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视角
【教学理念】
学习前置,活动驱动。
通过导学案、表格等形式,将基础知识梳理的任务放到课前完成,在课堂中设置多元化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参与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以拓展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学科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1.选择性必修1教材,基础知识、基本史实所占的篇幅很大,且有较多内容在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有涉及,因而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梳理讲解基础知识。
2. 选择性必修教材是对《中外历史纲要》的拓展和延伸,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作为选择了历史学科的高二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历史学习的一般方法,拓展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学科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课堂上需要做的事。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标题为“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2021版)的建议需要2课时,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分布于本课的第一、二、三子目,其子目标题为“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学习要求有两条:
1.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 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第一条可理解为知识能力要求,其中绝大部分内容在《中外历史纲要》已经学习过,教材逻辑结构也非常清晰,因此可让学生自主梳理。
第二条可理解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
《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四个单元系统讲述过中国古代史,其讲述的线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民族关系”关系密切。因而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题目定为“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视角”
【学情分析】
1.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就内容上,学生已经学习过该课的大部分内容;就学科学习能力和素养而言也有一定的积累。
2.史学素养、思维方式、分析能力等方面尚有欠缺。
3.本校为普通高中,学生基本素质一般,教学设计宜简不宜繁,设问难度应适中,且需要一定的梯度。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填写表格的方式,梳理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的历史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概括其基本特征、分析其作用。
2.通过“历史讲解员”活动,让学生结合地图,对历代民族关系进行解读,使其学会阐释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能力。
3.通过分析教师提供的材料,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内涵,并能概括其基本发展历程。
4.通过合作探究活动,综合分析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因素,并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难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推动因素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根据教材梳理并填写表格(见附件1)
【导入】《礼宾图》(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教师:简要介绍章怀太子和《礼宾图》
设问1:猜猜壁画中人物的身份。
设问2:壁画反映了唐代哪个方面的历史信息(导入本课主题)
教师:本课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为“民族关系”部分
简要回忆《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古代史部分(目录见右图),指明其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引出标题:“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基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视角”
【活动1】
活动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相互核对昨天下发讲义(见附件1)的作答情况,有误处请用红笔订正。
活动时间:5分钟
评价方式: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活动2】
活动要求:
1.请你以历史解说员的身份,结合空间地图,对汉、唐、元、明、清的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制度进行解说。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后老师会做简要点评。
3.老师会以秦为例进行示范,并总结解说的一般方法。
活动时间:每个小组代表2分钟,共10分钟
评价方式:教师即时评价。
教师示范:
总结中国古代历代边疆制度解说的一般方法:
1. 当时有哪些少数民族?
2. 中央设置了什么处理民族关系的机构?
3. 边疆民族地区是如何管理的?
⑴ 管理方式(例:战争、机构,和亲、册封等)
⑵ 方位(例:北方、西北、东北、西南、东南等)
学生展示:(略)
【活动3】
活动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整理好的讲义,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历代边疆治理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2.归纳历代边疆治理的特征。
3.分析历代边疆治理举措的共同作用。
活动时间:5分钟
评价方式:教师即时评价。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历代边疆管理制度建设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关系,过渡到下一环节。
中华民族是在中国统一国家形成发展中,由汉族和少数民族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复合民族。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合’为中华民族,但各民族‘合’而未‘化’,各民族又都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征。
——金炳镐:《关于中华民族的研究》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5(2)
思考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内涵。
思考2:结合所学,概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活动4】
活动要求:
根据材料,探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因素。
活动时间:10分钟
评价方式:学生互评与教师即时评价结合。
设计意图: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因素
活动环节1:
探讨1:结合左图,比较唐、元边疆管理制度有何变化?说明这种变化趋势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活动环节2:
材料1:
(屯田卒)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材料2:
通过所谓的“茶马贸易”中国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的供给,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
——杜君立《历史的慰藉》
探讨2:据材料,分析汉代屯戍和明代茶马互市政策发挥了什么作用?说明上述历史现象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经济的交流与互补)
活动环节3:
匈奴人刘渊(字元海)于西晋元兴元年(304)称“汉王”,是要“绍修三祖之世”(三祖:刘邦、刘秀、刘备),表示继承汉皇朝的事业。
——瞿林东主编:《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第二卷,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1页。
探讨3:材料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现象?这种历史现象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化上的大一统观念)
活动小结:
在历史上,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经济的交流与互补,文化上的大一统观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用书》P167
【活动5】
活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前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感受,从历史的角度写一篇短文。
活动时间:课后
评价方式:课后作业,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
主题升华结束课堂;认识“我国自古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树立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历代措施(见讲义)
管理方式和特征
共同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内涵
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3.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
⑴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⑵ 经济的交流与互补
⑶ 文化上的大一统观念
附件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朝代 边疆民族 中央机构 边疆治理举措 纲要补充
秦 北方:
南方:
汉 和亲→战争:
设机构:
屯戍:
两晋南北朝 略 北方:
南方:
隋 归附隋朝:
治理岭南:
推行郡县:
三达琉求:
唐 西北:
西南:
设机构:
宋 略 政权并立:
政治文化影响:
战争与交流:
元 全国统一 行汉法与四等人制
西藏:
东北、云南:
明 北方:
东北:
西北:
西南、西藏:
清 北方:
西北:
西藏:
西南:
思考:
历代边疆治理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归纳历代边疆治理的特征。
分析历代边疆治理举措的共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