到以上三点。2分 说明:在班级内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活动完毕后,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大家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记录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次数:表示在小组内加分几次。加分1次得1分。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