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题——2020-2021学年上学期湖北省各地区八年级期末历史试题选编
一、选择题
1.(2021·湖北黄石·八年级期末)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出现了中国人创办的近代企业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④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2021·湖北·黄梅县黄梅镇中心学校八年级期末)洋务运动
A.是中国成功的自救运动 B.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C.促进了民族资本扩张 D.淘汰了中国传统兵器
3.(2021·湖北孝感·八年级期末)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张之洞曾长期担任湖广总督,是洋务派的重要一员。下列属于张之洞创办的轻工业的是( )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汉阳铁厂 D.湖北织布局
4.(2021·湖北鄂州·八年级期末)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如图图示空白处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5.(2021·湖北孝南·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图示内容。你认为图示横线上应填写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6.(2021·湖北宜城·八年级期末)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洋务运动的内容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兴办新式学堂
D.派遣学生出国
7.(2021·湖北潜江·八年级期末)漫画针砭时弊,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历史真相。下侧漫画反映的事件
A.践行“实业救国”政策
B.开启中国近代化道路
C.进行制度变革尝试
D.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8.(2021·湖北樊城·八年级期末)“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这场改革是指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9.(2021·湖北江夏·八年级期末)“这一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材料中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包括
A.议会制度和民主思想 B.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
C.科学技术和民主思想 D.议会制度和机器生产
10.(2021·湖北孝南·八年级期末)引发下表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1.(2021·湖北孝感·八年级期末)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下列各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台湾行省的建立 B.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
C.天京事变的发生 D.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
12.(2021·湖北宜城·八年级期末)再现邓世昌率领海军将士英勇杀敌的悲壮情景,应选择的历史素材是( )
A.黄海大战 B.鸦片战争 C.五四运动 D.戊戌变法
13.(2021·湖北荆门·八年级期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
A.鸦片战争以后 B.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C.中法战争以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
14.(2021·湖北孝感·八年级期末)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列强的侵华:“一半是残忍地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5.(2021·湖北鄂州·八年级期末)近代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在屈辱中抗争探索。按时间先后排列以下侵略与反抗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
16.(2021·湖北江夏·八年级期末)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下所示,处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7.(2021·湖北江夏·八年级期末)1894年前的50多年间,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到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外资企业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协定关税
B.《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开设工厂
C.《马关条约》开放通商口岸
D.《辛丑条约》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8.(2021·湖北樊城·八年级期末)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A.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C.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D.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19.(2021·湖北樊城·八年级期末)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以下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略从商品入侵转变为资本入侵
C.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20.(2021·湖北黄石·八年级期末)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A.实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
21.(2021·湖北孝感·八年级期末)北京大学教授房德邻在评价戊戌变法时指出:“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由此可见,作者认为戊戌变法
A.实现了中国政治现代化 B.改变了中国政治体制
C.与中国历次革命均有关 D.有益于中国政治民主化
22.(2021·湖北鄂州·八年级期末)史论结合是历史阐释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洋务运动 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 戊戌变法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C 新文化运动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五四运动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A.A B.B C.C D.D
23.(2021·湖北枣阳·八年级期末)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4.(2021·湖北江夏·八年级期末)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下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其中的“康有为说:我变”,是指康有为发动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5.(2021·湖北宜城·八年级期末)发生在戊戌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百日维新 C.兴中会成立 D.义和团攻打紫竹林
26.(2021·湖北孝感·八年级期末)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康有为又几次上书光绪帝,陈述民族危机的严重和维新变法的重要。光绪帝深受震动,表示“不能为亡国之群”,令康有为等人筹划变法。由此可见戊戌变法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破产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维新思想的传播 D.“公车上书”的推动
27.(2021·湖北孝感·八年级期末)“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管束控制中国政府,‘合法’地剥夺榨取中国人民。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材料表明近代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改革政治体制 B.发展民族工业 C.反侵略反封建 D.推翻军阀统治
28.(2021·湖北鄂州·八年级期末)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A. B.
C. D.
29.(2021·湖北孝南·八年级期末)有人说:“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份“礼物”使中国(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丧失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D.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30.(2021·湖北潜江·八年级期末)1903年,北京一茶馆里有四位汉人在聊天。刘一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陈二说:“我参加过义和团。” 张三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李四说:“我在日本人开设的工厂上班。”他们中有一个人在说谎。他是
A.刘一 B.陈二 C.张三 D.李四
31.(2021·湖北随县·八年级期末)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通过东交民巷时,全世界都读懂了这划时代的意义。这意味着胜利的中国人民摆脱了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瑷珲条约》
32.(2021·湖北孝感·八年级期末)有人将下边漫画中跑路者的现实活动归纳为:溜之大吉→反咬一口→为人打工。漫画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后对中国的影响是( )
A.列强在华设厂开始取得合法地位 B.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的扯线木偶
C.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行 D.西方列强拉开了瓜分中国的序幕
33.(2021·湖北鄂州·八年级期末)历史学习中要注意分清史实与史论。下列史实与对应的史论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4.(2021·湖北江夏·八年级期末)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义和团运动
二、简答题
35.(2021·湖北房县·八年级期末)简答题
2020年分别是近代史上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0周年和120周年,屈辱的历史给我们教训深刻。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是什么?鸦片战争哪一年结束?
(2)“英军强占香港岛”,后来在《南京条约》中清政府是怎样处理香港岛的?鸦片战争成为什么的开端?
(3)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使得中国完全沦为什么社会?
(4)从两次侵华战争及其不平等条约签订,告诉我们什么?
三、论述题
36.(2021·湖北·黄梅县黄梅镇中心学校八年级期末)戊戌变法前,维新派和守旧的顽固派就变法的问题展开了争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 分)
材料一 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宣称祖宗之法是古圣先王留下来的治国之道,只能恪守奉行,不可作任何改变,否则便是违天背理,祸乱国家。......维新派认为中国积弊已深,“不变法则必亡”。康有为说:“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矣。”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267-268页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之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法何以必变 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 “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维新派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 顽固派则认为“中学所以为教,人皆知之,无待别求门径也”,攻击维新派兴学校是邪说,“名为培才,实则丧才,”“且贻人心风俗无穷之忧”。坚持尊孔读经、八股取士的封建教育制度 不能变。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270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写一幕维新派和顽固派的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 主题,主题要紧扣当时社会背景;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对话主题,具体对话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坚决要求变法,并与顽固派展开争论有何历史意义
四、综合题
37.(2021·湖北崇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摘自《复兴之路》第一章《山河祭》
材料三: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藉香港岛、1880年移居台湾、1897年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跟几个不平等条约有关。
(1)材料一中所说“这场战争”是指哪一次战争?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割台湾,偿二百兆”有关的不平等条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人被驱逐出东交民巷”依据什么条约。
(4)综合以上材料,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有何感想?
38.(2021·湖北鄂州·八年级期末)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和民族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管,只缘华夏已腾飞。
---------凌青
材料二 中东一役,主客之势中逸东劳、重寡之形中强东弱。乃日人一举而扫平壤。再举而夺旅顺……七举而降威海,(中国)俯首乞怜如鱼困陆,索重款而不敢辞,割全台而不敢问。遂令二十三省如几上肉,任与国之取求,四万万人如阶下囚,听外人之笑骂。
------《新政真诠-------何启、胡礼搜集》
材料三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粤海销烟”指的是哪历史事件?结合所学,“港岛易英徽”中香港岛被割占是通过哪一条约?
(2)据材料二分析,“中东-役”指的是近代哪-历史事件?它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的情况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材料中“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4)回首中国的屈辱史,你有何感悟?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洋务派官员发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近代化运动,这场运动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①②③正确;但是洋务运动只学西方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B
【详解】
根据所学,洋务运动强调中体西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B项正确;洋务运动失败了,排除A项;民族资本并没有因洋务运动而扩张,民族资本受到多重的压迫,排除C项;中国传统兵器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民用企业,包括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其中张之洞创办的重工业是汉阳铁厂,轻工业是湖北织布局,因此属于张之洞创办的轻工业的是D,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朝内外交困。为摆脱困境,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B正确;天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排除A;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义和团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是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排除C;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D。故选B。
5.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是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端,故A符合题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与题干信息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6.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建立军事工业,例如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阶梯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制器为先”的含义,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7.B
【详解】
根据漫画信息“有了洋枪洋炮就可以自强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事件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B符合题意;践行“实业救国”政策的是张謇,故A不符合题意;进行制度变革尝试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故C不符合题意;传播民主科学思想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A
【详解】
依据材料“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可知是指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结合课本所学,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掀起了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A项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C两项不合题意;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材料“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是提示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瓦解了自然经济。
9.B
【详解】
依据题干这场运动持续时间是35年,且“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可判断材料阐述的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从1860年开始,一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才以失败告终,且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B
【详解】
依据表格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在1894年前是80家,到1900年933年家。说明1894年之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促进了列强在华设立工厂。结合课本所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根据以前条约中“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列强也可以在华开设工厂。故列强设厂的数目增多,B正确;《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都没有涉及到列强设厂内容,ACD排除;故选B。
11.D
【详解】
“倭人”指的是日本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台湾人民之所以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该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故选D;综上所述可知ABC与题意不符,排除。
12.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准备以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A正确;邓世昌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戊戌变法无关,BCD排除;故选A。
13.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的程度,也掀起了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错误;中法战争以后,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势力渗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今湛江市),故C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D错误。综上故选B。
1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这极大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相出“一半是残忍地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的建设和推动”的特点,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项只符合“残忍地破坏和掠夺”这个特点,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15.A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义和团廊坊阻击战发生于1900年;旅顺大屠杀发生于1894年;金田起义发生于1851年;从而得出①④③②说法正确,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历史上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族危机,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C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D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7.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原来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极大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以材料中外商企业骤增的主要原因是《马关条约》签订。故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故A不符合题意;《辛丑条约》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和条约影响对选项中签订的条约进行判断。《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是外企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18.C
【详解】
依据题干的表格的时间是1895年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是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的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但与题干的表格描述的内容不相符,题干描述的是领土主权的丧失,B项不符合题意;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9.B
【详解】
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题目要求应选择“错误”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从此列强的侵略从商品入侵转变为资本入侵。因此B项中表述的因果关系是错误的,故选B。
20.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可知,康有为主张推行维新变法。1898年在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宣布变法,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都和材料无关,都不是康有为的主张,故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本题难度适中,以“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1.D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百日维新’……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可知,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触动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以后的革命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有益于中国政治民主化,D项符合题意;ABC项表述不正确,排除。故选D。
22.B
【详解】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故B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失败了,没有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故A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不正确,排除;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C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不正确,排除;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故D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不正确,排除。故选B。
23.B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近代化的探索 戊戌变法
24.B
【详解】
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主张进行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开始了维新变法,这场改革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康有为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25.B
【详解】
戊戌年在19-20世纪中指的是1898年和1958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发生在1898年,因此B正确;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A错误;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C错误;1900年,义和团及清军攻打紫竹林租界,共同保卫天津。D错误。综上故选B。
26.B
【详解】
由材料“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康有为又几次上书光绪帝,陈述民族危机的严重和维新变法的重要。光绪帝深受震动…”可知,戊戌变法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加剧,戊戌变法最后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符合题意;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维新思想的传播是戊戌变法的影响,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公车上书”掀起了戊戌变法的序幕,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7.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促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以中国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因此,近代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故C项正确;改革政治体制、发展民族工业以及反对军阀都是反帝反封建作出的努力措施,排除A、B和D;故选C。
28.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的仓皇出逃,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29.D
【详解】
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析,这份“礼物”是西方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发动了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选项D符合题意;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丧失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都发生在19世纪,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0.C
【详解】
根据材料“1903年”,可知,1903年之前发生的事情,四位汉人可能参与,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划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中国人不得居住,故C符合题意;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故A不符合题意;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爆发,故B不符合题意;1894年甲午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1.C
【详解】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故本题答案选C。
32.B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占领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任何形式的反帝活动,这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B符合题意;AD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危害,不符合题意;C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不符合题意;故选B。
3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A项对应错误,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故B项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 民地化程度,故C项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34.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故D符合题意;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故A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故B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5.(1)中国禁烟(或答虎门销烟);1842年
(2)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近代史。
(3)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落后挨打;不忘国耻;增强国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1840年,英国以中国的禁烟运动或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战败,战争结束。
(2)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鸦片战争使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19世纪末,中国北方兴起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西方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主观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于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使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4)从两次侵华战争及其不平等条约签订可见,近代中国国力衰弱,清政府腐败无能,由此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今天我们应不忘国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综合国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等等。
36.
(1)主题:变法维新的重要性。对话如下: 维新派:我们只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才能发展。顽固派:君权神授,祖宗之法不可变啊。维新派:制度都是人创立的为什么不能适时改变 顽固派:中国的封建制度和纲常伦理是尽善尽美,不能改变。维新派:我们还要废八股,提倡西学。顽固派:我们赞同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但不能废八股。
(2)维新派和守旧派的争论,实质.上是资产阶級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正面交锋;通过这场争论,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答出任意两点)
【详解】
(1)根据所学可得出,对话的主题明确,紧扣当时是否变法、是否变革教育制度等等。具体对话的内容,可围绕二者对于政治制度的讨论、对于传统纲常伦理的讨论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所学可得出,维新派和守旧派的争论,实质上是资产阶級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正面交锋;同时可得出通过这场争论,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开始改变了社会风气;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37.(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马关条约》。
(3)《辛丑条约》。
(4)铭记历史,落后就被挨打;弱国无外交;少年强则国强,吾辈更当自强不息。(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均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说“这场战争”是指鸦片战争;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是因为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根据材料二“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割台湾,偿二百兆”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
(3)根据材料三“1897年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人被驱逐出东交民巷”依据《辛丑条约》。
(4)综合以上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我们的感想是铭记历史,落后就被挨打;弱国无外交;少年强则国强,吾辈更当自强不息。
38.(1)虎门销烟;《南京条约》
(2)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条约:《辛丑条约》。含义: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或成为“洋人的朝廷”)。
(4)感悟: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大,才能捍卫国家尊严等国家的强大是平安的保障;中国人民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勇于探索等。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粤海销烟扬我威”可知反映的是虎门销烟。“粤”是广东的简称。结合课本所学,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到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
(2)依据材料二“乃日人一举而扫平壤。再举而夺旅顺……七举而降威海,(中国)俯首乞怜如鱼困陆,索重款而不敢辞,割全台而不敢问”可知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结合课本所学,甲午中日战争,日军围攻平壤,左宝贵中炮牺牲;日军进攻辽东半岛,直取大连、旅顺;1895年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依据材料三“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可知与《辛丑条约》有关。结合课本所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含义: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4)依据前面的的材料,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不断不断反抗。由此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大,才能捍卫国家尊严等国家的强大是平安的保障;中国人民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勇于探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