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活板 2课时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 活板 2课时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4 09:4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下册
25 活 板
第1课时
你知道中华民族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指的是什么吗?
新课导入
活 板
沈 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晚年撰著笔记体综合著作《梦溪笔谈》。
作者简介
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他的发明在当时未受重视。他死后,其发明的部分泥活字被沈括的堂兄弟、子侄辈获得,引起沈括重视,将该发明记录下来。
背景链接
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或易读错的字注音。
冯瀛( )王 毕昇( ) 薄( )如钱唇
和( )纸灰 持就火炀( )之 字平如砥( )
更( )互用之 以纸帖( )之 木格贮( )之
沾( )水 与药相粘( ) 不若燔( )土
用讫( )再火令药镕 以手拂( )之
为余群从( )所得
yínɡ
shēnɡ

huò
yánɡ

ɡēnɡ
tiè
zhù
zhān
zhān
fán


cónɡ
朗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请一位朗读较好的同学范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分朗读节奏,讨论统一意见。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利用课下注释尝试翻译课文。
【参考译文】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自从冯道开始(用雕版)印五经,以后的典籍,就都是版印书籍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版。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像铜钱的边缘那样薄,每个字做一枚印,用火烧使其坚固。先准备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住。想印书,就拿一个铁模子放在铁板上,
疏通文意
然后(在其中)密密地排布活字印,排满铁模子就是一版,拿它靠近火烘烤;(等到)松脂、蜡等的混合物稍微熔化了,就用一块平板压在字面上,这样(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了。如果只印两三本的话,(这种方法)并不简易;但若是印数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极为神速。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一块已经另外排了字,这一版才印完,第二版就已经准备好了,交替使用,很快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数枚活字印,像“之”“也”等字,
每个字有二十多个活字印,用来预备一版之内有重复用字的情况。不用时,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有生僻字平常没有准备的,(现场)随即刻一个活字印,用火烧一下,马上可以成型。之所以不用木头做活字印,(是因为)木头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会高低不平,而且还会和松脂、蜡等相粘,不能取下;不如用泥烧的字印,用完了再用火把松脂、蜡等熔化,用手拂去,字印自己就能脱落,根本不会沾污。
毕昇死后,他的活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及子侄们得到,珍藏至今。
1.通假字
(1)活板(“板”同“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
(3)药稍镕(“镕”同“熔”)
2.古今异义
有布衣毕昇(古义:平民。今义:布衣服)
和纸灰之类冒之(古义:覆盖。今义:向外透,往上升)
词句积累
3.一词多义

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标记)
每韵为一帖(名词,标签)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介词,自从)
一板已自布字(副词,另自、另外)
其印自落(代词,自己)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拿、用)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表目的)
公亦以此自矜(介词,因为)
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靠)

唐人尚未盛为之(动词,做)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动词,是)
未为简易(动词,算作、算是)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介词,被)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助词,同“以”)
一板已自布字(副词,已经)
板印书籍(动词,印刷)
每字为一印(名词,字印)


持就火炀之(动词,靠近)
瞬息可就(动词,完成)
若止印三二本(连词,如果)
不若燔土(动词,如、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
若屈伸呼吸(代词,你)
4.词类活用
板印书籍(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木格贮之(名词作状语,用木格)
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用火)
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标记)
5.文言句式
被动句: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为……所……”表被动)
省略句:
火烧令坚(省略宾语“之”,即“火烧令之坚”)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省略介词“于”,即“则以一铁范置于铁板上”)
持就火炀之(省略宾语“之”,即“持之就火炀之”)
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雕版印刷的发展情况。
第二部分(第2段)按工作程序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功能效率及优势。
第1层(第1句)介绍活版发明时间和发明者。
第2层(第2—4句)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
第3层(第5、6句)介绍活版印刷的功能效率。
第4层(第7—10句)补充活字印的优势。
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毕昇所制活字的下落。
整体感知
第2课时
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从制字到印刷的程序 制字 1.(活字原料)胶泥
2.(活字厚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雕版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活字如何成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版 1.先设一铁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刷 1.一板印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制字到印刷的程序 制字 1.(活字原料)胶泥
2.(活字厚度)薄如钱唇
3.(与雕版不同之处)每字为一印,印时,排在铁板上
4.(活字如何成型)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
排版 1.先设一铁板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4.持就火炀之
5.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从制字到印刷的程序 印刷 1.一板印刷
2.一板已自布字
3.更互用之
(续表)
雕版印刷术早在什么时候就已出现?又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从“唐人尚未盛为之”一句可知,雕版印刷术早在唐朝时就出现了。从“自冯瀛王始印五经”的“始”字可知雕版印刷术是冯瀛王开始推广的,冯瀛王生活在五代时期,即五代是雕版印刷术开始推广应用的时间。
深入研读
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雕版印刷术发展的历史?
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版印刷对雕版印刷的继承与发展,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版印刷术做铺垫。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这一句交待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突出毕昇的身份?
交代了活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发明人及其身份。“布衣”点出了发明人的身份。突出毕昇的身份是为了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课文最后一段交代活版的下落有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至今”强调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充分证明活版为毕昇所创制是确凿无疑的,与开头“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在内容上,“宝藏”说明所得者对活字极为珍视。
雕版是活版的基础,与雕版相比,活版有哪些优势呢?
雕版 活版
以一个个活字为单位,按照书稿排字,使用灵活。一个活字块可不断使用,直至不能使用为止。
每部书需要许多块木版。
细节品析
雕版 活版
制版容易。在铁板上“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雕刻一套书版要几年。
发现错误不好改正。
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
按刻好的木版逐块印刷,速度慢。
常作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续表)
雕版 活版
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使用频率高的字,每字有二十余枚,使用极为方便。
使用频率高的字,如
“之”“也”,需要一个就要刻一个。
(续表)
总结概括活版的“活”。
字是活的 “每字为一印”
排版是活的 “密布字印”
印刷是活的 “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
字印数目是活的 “每一字皆有数印”
做法是活的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用讫再火令药镕”
大家在美术课上都学过剪纸这一传统手艺。剪纸的主要特征是“巧”。请大家抓住“巧”这一特征,按照剪纸的流程,写一段话来介绍剪纸吧!
拓展延伸
制字
活板
(说明对象)
胶泥刻字,火烧令坚
(制活字、不沾污)
印刷
一板单印,二板更互
(多印神速、瞬息可就)
设板—布字—炀板—平字
(一字多印、分类贮藏、奇字随制)
排版
“活”
(主要特点)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