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上: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04 10:05:06

文档简介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和《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三、说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在社会的转型期,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有力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2、教学难点:
从文明史观来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原因和评价,需要对政治史的基本知识较准确的掌握,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本课的难点确定为: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四、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情境教学法,创设新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五、说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呼唤的教学过程是 “依赖主体的不断活动”而构建认知的过程,整个过程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有效的、科学的课堂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设计为“为拍摄电影做准备工作”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我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电影”为话题导入新课。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之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了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监制、灯光师、化妆师、剧务、制片人等等。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
2、讲授新课:
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后,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电影。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全班分成4组,分别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四个方面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并请其将新旧事物进行对比,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接着,每组派两名学生,其中一人介绍近代之前的社会生活某个方面的情形,另一人则介绍近代以来该方面出现的新变化,其他人可以及时进行补充或者纠正,教师则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地加以演示。这样,学生的身心都融入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高涨。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我们已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
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电车、飞机。
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新式交通工具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得出结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或内燃机、电力为动力,而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这样,学生就明白为何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中国人 “无不充满好奇”了。
第二组:通讯工具
——近代之前:喇叭、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号旗、信鸽、灯塔等。
近代有:电报、电话、邮政。
在此,教师请学生举例说明新式通讯方式有何优点,使学生明白这样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是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其社会进步观。
第三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
近代有:照相、电影、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
在此处,我以《申报》不同版面的内容为例,请学生评价近代报刊起到的作用,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其感受到历史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在介绍近代书籍出版业时,我展示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图片,因为这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
第四组:社会习俗
——(由于该方面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故将社会习俗进行对比的时间界限划为“辛亥革命”前后,与前三组有所不同。)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辫、易服、改称呼、变礼仪等。
在第四小组的学生介绍社会习俗的变化之后,教师展示一些众所周知的明星(如张国立、王刚、陆毅等)在影视作品中的相关照片。我又介绍了中山装的内涵、“三寸金莲”的来历。明星、故事这两大元素将所有学生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也将本节课推向高潮。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火眼金睛”环节,请学生为剧本纠错,剧本如下:“1921年的元旦,我在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声音很大。突然有人进来说,从南京来电报了,中华民国成立了,我们快把辫子剪掉吧,于是,我很快去做了,还照了一张照片做留恋,然后我坐火车去了南京,见到了孙中山,他说:“你见到了本总统还不下跪?”
最后我鼓励大家:“相信我们一定能拍出高质量的电影”。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其实践能力。
3、合作探究:
(1)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有什么特点?
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变化的特点。“同学们,你有没有注意到马车、灯塔、信号旗、舞台剧等一些近代之前的事物到近代乃至现在依然存在?这说明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什么特点?”“中山装的来历又说明了什么特点呢?”在学生们讨论回答之后,我总结其特点为:中西并存、土洋结合。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采用讲解法突破此教学难点,火车、轮船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有线电报、电话、照相和电影等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些变化都是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而出现的;而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出现的。
变化的原因为: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②辛亥革命的冲击。
(3)如何评价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生通过对中国近代之前和近代社会生活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这些变化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这是其进步性。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我节选了老舍先生《茶馆》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通过简短的两句话及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是有限的,很多变化只是出现在大城市中,广大农村变化没有这么大。传统的习惯势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最后,教师指出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评价为:①变化有限,且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②这些变化却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本探究题目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课堂总结:
结合板书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再次指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板书设计为结构式,目的在于力求思路清晰,使板书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工具。设计的板书如下: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初中历史新课程,一起有效地实施历史新课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课件19张PPT。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说教材 文明史观
整体史观
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说目标1、知识目标:
社会生活变化的史实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说重点和难点 重点:
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
文化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变化。
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说教法 合作探究法 情境教学法 多媒体演示法 说学法 归纳法 讨论法 比较法 说教程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合作探究
4、课堂总结 说教程 以拍电影导入,请学生分成四组为拍摄做准备工作。
第一组:交通工具
第二组:通讯工具
第三组:文化生活
第四组:社会习俗第一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
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电车、飞机。 第二组:通讯工具
——近代之前:喇叭、击鼓传声、烽火台、
驿站、信号旗、信鸽、灯塔等。
近代有:电报、电话、邮政。第三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
近代有:照相、电影、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 第四组:社会习俗
——(由于该方面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故将社会习俗进行对比的时间界限划为“辛亥革命”前后,
与前三组有所不同。)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跪拜礼、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有:剪辫、易服、改称呼、变礼仪等。长袍马褂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西装以文治国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三民
主义你知道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吗?禁 缠 足剧本纠错:
1921年的元旦,我在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
声音很大。突然有人进来说,从南京来电报了,
中华民国成立了,我们快把辫子剪掉吧,于是,
我很快去做了,还照了一张照片做留恋,然后我
坐火车去了南京,见到了孙中山,他说:“你见
到了本总统还不下跪?火眼金睛◆促使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合作探究◆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如何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①变化有限,且是伴随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
出现的,是以中华民族的沉沦为代价的。
②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
2、辛亥革命的冲击——中西并存、土洋结合 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1、变化有限,以中华民族的沉沦为代价
2、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课堂总结特点原因评价 说教学反思直观教学和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谢谢大家!商务印书馆早期报纸《申报》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
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
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
自误误人而已!”
——老舍《茶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