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下册
25 活板
第2课时
学情回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分析文章在介绍活板时所用的说
明顺序,了解活板“活”
的特点,感受古代人民
的智慧和创造力。
既表明活板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活板印刷术做了铺垫。
1.文章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用第一段文字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第一层:交代活板发明的时间和发明人。
第二层:说明活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制活字模与排版、制版两项。
第三层:交代活板印刷的效能——印得越多越快。
第四层:叙述活板的印刷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2.第二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每字为一印
火烧令坚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活字印模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活字印刷术的过程吗
①先设一铁板
③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⑤持就火炀之
⑥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④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②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活板制作
一板印刷
一板已自布字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活板印刷
4.制作活板的第一道工序是( ),
所用的原料是( ),
用火烧活字的目的是( )。
(请分别用原文中的两字词回答)
刻字
胶泥
令坚
5.文中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用自己的话概括。
设置铁板→以药冒之→放置铁范→
密布字印→持就火炀→按平板面
①更互用之;
②每一字皆有数印。
6.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
①大量印刷速度快; ②排版速度快;
③添补新字速度快; ④拆版速度快。
7.活板印刷的快捷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具体概括。
8.“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只印刷两三本,那么,刻字排版的时间跟雕版印刷的功效是类似的,不能体现活字印刷的优越性。
质地均匀,表面平滑;不易粘连,容易拆卸。
原文:“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9.用“燔土”做字印的优点有哪些?
10.全文突出了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这个“活”字贯穿活板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分别是哪些方面?
①字活:每字为一印。
②排版活:密布字印。
③印刷活:更互用之。
④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
⑤做法活:奇字旋刻。
⑥拆版活:火令药镕。
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刻字的厚度。
11.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①薄如钱唇。
②字平如砥。
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字模平整的程度。
③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列数字、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活版印刷的优越性。
④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作比较,交代了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突出了用胶泥制作字模的优越性。
12.在书上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从全文来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主体部分又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课文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唐人、庆历中、至今)。
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综合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说明的。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本文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的基本情况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精神。
1.紧扣特点,说明顺序有条不紊
本文介绍活字版印刷术,紧扣“活”这一特征,按照活字版印刷的工序进行说明,介绍清晰,有条不紊。如写制版时,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进行说明,清晰地将制版的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写印刷时,介绍了两版交互印刷的特点,突出其效率之高。写拆版时,虽是附带说明,但“胶泥刻字”的优越性充分显现了出来。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2.语言朴实、简洁、准确
全文着重说明活板的制作、印刷过程,少有修饰性词语,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用词也极为准确,如“烧”“炀”“镕”“燔”,这些词既避免了用词重复,又十分贴切。
活板
发明(时间、人)
制字(刻字-烧模)
制作
制版(铺底)
排版(布字-炀药-按面)
印刷特点:提效
补充说明选材的原因
“活”:制作灵活、印刷灵活、拆板灵活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程序顺序
便捷的方法
高超的智慧
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名著
积累拓展
《水经注》 《农政全书》
《九章算术》《齐民要术》
《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教材课后习题
一、熟读课文,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分析各段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提示填写下面的表格,理解课文是怎样逐层说明由制字到印刷的程序的。
从 制 字 到 印 刷 的 程 序 制字 1.(活字原料)胶泥
2.(活字厚度)薄如钱唇
3.(与雕版不同之处)每字为一印
4.(活字如何成型)火烧令坚
排版 1.先设一铁板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
4.持就火炀之
5.以一平板按其面
印刷 1.一板印刷
2.一板布字
3.更互用之
二、本文在介绍活字印刷术时,注意突出“活”这个主要特点。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三、解释下列加红的词。
1.唐人尚未盛为之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2.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其印自落
被
印刷
字印
做
3.火烧令坚
用讫再火令药镕
4.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用火
用火烤
靠近
完成
四、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史,简要地说给同学们听。
提示: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有,到宋代有了高度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及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术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共35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下册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是什么吗?
泥活字
在《辞海》中,“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
宋代庆历年间,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
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记录活字印刷术的古文献资料最重要的就是沈括的《梦溪笔谈》,今天让我们学习《活板》,
一起走进《梦溪笔谈》,走进活字印刷。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5 活板
第1课时
1.了解沈括及《梦溪笔谈》的相关知识;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工程流序进行说明,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目标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代表作《梦溪笔谈》。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沈括
毕昇像
毕昇纪念馆·湖北英山
必备知识
文学常识
《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因写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而得名,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该书在国际上亦受重视,英国学者李约瑟评价
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贡献,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毕昇( ) 和纸灰( )
炀之( ) 字平如砥( )
更互( ) 以纸帖之( )
燔土( ) 用讫( )
宝藏( )
必记字词
shēng
huò
dǐ
yáng
gēng
tiè
fán
qì
cáng
字音字形
活板(“板”同“版”)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同“以”)
药稍镕(“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必记字词
词义理解
通假字
有布衣毕昇(古义: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薄如钱唇 (古义:边缘。今义:嘴唇)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古义:覆盖。今义:向外透)
殊不沾污 (古义:根本。今义:特殊)
古今异义
为
唐人尚未盛为之 (做)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是)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被)
一词多义
自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从)
其印自落 (自动)
就
火
火烧令坚 (用火)
再火令药镕 (用火烤)
持就火炀之 (靠近)
瞬息可就 (完成)
始印五经 (印刷)
其印自落 (字印)
印
词类活用
板印书籍(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用火)
则以纸帖之(名词作动词,标记)
用讫再火令药镕(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指雕版印刷
同“以”
大规模地这样做。为,动词,做。
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1
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译文: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从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重要书籍都是版印书籍。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平民
坚硬
名词作状语,用火
字印
混合
铜钱的边缘
2
覆盖
做,发明
用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译文: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刻字,(字印)薄得如同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成一个字印,用火烧使它变得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用松脂、蜡混
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在铁板的上面。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模子
于是,就
靠近
烘烤
磨刀石
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排布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译文: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模子放在铁板上,就在铁模子内密密地排上字印,排满了一铁模子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烤;待铁板上的药稍微熔化,就用一平板按在字印上面,则(所有排在铁板上
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
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
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另自,另外
完
准备(好了)
交替,轮流
完成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
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
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译文: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神速。通常是做两块铁版,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这块才印刷完,第二块版已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
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
余印,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
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
草火烧,瞬息可成。
顷刻,随即
平时,一向
标签
生僻字
名词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贮存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译文: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以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烧
又
完毕
木头的纹理
根本
擦拭,掸去
拿不下来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译文: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黏土烧制的字印,印完再用火一烤,使药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印就会自己掉下来,根本不会被药弄脏。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介词,被
珍藏
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3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了,(他们)到今天还珍藏着。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2段
第3段
介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情况。
具体说明活板印刷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交代活板的下落。
第1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