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第一节课《不等式及其解集》。
作者及工作单位
宜丰县新庄中学 朱先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完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不等式的很多概念和性质都可以跟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比较而得出,从而能分辨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至于把两者混淆。这种比较的方法,是我们学习数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后很多知识都是在与前面的知识进行比较得出的。
本课主要是在实际情境中感知不等式的意义,学习不等式的解集,学会通过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行结合的思想。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渗透数学的简洁美。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不等式,就可以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比较,学习起来并不是很难。同时为后面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奠定基础。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感知生活中的不等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初步体会不等式是研究量与量之间的重要模型之一。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
过程和方法:
1、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数学化能力,通过现实情境学会“建模”,感受同类量之间的大小比较方法,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
2、让学生掌握不等量之间的关系,正确建构不等式模型,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数学活动的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对问题实质的认识与理解以及感知事物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和最优化思想。
2、培养学生步步有据,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其变形、说理和数形结合的数学应用价值。
?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
?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问题1:有一次精彩的晚会,七年级各班选手进行数学竞赛,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两位选手进行决赛,主持人亮出了最后一道题:共有9枚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玻璃球,其中有一枚幸运球--比另外的8枚球略重,而肉眼是看不出来的,要求凭借一架天平,限测量两次,最先想不方法找到幸运球者胜出,将成为晚会的冠军。
你能想出来了吗?
问题2: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等式,通过等号把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如: , 。在现实生活中以及我们的数学中,不仅仅存在等式,还存在很多的不等式。哪位同学能举出一些例子?
踊跃发言,积极回答
会争先恐后地举出一些例子来。
这样设计,能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面的不等式的概念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
二、联系实际,得出概念:
问题3:一辆匀速行使的小轿车在10:20时距离甲地150千米,要在12:00之前到达甲地,车速至少是多少?
分析:
从时间上看,设轿车的速度为千米/小时,用时为 ,用的时间不到小时,如何列式?
从路程上看,又如何列式?
归纳:不等式的定义
像这样,用“>” 或“<” 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不等号有几种形式?
<
>
“>” 、“<” 、“≥” 、 “≤” 、“≠”。
这样设计,使学生亲身感知不等式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设置练习,巩固概念:
下列文字问题用不等式表示出来:
1) b是正数 ;
2) X是非正数;
3) a的平方与5的差小于3与b的和 ;
4) a与c的五次方的差不小于-8;
5) b与4的和的平方不大于13;
6) m的一半不小于n的七分之三。
(1) b > 0
(2) X ≤ 0
(3)a2—5<3—b
(4)a—c5≥-8
(5)(b+4)2≤13
(6)≥
这样设计,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对不等式与等式一样,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式子,不再有恐惧感。
四、类比方程,理解解集。
问题4:
当取什么值时,不等式>150成立?(与方程进行比较)
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下列数中,53、19、77、90、106、-5、91、98、0、34、135,哪些是上面不等式的解?
这个不等式的解有多少个?一般的不等式呢?
一般地,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解可以用数轴来表示:
如>90
≥
注意:空心点与实心点的区别
【教师】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请同学们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
(1) < - 2
(2) ≥ 3.5
(3) > - 8.18
(4)≤
106、91、98、135。
无数个;也是无数个。
(2)
(3)
(4)
这样设计是为了与方程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不等式的解及其解集的意义,不至于把两者混淆。
五、类比方程,得出概念:
问题5:
2x+1=0是我们学过的什么方程?
2x+1<0是什么呢?
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项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
【练习】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1)>7 (2)≤ (3)<1 (4) (5)≤0 (6)<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不等式。
(2)、(3).
这样设计也是为了
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从而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从等式类比到不等式,这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方法。
六、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一、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各问题:
1、5b与3的差不小于2a与8的和:
2、梯形的上底是t,下底是2t,高是t,其面积不大于20:
3、小卡车的载重量是吨,大卡车的的载重量是小卡车的3倍,8辆小卡车和3辆大卡车的载重量不超过100吨;
二、判断题:
1、不等式X<4的解只有1、2、3.
2、不等式3X≥6与方程3X=6的解相同
3、4X-5>7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4、<2的解集可表示为:
1、5b – 3 ≥ 2a +8
2、( t +2t ) t ≤ 20
3、8x + 3·3x ≤100
1、错
2、错
3、对
4、对。
以上例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知识运用迁移及巩固的机会,同时也为了吸引和调动全班同学参与到积极动脑,各抒己见的活跃气氛中来,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1)我们今天学习了不等式及其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这些是学习本章后面的知识的一个前提和基础,要好好理解和掌握。
(2)不等式的定义:
(3)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
(4)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方法有: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
(6)要注意不等式与方程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含有不等号的式子就叫不等式。不等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 、 “≤” 、“≠”。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代数法和数轴法。
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项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三个要点:含有未知数,未知项的次数是1,不等式。
这样设计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它在教材中的地位,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课后反馈,做好铺垫:
习题9.1 2,3,7。
这样设计是为了使学生能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由的发展空间。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不等式及其解集
1、不等式 4、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2、不等式的解 5、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定义或表述
熟悉程度
不等式
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解集表示方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
?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与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关键是比较不同点。数学中这种类比法非常重要,经常要用到,必须要掌握。现在有的学生可能还不习惯,所以我们要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第一节课《不等式及其解集》。
作者及工作单位
宜丰县新庄中学 朱先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完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不等式的很多概念和性质都可以跟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比较而得出,从而能分辨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至于把两者混淆。这种比较的方法,是我们学习数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后很多知识都是在与前面的知识进行比较得出的。
本课主要是在实际情境中感知不等式的意义,学习不等式的解集,学会通过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行结合的思想。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渗透数学的简洁美。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不等式,就可以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比较,学习起来并不是很难。同时为后面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奠定基础。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感知生活中的不等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初步体会不等式是研究量与量之间的重要模型之一。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
过程和方法:
1、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数学化能力,通过现实情境学会“建模”,感受同类量之间的大小比较方法,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
2、让学生掌握不等量之间的关系,正确建构不等式模型,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数学活动的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对问题实质的认识与理解以及感知事物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和最优化思想。
2、培养学生步步有据,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其变形、说理和数形结合的数学应用价值。
?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
?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问题1:有一次精彩的晚会,七年级各班选手进行数学竞赛,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两位选手进行决赛,主持人亮出了最后一道题:共有9枚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玻璃球,其中有一枚幸运球--比另外的8枚球略重,而肉眼是看不出来的,要求凭借一架天平,限测量两次,最先想不方法找到幸运球者胜出,将成为晚会的冠军。
你能想出来了吗?
问题2: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等式,通过等号把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如: , 。在现实生活中以及我们的数学中,不仅仅存在等式,还存在很多的不等式。哪位同学能举出一些例子?
踊跃发言,积极回答
会争先恐后地举出一些例子来。
这样设计,能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面的不等式的概念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
二、联系实际,得出概念:
问题3:一辆匀速行使的小轿车在10:20时距离甲地150千米,要在12:00之前到达甲地,车速至少是多少?
分析:
从时间上看,设轿车的速度为千米/小时,用时为 ,用的时间不到小时,如何列式?
从路程上看,又如何列式?
归纳:不等式的定义
像这样,用“>” 或“<” 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不等号有几种形式?
<
>
“>” 、“<” 、“≥” 、 “≤” 、“≠”。
这样设计,使学生亲身感知不等式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设置练习,巩固概念:
下列文字问题用不等式表示出来:
1) b是正数 ;
2) X是非正数;
3) a的平方与5的差小于3与b的和 ;
4) a与c的五次方的差不小于-8;
5) b与4的和的平方不大于13;
6) m的一半不小于n的七分之三。
(1) b > 0
(2) X ≤ 0
(3)a2—5<3—b
(4)a—c5≥-8
(5)(b+4)2≤13
(6)≥
这样设计,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对不等式与等式一样,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式子,不再有恐惧感。
四、类比方程,理解解集。
问题4:
当取什么值时,不等式>150成立?(与方程进行比较)
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下列数中,53、19、77、90、106、-5、91、98、0、34、135,哪些是上面不等式的解?
这个不等式的解有多少个?一般的不等式呢?
一般地,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解可以用数轴来表示:
如>90
≥
注意:空心点与实心点的区别
【教师】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请同学们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
(1) < - 2
(2) ≥ 3.5
(3) > - 8.18
(4)≤
106、91、98、135。
无数个;也是无数个。
(2)
(3)
(4)
这样设计是为了与方程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不等式的解及其解集的意义,不至于把两者混淆。
五、类比方程,得出概念:
问题5:
2x+1=0是我们学过的什么方程?
2x+1<0是什么呢?
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项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
【练习】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1)>7 (2)≤ (3)<1 (4) (5)≤0 (6)<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不等式。
(2)、(3).
这样设计也是为了
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从而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从等式类比到不等式,这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方法。
六、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一、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各问题:
1、5b与3的差不小于2a与8的和:
2、梯形的上底是t,下底是2t,高是t,其面积不大于20:
3、小卡车的载重量是吨,大卡车的的载重量是小卡车的3倍,8辆小卡车和3辆大卡车的载重量不超过100吨;
二、判断题:
1、不等式X<4的解只有1、2、3.
2、不等式3X≥6与方程3X=6的解相同
3、4X-5>7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4、<2的解集可表示为:
1、5b – 3 ≥ 2a +8
2、( t +2t ) t ≤ 20
3、8x + 3·3x ≤100
1、错
2、错
3、对
4、对。
以上例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知识运用迁移及巩固的机会,同时也为了吸引和调动全班同学参与到积极动脑,各抒己见的活跃气氛中来,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1)我们今天学习了不等式及其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这些是学习本章后面的知识的一个前提和基础,要好好理解和掌握。
(2)不等式的定义:
(3)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
(4)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方法有: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
(6)要注意不等式与方程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含有不等号的式子就叫不等式。不等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 、 “≤” 、“≠”。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代数法和数轴法。
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项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三个要点:含有未知数,未知项的次数是1,不等式。
这样设计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它在教材中的地位,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课后反馈,做好铺垫:
习题9.1 2,3,7。
这样设计是为了使学生能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由的发展空间。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不等式及其解集
1、不等式 4、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2、不等式的解 5、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定义或表述
熟悉程度
不等式
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解集表示方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
?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与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关键是比较不同点。数学中这种类比法非常重要,经常要用到,必须要掌握。现在有的学生可能还不习惯,所以我们要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第一节课《不等式及其解集》。
作者及工作单位
宜丰县新庄中学 朱先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完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不等式的很多概念和性质都可以跟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比较而得出,从而能分辨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至于把两者混淆。这种比较的方法,是我们学习数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后很多知识都是在与前面的知识进行比较得出的。
本课主要是在实际情境中感知不等式的意义,学习不等式的解集,学会通过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行结合的思想。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渗透数学的简洁美。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不等式,就可以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比较,学习起来并不是很难。同时为后面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奠定基础。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感知生活中的不等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初步体会不等式是研究量与量之间的重要模型之一。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
过程和方法:
1、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数学化能力,通过现实情境学会“建模”,感受同类量之间的大小比较方法,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
2、让学生掌握不等量之间的关系,正确建构不等式模型,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数学活动的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对问题实质的认识与理解以及感知事物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和最优化思想。
2、培养学生步步有据,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其变形、说理和数形结合的数学应用价值。
?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
?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问题1:有一次精彩的晚会,七年级各班选手进行数学竞赛,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两位选手进行决赛,主持人亮出了最后一道题:共有9枚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玻璃球,其中有一枚幸运球--比另外的8枚球略重,而肉眼是看不出来的,要求凭借一架天平,限测量两次,最先想不方法找到幸运球者胜出,将成为晚会的冠军。
你能想出来了吗?
问题2: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等式,通过等号把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如: , 。在现实生活中以及我们的数学中,不仅仅存在等式,还存在很多的不等式。哪位同学能举出一些例子?
踊跃发言,积极回答
会争先恐后地举出一些例子来。
这样设计,能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面的不等式的概念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
二、联系实际,得出概念:
问题3:一辆匀速行使的小轿车在10:20时距离甲地150千米,要在12:00之前到达甲地,车速至少是多少?
分析:
从时间上看,设轿车的速度为千米/小时,用时为 ,用的时间不到小时,如何列式?
从路程上看,又如何列式?
归纳:不等式的定义
像这样,用“>” 或“<” 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不等号有几种形式?
<
>
“>” 、“<” 、“≥” 、 “≤” 、“≠”。
这样设计,使学生亲身感知不等式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设置练习,巩固概念:
下列文字问题用不等式表示出来:
1) b是正数 ;
2) X是非正数;
3) a的平方与5的差小于3与b的和 ;
4) a与c的五次方的差不小于-8;
5) b与4的和的平方不大于13;
6) m的一半不小于n的七分之三。
(1) b > 0
(2) X ≤ 0
(3)a2—5<3—b
(4)a—c5≥-8
(5)(b+4)2≤13
(6)≥
这样设计,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对不等式与等式一样,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式子,不再有恐惧感。
四、类比方程,理解解集。
问题4:
当取什么值时,不等式>150成立?(与方程进行比较)
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下列数中,53、19、77、90、106、-5、91、98、0、34、135,哪些是上面不等式的解?
这个不等式的解有多少个?一般的不等式呢?
一般地,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解可以用数轴来表示:
如>90
≥
注意:空心点与实心点的区别
【教师】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请同学们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
(1) < - 2
(2) ≥ 3.5
(3) > - 8.18
(4)≤
106、91、98、135。
无数个;也是无数个。
(2)
(3)
(4)
这样设计是为了与方程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不等式的解及其解集的意义,不至于把两者混淆。
五、类比方程,得出概念:
问题5:
2x+1=0是我们学过的什么方程?
2x+1<0是什么呢?
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项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
【练习】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1)>7 (2)≤ (3)<1 (4) (5)≤0 (6)<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不等式。
(2)、(3).
这样设计也是为了
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从而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从等式类比到不等式,这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方法。
六、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一、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各问题:
1、5b与3的差不小于2a与8的和:
2、梯形的上底是t,下底是2t,高是t,其面积不大于20:
3、小卡车的载重量是吨,大卡车的的载重量是小卡车的3倍,8辆小卡车和3辆大卡车的载重量不超过100吨;
二、判断题:
1、不等式X<4的解只有1、2、3.
2、不等式3X≥6与方程3X=6的解相同
3、4X-5>7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4、<2的解集可表示为:
1、5b – 3 ≥ 2a +8
2、( t +2t ) t ≤ 20
3、8x + 3·3x ≤100
1、错
2、错
3、对
4、对。
以上例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知识运用迁移及巩固的机会,同时也为了吸引和调动全班同学参与到积极动脑,各抒己见的活跃气氛中来,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1)我们今天学习了不等式及其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这些是学习本章后面的知识的一个前提和基础,要好好理解和掌握。
(2)不等式的定义:
(3)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
(4)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方法有:
(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
(6)要注意不等式与方程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含有不等号的式子就叫不等式。不等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 、 “≤” 、“≠”。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代数法和数轴法。
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项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三个要点:含有未知数,未知项的次数是1,不等式。
这样设计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它在教材中的地位,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课后反馈,做好铺垫:
习题9.1 2,3,7。
这样设计是为了使学生能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由的发展空间。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不等式及其解集
1、不等式 4、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2、不等式的解 5、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定义或表述
熟悉程度
不等式
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解集表示方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
?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与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关键是比较不同点。数学中这种类比法非常重要,经常要用到,必须要掌握。现在有的学生可能还不习惯,所以我们要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