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
教学目标:
1、鉴赏中国古典诗歌有代表性的描写音乐的诗文。
2、解读作者和创作背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3、分析归纳诗歌中的意象,感受其内在独特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分析归纳诗歌中的意象,感受其内在独特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感悟其诗文中内在的独特体验。
教学方法:互动探究法 讨论法 诵读法 品评法 归纳分析法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产生共鸣,感同身受。《琵琶行》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泪洒青衫。韩愈在听了颖师弹奏的琴声之后亦潸然泪下,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的动容 中国古典诗歌中如此多的伤感情愫为何在音乐上有如此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同为描写音乐名篇,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来看看李贺又是怎样描写音乐,又在音乐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
二、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其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其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形成凄艳诡谲诗风,被后世称为“诗鬼”。 有作品集《李长吉文集》。
三、下面我们来回顾《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段落诗文。
1.我们大家来朗读这段诗文(屏幕投影)“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请同学们回忆学过在描写音乐的这一段落诗人从音乐的那几个角度来写描摹琵琶女的高超的技艺?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音乐声音和音乐的效果,以声写声和以形喻声,化抽象的乐音为具体可感的音乐形象;运用摹声手法和比喻通感修辞手法及对比的修辞手法,音效上的侧面烘托手法。摹声的手法。如“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第二种,用比喻的手法。以声喻声,如用急雨之声、私语之声、莺语之声等;以形喻声,如银瓶乍破、刀枪鸣、铁骑突出、裂帛等。第三种,侧面描写的手法。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烘托,说明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四、下面我们来对比分析李贺的诗文中的音乐描写。教师范读诗文,之后学生齐读并做点拨。(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前两句中“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写物亦即写人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优美的弦歌声一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1)为什么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呢?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2)分析“张”字和“颓”字的妙用。
答:“张”字和“颓”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的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的刹那情态。
(3)了解有关典故。
答:“江娥啼竹”和“素女”的故事。
分析小结:诗歌开头两联即先声夺人,意象突兀奇险,听者被演奏者精湛的技艺惊呆了。作者趁机交代了演奏者的情况。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句”以声写声,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
“芙蓉句”以形写声,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通感手法的运用。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寒冷也感觉不到了。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世扩大到仙府。
分析小结:具体描写音乐,由强到弱,从悲戚转为欢快,再转为冷清,给人以清空之感,仿佛整个长安城只有美妙的旋律在回荡。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分析:(1)指出有关典故。
(2)找出有关成语。
典故:女娲补天、神妪、 吴质、寒兔
成语:石破天惊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4、请同学们阅读思考并讨论:
(1)哪两句诗文是直接描写乐声?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声音比拟声音,用表情形象喻声音,唤起一种形象感,各具特色“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字幕打上:,以声类声,以形写声)
(2)哪些诗句是描写音效?运用何种表现手法?
明确:“吴丝蜀桐张高秋”和“李凭中国弹箜篌”写乐器的精良和铺垫演奏者出场。而“空白凝云颓不流”和“江娥啼竹素女愁”以及诗歌的第七句以后的诗文都是作者对音响的效果的描写。
作者运用想象和夸张及侧面烘托手法,写音乐的声响由人寰写到仙府,意象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音响效果被渲染的淋漓尽致。
5、说说诗中表现“箜篌”演奏出优美音乐都用了什么手法
侧面烘托,通过描摹音乐效果老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会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总结分析:诗的情景承接着“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达到乐曲的高潮。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乐曲在惊天动地中结束,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教师小结:清人方扶南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同为描写音乐的名篇,在音乐描写的手法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也有些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首先是诗人们听的乐曲不同,更重要的是因审美个体的差异,听曲时诗人的主观心境不同。《左传》有云“诗以言志”,白居易通过《琵琶行》寄寓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感慨,那么李贺《李凭箜篌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感慨呢?这就需要我们从诗人描写音乐时选择的奇特的意象入手来找寻答案。
五、(如有时间再读诗文)探究学习,分析诗歌的意象及情感。
1.讨论分析诗人选择了那些意象来表现音乐?
明确:白云、秋雨,香兰,芙蓉,老鱼、瘦蛟,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
2.这些意象的共性是什么?
明确:一组是自然景物,一组是神仙世界。内涵上的悲 弱 愁 凄的真情实感。诡奇的世界,没有人的出现。可以让学生谈:“湘娥素女”的内在表现力。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如“泣”“啼”湘娥素女的悲愁:啼与泣。老兔寒蟾泣天色《梦天》
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中田行》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崇义里滞雨》
诗歌中鬼怪神仙意象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
“南山何其悲,鬼语洒空草”(《感讽五首》)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这么多鬼怪奇特的意象,而众所周知他被后人誉为“诗鬼”)
3.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
明确:(1)诗风:艳丽诡奇,沉郁凄冷
我们先来看李贺的诗风。李贺被称为“诗鬼”本人认为鬼,鬼斧神工。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无论写神写鬼写家国和人生,少用白描,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冷艳新奇瑰丽的境界,走入他的诗歌中,那奇特的造语、怪异的想象和幽奇冷艳的诗境便会迎面扑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风,我们来了解其人。)
(2)孟子有云“诵其诗,知其人,习其句读。(孟子)上节课我们布置了查李贺的个人生平的作业,请同学们谈谈你对李贺的了解。诗人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晋”与“进”同音。韩愈替他求情但无济于事,后被荫举只做过一个从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代表作《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桃花乱落如红雨”等,为后世所传颂。唐中朝是一个崇尚门第出身的时期。李贺也算得上是一位皇室的裔孙,他的家世一直可以追溯到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因此李贺的心态变化与时代的变迁有些微妙的联系,他将自己的感情倾向自觉地与唐王朝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常以“唐诸王孙”、“皇孙”和“宗孙”自称,李贺也很得意于夸扬自己的才气和身价,“蛾鬟醉眼拜诸宗,为谒皇孙请曹植。”(《许公子郑姬歌》)他认为只有曹植才能和自己这位贵公子诗人等同起来,有沉重的失落感和屈辱感。被人誉为:贵族诗人——精神上的慰藉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多病,自认为丑陋,抑郁而终,被誉为苦闷诗人——性格上的悲剧。
教师小结: 李贺特殊的艺术创造力来源于他心灵苦闷极至而生起的幻想,他从诗中找到了片刻的调和与宁静,找到了一个圆满体现人生憧憬的理想乐园,“天上玉楼终恍惚,人间遗事已成尘”。李贺这位奇特的诗歌天才是人生的悲剧、性格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他性格怪异,感情胜于理智,他缺少一种理性的气质与充实坚强的人格力量,所以他的诗歌中有大量的奇特瑰丽的意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3)作者在诗歌中选用了一组悲感的意象,一组自然景物,一组神仙世界,为何除了李凭,唯独没有人的出现呢?乐曲上天入地,给人一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之感,我们来分析时任从九品奉礼郎得李贺在其文中到底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 )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候。”
明确:怀才不遇和知音难觅的苦闷的抒发。《文心雕龙.知音》开篇就慨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六、总结: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其乐音可以“响遏行云”可以“感天动地”,李贺读懂了李凭,何人来懂李贺呢?李贺借李凭的琴音所表现的则是一种“怀才不遇”和“知音难觅”的苦闷,无人体察李贺的情思,面对着苍穹,李贺不得已只能用诗歌用音乐“问天,问地,问自己。”所以,诗歌蕴涵了李贺不平凡的坎坷多难的人生感慨,用诗歌用音乐的这一情感的载体,承载了李贺复杂的情感内涵在诗歌的音乐当中,也就是其人生的真实写意。
同时可以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关于音乐描写的诗歌意象中所涵盖的内涵是丰富的,也为我们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从多角度去挖掘探究诗歌的情感内涵提供了启示和帮助。
七、佳作欣赏: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综合练习:从诗中选几句你最喜欢的,运用联想和想象,综合利用多种表达方式,将其扩写成三四百字的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