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生物真题变式汇编新高考河北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考生物真题变式汇编新高考河北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1-03 18:3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年河北高考生物真题变式汇编
知识点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寄生于人体胃中,是引起很多消化道疾病的首要致病细菌。体检时可通过13C尿素呼气试验来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受试者口服13C标记的尿素胶囊后,尿素可被幽门螺旋杆菌产生的脲酶催化分解为NH3和13CO2,定时收集受试者吹出的气体并测定其中是否含有13CO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幽门螺旋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与硝化细菌相同
B.幽门螺旋杆菌适宜在酸性条件下生存
C.幽门螺旋杆菌产生脲酶依赖于各种细胞器的密切配合
D.受试者吹出的气体中不含有13CO2,说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较高
【正确答案】 B
对四种不同的活细胞进行分析,获得的结果如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活细胞 核膜 叶绿体 中心体 细胞壁
甲 √ √ × √
乙 √ √ √ √
丙 √ × √ ×
丁 × × × √
A.甲是高等植物细胞,乙是动物细胞
B.乙是低等植物细胞,丙是动物细胞
C.丁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绿藻细胞的结构与丁最相似
【正确答案】 B
下列关于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病毒的繁殖只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因为病毒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B.乳酸杆菌、酵母菌都含有核糖体、DNA、细胞质、细胞膜
C.大肠杆菌、酵母菌都属于原核生物
D.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RNA
【正确答案】 B
下列关于“一定”和“不一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B.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一定在叶绿体中进行
C.有氧呼吸不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
D.生物大分子不一定都是以胞吞、胞吐方式运输的
【正确答案】 A
以下关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①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且细胞内的基因都可以表达
②叶肉细胞有叶绿体,其合成的ATP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
③线粒体含有呼吸酶,可催化葡萄糖氧化分解
④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部分原核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
⑤蓝藻为原核细胞,在生态系统中做生产者,可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正确答案】 A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衣藻,绿藻,黑藻和颤藻均是低等植物,既有中心体又有叶绿体
B.自然界的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C.植物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参与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板的形成
D.核糖体膜,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均直接参与分泌蛋白的形成
【正确答案】 C
据最新报道,国内某女大学生感染了“网红细菌”——MRSA,该细菌对26种抗生素都毫无反应,患者经医院抢救21天,最终脱离了危险。下列关于MRSA叙述正确的是(  )
A.与动物细胞相比,“网红细菌”有细胞壁
B.“网红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线粒体是“网红细菌”与水绵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D.该细菌有细胞壁,其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正确答案】 A
下列关于乳酸菌和玉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不同
B.遗传时所使用的密码子不同
C.二者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有关
D.遗传时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正确答案】 A
知识点 细胞核,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心房颤动是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体的运输障碍。核孔复合体位于核孔上,主要由核孔蛋白组成,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核孔数量随细胞种类以及细胞代谢状况不同而改变
B.tRNA主要在细胞核内合成,运出细胞核与核孔复合体有关
C.心房颤动时细胞供能减少,可能与葡萄糖进入线粒体的速度有关
D.核膜包含四层磷脂分子层,心房颤动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正确答案】 C
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RNA聚合酶在细胞核内合成后,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
B.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内DNA的合成需要能量
C.人体内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的数量多,核仁的体积大
D.核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核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正确答案】 A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和RNA可以通过核孔,但DNA通常不能
B.DNA和RNA均主要合成于细胞核,但不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
C.核仁是某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D.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消失于分裂前期,重现于分裂末期
【正确答案】 C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和脂质是核膜的主要成分,核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B.RNA聚合酶在细胞核内合成后,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
C.人体内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的数量多、核仁体积大
D.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内DNA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正确答案】 B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和脂质是核膜的主要成分,核膜有选择透过性
B.核仁与某种RNA 的形成有关,也是核糖体合成的场所
C.人体内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的数量多、核仁体积大
D.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一般细胞核内DNA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正确答案】 B
核孔复合物(NPC)结构是细胞核的重要结构,曾被Nature杂志评为结构生物学领域最被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近日施一公团队解析了来自非洲爪蟾NPC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电镜观察到NPC“附着”并稳定融合在与细胞核膜高度弯曲的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附着NPC的核膜为双层膜结构,且与内质网膜相联系
B.NPC是真核生物连接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唯一双向通道
C.非洲爪蟾NPC可为细胞质中核糖体上的翻译过程提供原料
D.由NPC构成的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正确答案】 C
核孔是一组蛋白质以特定的方式排布形成的结构,被称为核孔复合物。如图所示,该复合物由一个核心脚手架组成,其选择性的输送机制由大量贴在该脚手架内面的蛋白质组成,常把这样的蛋白质称为中央运输蛋白。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有少量核孔参与核质间的信息传递
C.核孔复合物的存在,说明核膜也具有选择透过性
D.DNA和mRNA均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正确答案】 C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也是细胞代谢控制中心,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如图就是细胞核调控核糖体合成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糖体蛋白质可自由通过核孔复合体不需要消耗能量
B.核仁是合成rRNA和蛋白质的场所
C.大亚基与小亚基的组装是在细胞质中完成的
D.图中有关核糖体的增生,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的合成期
【正确答案】 C
知识点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核酸,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捕获光能的色素与结构,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群落,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丰富度的相关探究实验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最科学的是(  )
A.观察线粒体实验中先用盐酸水解,再用健那绿染色
B.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
C.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及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用标志重捕法
D.生态缸内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搭配要合理并放在阳光下
【正确答案】 B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用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作染色剂
B.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时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清水冲洗2次
C.可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其原理是不同色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度不同
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可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但不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正确答案】 A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现象及原理的描述中,不正确的( )
A.在“观察洋葱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应选择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
B.“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表明,琼脂块体积越大,NaOH运输效率越低
C.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后需先使用卡诺氏液处理
D.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正确答案】 D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黑藻叶片进行质壁分离的实验时,叶绿体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使用蒸馏水提取色素是成功的关键
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部分标志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D.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时,可观察活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
【正确答案】 C
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清稀释液时,呈现蓝色可能是先加试剂B液后加A液导致
B.在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为了减小误差需要设置预实验
C.做“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时,固定和解离后都要用清水漂洗
D.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模型方法,模拟活动本身就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
【正确答案】 BC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用黑藻叶片进行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
C.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a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正确答案】 B
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光学显微镜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
B.叶绿体色素的纸层析结果表明,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
C.在 95%乙醇中加入无水 Na2CO3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
D.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所得数值可能偏大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细胞呼吸的方式及过程,无氧呼吸过程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研究发现,水分子进入植物细胞的两种方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毛细胞吸水能力与其细胞液中水的相对含量有关
B.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只通过水通道蛋白失水
C.水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D.图中水分子不通过水通道蛋白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
【正确答案】 B
如图为a和b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细胞中①、②和③的种类必定不同
B.a、b进入细胞的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主动运输
C.若图示为红细胞,则a可代表O2,b可代表葡萄糖
D.该图可以表示人体成熟红细胞内的其他生物膜结构
【正确答案】 B
下图是某植物细胞中Ca2+跨膜运输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a2+跨膜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B.呼吸酶抑制剂能抑制细胞从外界吸收Ca2+
C.Ca2+从细胞质基质进入液泡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图中钙离子泵具有催化和运输功能
【正确答案】 B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通过自由扩散出细胞
B.丽藻从池水中吸收K+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C.白细胞吞噬细菌和分泌胞外蛋白的过程均会形成囊泡
D.温度会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速率
【正确答案】 A
科学研究发现,细胞膜上有专门供水分子进出的水通道蛋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水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进出细胞
B.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分布较多水通道蛋白
C.水分子的进出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同等条件下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速率远远高于人工膜
【正确答案】 C
甲、乙两图分别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图所示的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相同
B.甲乙两图所示的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都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
C.图甲的运输方式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
D.图乙中的蛋白质分子是通道蛋白
【正确答案】 B
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不仅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还有识别等作用
B.同一物质在同一生物体中进出细胞的方式不一定相同
C.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的物质一定是大分子物质
D.抗利尿激素可调节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正确答案】 C
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红细胞结构特化、富含血红蛋白、能运输O2和CO2。下列有关人体红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呼吸不产生CO2
B.衰老红细胞的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
C.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受O2浓度的影响
D.人体红细胞吸收钾离子与膜的流动性无关
【正确答案】 A
知识点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细胞的全能性及其应用,细胞的衰老,细胞的凋亡,癌细胞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B.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
C.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自噬有利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D.细胞凋亡过程中不需要新合成蛋白质
【正确答案】 D
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等植物体内未离体的体细胞没有全能性
B.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脱分化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细胞癌变不受基因控制
D.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所以不会发生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正确答案】 B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度分化的成熟叶肉细胞不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B.哺乳动物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过程不可逆
C.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不影响DNA复制和转录
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正确答案】 B
如图为人体某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示意图,图中①~⑦为不同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①相比,②③④的分裂增殖能力加强,分化能力减弱
B.⑤⑥⑦的核基因相同,细胞内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也相同
C.②③④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
D.进入c过程的细胞,酶活性降低,代谢减慢继而出现凋亡
【正确答案】 D
下列有关细胞增殖、分化、衰老、调亡和癌变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无丝分裂
②减数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③在不同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表达产生的蛋白质都是不同的
④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约有50%的细胞发生了凋亡
⑤衰老细胞中各种酶的活性显著降低,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
⑥细胞的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表现,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正确答案】 A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细胞都是具有全能性的细胞
B.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能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避免细胞发生癌变
C.自由基攻击DNA可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则其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
D.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正确答案】 B
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分化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老年人细胞内酪氨酸酶的活性升高会导致头发变白
B.人体内分化的细胞已失去分化和分裂的能力
C.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是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
D.动物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全能性,能发育成动物幼体
【正确答案】 C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蛙的红细胞在无丝分裂时不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
B.由于细胞代谢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死亡称为细胞凋亡
C.成年动物体内仍保留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干细胞
D.细胞癌变并不是单个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种累积效应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狮子鱼多分布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的深海环境(该环境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生存着通体透明的一个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这些遗传变异共同造成了这一物种的奇特表现型和对超深渊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B.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
C.种群基因库的改变必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正确答案】 C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不同的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c、f没有地理隔离,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B.a~j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
C.f~j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了变化
D.a~j植物的进化方向,由其可遗传变异决定
【正确答案】 C
如图示甲岛最先分布着X、Y两种鸟类,后来部分X鸟迁移入乙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岛上所有的X鸟构成一个种群
B.甲岛上的X、Y两种鸟类可能源于同一祖先
C.甲岛与乙岛上X鸟的后代之间可能产生生殖隔离
D.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变异方向
【正确答案】 BC
基于生物的进化等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②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现今多种形态的观赏金鱼
③达尔文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④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⑤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⑥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⑦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属于三倍体新物种
A.三项 B.四项 C.五项 D.六项
【正确答案】 A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物种形成必须先经过地理隔离然后才会产生生殖隔离
C.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
D.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正确答案】 C
剧烈的地质变化导致某种蛙生活的水体被分开,使其被隔离为甲、乙、丙三个种群。如图所示为刚隔离时和隔离多年后决定皮肤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绿色、B1﹣黄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种群因长期地理隔离,必然产生生殖隔离
B.环境条件保持稳定时,B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变化
C.甲、丙两个种群的生存环境相同,基因库也相同
D.种群中出现不同的颜色的蛙是通过基因重组实现的
【正确答案】 B
基因流是指生物个体从其发生地分散出去而导致不同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过程,可发生在同种或不同种的生物种群之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邻近的种群间基因频率有较大差异,也可能存在基因流
B.基因流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强度将会显著影响物种形成的概率
C.不同物种间的基因流可以极大地丰富自然界生物多样化的程度
D.种群之间的基因流被地理隔离所阻断是形成新物种的一种途径
【正确答案】 ABCD
某草地贪夜蛾(二倍体)幼虫大量啃食植物的茎和叶,严重危害农作物。使用有机磷杀虫剂对其防治一段时间后,其抗药性快速增强。研究发现其常染色体上抗性相关基因a 可突变为a1、a2,对该草地贪夜蛾的基因型及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草地贪夜蛾的基因型及比例
基因型 Aa aa1 aa2 a1a1 a1a2 a2a2
比例% 20 18 24 1 15 22
A.不同基因型草地贪夜蛾之间可以杂交形成可育种群,说明它们为同一物种
B.a1、a2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为草地贪夜蛾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该种群中a1、a2基因频率,分别为21.9%和51.9%
D.草地贪夜蛾会与其被捕食者植物以及无机环境等共同进化
【正确答案】 C
知识点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精子的形成过程,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并不是简单地平行靠拢,而是在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某些部位因交换形成清晰可见的交叉互换现象,以下三种交换模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a)与B(b)间发生重组,它们之间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B.图中三种交换模式经减数分裂都可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
C.等位基因的分离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图中的交叉导致了染色体结构易位,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正确答案】 C
某雄性动物(2N =6)的基因型为AaBb,如图是该个体的个初级精母细胞中部分染色体组成。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出现如图所示现象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B.此时该细胞含有6条染色体,12个核DNA分子
C.若发生隐性突变,则该初级精母细胞产生配子种类为AB、aB、ab或Ab、ab、aB
D.若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则可使A和a之间发生基因重组
【正确答案】 D
一个含有三条性染色体的血友病男孩,他的父母都正常,某同学结合下图分析该患病男孩的病因,其中错误的是( )
A.如果该男孩患病原因与图甲有关,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B.如果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则患病原因最可能与图乙有关
C.如果该男孩患病原因与图丙有关,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D.如果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患病原因最可能与图丁有关
【正确答案】 C
二倍体生物中,雄、雌动物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如甲、乙所示。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XBY ,雌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XBXb。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细胞分别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与甲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型可能是AAXBXB
C.动物体产生甲、乙细胞的过程中分别发生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D.雌、雄动物杂交产生的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
【正确答案】 D
某果蝇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AaBb,其体内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纺锤体由细胞两极直接发出的星射线形成
B.该细胞的 4 个四分体中,有 8 条染色体,16 个DNA 分子
C.由该图可知,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
D.该细胞分裂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为 aBX、aBXA、AbY、bY
【正确答案】 D
某基因型为Aa的果蝇体内的一个细胞增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B.图示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引起的变异有可能遗传给后代
C.若A、a基因位于果蝇的1号染色体上,则甲极一定有两个A基因
D.图示细胞中两条2号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体现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
【正确答案】 B
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6)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将一个精原细胞放入含32P标记的培养液中离体培养,分裂过程中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细胞中DNA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
B.该细胞着丝点分裂后有两个染色体组,3对同源染色体
C.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所占的比例为50%
D.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类型可能是4种
【正确答案】 D
某表现型正常的女性个体,其断裂的5号染色体片段与8号染色体连接,减数分裂过程中两对染色体发生如图所示的联会现象,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该变异一般不会导致基因数量的变化
C.若染色体随机两两分离(不考虑互换),该个体可能产生6种卵细胞
D.观察该变异的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正确答案】 C
知识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基因的表达综合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心肌细胞不能增殖,但ARC基因在心肌细胞中可特异性表达以抑制其凋亡,进而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数量。当心肌缺血、缺氧时,miR-223基因会转录产生miR-223(链状),可与ARCmRNA杂交使其翻译受阻,最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研究发现某基因转录产生的HRCR(环状)可以特异性吸附miR-223,使其失去作用。miR-223和HRCR的形成过程及其对ARC基因的调控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过程①需要解旋酶,过程②中核糖体由右向左移动
B.图中核酸杂交分子1和2都是DNA——RNA杂交双链结构
C.当心肌缺血、缺氧时,HRCR使ARC基因的表达量下降
D.图中材料表明某些RNA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
【正确答案】 D
如图是科学家提出的一种基因表达调控假设,大肠杆菌中直接编码乳糖代谢所需酶类的基因叫结构基因,包括基因 lacZ、基因 lacY、基因 lacA,操纵基因对结构基因起着“开关”的作用,直接控制结构基因的转录,调节基因能够调节操纵基因状态,从而对“开关”起着控制作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 1 中阻遏蛋白的 mRNA 在细胞核内加工后转移到细胞质中
B.图 2 中体现了一个 mRNA 上只有一个起始密码子
C.图 2 中 RNA 聚合酶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基因的启动部位准确结合
D.比较图 1 图 2 可得,在缺乏乳糖的环境中,乳糖代谢所需酶类的基因不表达
【正确答案】 D
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只由一种tRNA转运
B.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C.翻译过程中,核糖体会沿着mRNA移动,直至读取终止密码子
D.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DNA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正确答案】 C
硒代半胱氨酸(Sec,分子式为C3H7NO2Se)参与硒蛋白合成,硒蛋白mRNA中存在一个呈折叠环状的硒代半胱氨酸引导插人序列(S序列),该序列对Sec参与多肽链合成的过程至关重要。下图示真核细胞Sec的翻译机制,下表为部分密码子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密码子 氨基酸
AUG 甲硫氨酸(起始)
UAA 终止
UAG . 终止
UGA 终止、硒代半胱氨酸
注:在正常情况下,UGA是终止密码子,但在特殊情况下,UGA可编码Sce
A.半胱氨酸氨基中的氢原子被硒取代即成为Sec
B.在核糖体中Sec可与其它氨基酸发生缩合反应
C.硒蛋白mRNA中可能含有两个UGA序列且功能不同
D.图中mRNA与tRNA分子内部都能形成氢键
【正确答案】 A
下列关于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RNA聚合酶与编码蛋白质的一段DNA结合,使得双链解开暴露碱基
B.一个mRNA分子一次只能与一个核糖体结合,合成一条相应的肽链
C.DNA转录形成的mRNA,与模板链碱基的组成、排列顺序都是相同的
D.tRNA上三个碱基作为反密码子决定了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正确答案】 A
miRNA是真核细胞中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短序列RNA,其主要功能是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如图所示,BCL2是细胞中抗凋亡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该基的表达受MIR-15a基因控制合成的miRNA调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是BCL2基因转录的过程,其合成原料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B.②③是核糖体上合成的多肽链,构成它们的氨基酸序列不同
C.miNA通过与BCL2基因转录的mRNA配对,阻断转录过程
D.据图推测若MIR-15a基因缺失,细胞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增大
【正确答案】 D
基因在表达过程中如有异常mRNA 则会被细胞分解。下图是S基因的表达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异常mRNA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图示过程②④所使用的酶,其酶切的部位相同
C.以图中正常mRNA为模板通过反转录法合成的基因与自然界中的S基因的结构相同
D.若图中正常mRNA为起始密码为AUG(编码的氨基酸为甲硫氨酸),则最终形成的成熟蛋白质的一位氨基酸一定是甲硫氨酸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其他植物激素,其他植物激素的产生、分布和功能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拟南芥超矮生型突变体有激素合成缺陷型和激素不敏感型两种。研究者以野生型和某种超矮生型变体拟南芥为材料,分别用不同浓度赤霉素和生长素处理,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明,野生型拟南芥的赤霉素浓度始终高于该超矮生型突变体
B.图乙表明,高浓度的生长素对野生型拟南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C.实验表明,超矮生型突变体细胞表面一定缺乏赤霉素和生长素的受体
D.实验表明,该种超矮生型突变体对赤霉素和生长素不敏感
【正确答案】 D
水稻根系产生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并影响根系生长的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素与细胞分裂素氧化酶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B.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秧苗可提高秧苗移栽后的成活率
C.抑制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活性会打破组织中的激素平衡
D.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根系比野生型发达
【正确答案】 D
研究发现,大麦种子萌发过程中需要α-淀粉酶水解淀粉供胚生长需要。赤霉素与受体GID1结合后通过一系列过程可诱导GAMYB基因的表达,GAMYB蛋白通过结合到α-淀粉酶基因的启动子上来激活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可以抑制GAMYB基因的表达,同时激活ABI5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种子萌发;细胞分裂素可以通过激活ARRs基因的表达,抑制ABI5基因的表达,从而间接促进种子的萌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GID1基因突变体中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受抑制,种子不能正常萌发
B.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种子可以解除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抑制
C.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而调节植物生命活动
D.冲洗种子可以解除脱落酸对赤霉素的抑制作用
【正确答案】 ABD
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植物激素,为研究其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油菜素内酯的类似物24-eBL 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一:用不同浓度的类似物 24-eBL 处理拟南芥幼苗, 一段时间后测量幼根长度,结果如图 1。实验二:将含有放射性标记的生长素的固体培养基(在将要凝固时),滴在用 24-eBL 处理过的拟南芥幼根切段上(在图 2 箭头所示的位置),一段时间后取方框内的部分进行检测,结果如图 3。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是一种信息载体,往往由某一部位产生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
B.图 1 结果表明 24-eBL 的作用是抑制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C.图 2 结果表明 24-eBL 对生长素尖端向基部运输比反向运输的促进作用强
D.以上实验能得出“24-eBL 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来影响幼根生长”的结论
【正确答案】 D
为研究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科学家利用拟南芥突变体进行系列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据实验结果推测,错误的是( )
拟南芥 野生型 野生型 突变体1 突变体1 野生型 突变体2 突变体2
处理方式 MS培养基 MS培养基+一定量GA拮抗剂 MS培养基 MS培养基+一定量GA MS培养基+一定量ABA MS培养基 MS培养基+一定量ABA
种子萌发与否 -- -- --
A.突变体1是GA受体异常突变体 B.突变体2是ABA受体异常突变体
C.野生型种子萌发时内源ABA含量很低 D.GA与ABA在此过程中有拮抗作用
【正确答案】 A
某实验小组为了研究打顶对棉花早衰的影响,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测定各组棉花中脱落酸的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打顶会促进脱落酸的合成,加速棉花的早衰 B.施加氮肥会增强打顶对棉花早衰的促进作用
C.低氮组打顶后,涂抹生长素有利于防止棉花早衰 D.棉花早衰受脱落酸等多种植物激素的调控
【正确答案】 B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与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相似的作用
B.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与环境因素无关
C.根的向重力生长与顶端优势说明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刚收获的种子不易萌发,可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打破种子的休眠
【正确答案】 B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受体变化与相应激素作用效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低浓度NAA溶液中,生长素受体活性增强的植株比野生型更易生根
B.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表达量减少时,种子休眠的时间比野生型长
C.细胞分裂素受体与细胞分裂素的亲和力下降时,植株的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D.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减少的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乳中淀粉酶活性比野生型更高
【正确答案】 A
知识点 通过体液的调节,血糖调节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格列美脲为第三代磺酰脲类长效抗糖尿病口服用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胰岛 B 细胞表面的磺酰脲受体结合,促使 K+通道关闭,引起电压依赖性Ca +通道开放,Ca +内流而促使胰岛素的释放,并抑制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格列美脲适用于胰岛细胞无法产生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B.K+通道关闭会导致胰岛 B 细胞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
C.格列美脲可能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来降低血糖浓度
D.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可以缓解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正确答案】 A
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不可初步推测(  )
A.餐后60 min 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
B.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
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
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 人群胰岛 B 细胞的分泌负担
【正确答案】 A
餐后或一次性摄入较多的糖,血糖浓度的暂时升高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多种内分泌腺,最终使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糖稳态的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
B.胰岛素分泌增加会降低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的速率
C.参与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D.胰岛B细胞接受的信息分子有高血糖浓度、神经递质等
【正确答案】 B
如图表示某人在进行瑜伽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瑜伽练习时,刻意进行腹式呼吸的过程受大脑皮层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
B.瑜伽运动时,机体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泌活动会发生系列改变
C.bc段由于运动消耗葡萄糖,血糖浓度降低,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
D.cd段通过胰高血糖素调节,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大量水解形成葡萄糖
【正确答案】 D
图1、图2为甲乙丙三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变化(糖尿病血糖浓度标准为:空大式腹≥7.0mmol/L,餐后2h≥11.1mmol/L)。葡萄糖试纸会因待测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多少呈现出浅蓝、浅绿、棕至深棕的颜色反应。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乙为糖尿病患者,丙为血糖正常人
B.甲个体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比丙个体弱
C.乙体内血糖较高的原因可能为胰岛素信息传递受阻
D.2小时后用葡萄糖试纸检测甲尿液,水浴加热后可能呈现棕色
【正确答案】 D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眼、糖尿病足等。科研人员研究了高糖、高渗透压对兔角膜细胞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同渗透压下,高糖组较甘露醇组对细胞的损伤比例相对较低
B.同等高渗透压条件下,随着葡萄糖浓度升高,细胞损伤比例増加
C.高糖组可能通过促进凋亡蛋白的磷酸化导致细胞损伤
D.高糖组引起细胞损伤可能不只是通过提高渗透压实现的
【正确答案】 B
将一定量的高浓度葡萄糖溶液注入健康家兔的体内并测定注射前后家兔尿量、血糖浓度及尿液中的葡萄糖量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前 实验后
尿量(滴/min) 0 28
血糖浓度(mmol/L) 8.4 18.6
尿糖程度 ﹣ +++
A.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能促进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B.可用双缩脲试剂在水溶液加热条件下来检测尿液中的血糖
C.注射葡萄糖溶液后家兔血浆中的胰高血糖素浓度会升高
D.实验后家兔肝糖原和肌糖原的贮存量可能会增多
【正确答案】 D
下图为细胞外的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 B细胞分泌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的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两处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均为协助扩散
B.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使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增多,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Ca2+内流增加能够促进含有胰岛素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D.胰岛素释放减少或胰岛素受体异常均能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人脑的高级功能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酒精引起大脑功能和行为障碍的分子机制一直是个迷。最近有研究表明ALDH2催化脑中酒精生成的乙酸盐引起脑内神经胶质细胞神经递质变化是主要原因。定量检测发现,ALDH2 mRNA在脑不同区的表达情况不同。在小脑中最为丰富,而在大脑前额叶皮层(PFC)中最少。研究人员构建了肝脏实验模型,结果显示,在这种模型中乙酸和GABA(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并未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乙酸本身足以提高小鼠脑组织中GABA水平。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LDH2是一种特殊的酶
B.定量检测ALDH2mRNA可以使用分子杂交技术
C.本实验还应该建立敲除ALDH2基因的神经胶质细胞模型
D.肝脏代谢产生的乙酸通过血液循环引起GABA增加,从而引起大脑功能和行为障碍
【正确答案】 D
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会刺激膀胱内的牵张感受器,导致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神经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产生尿意后,(环境适宜时)大脑传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神经冲动传导和传递途径为f→d→c→a→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
B.若某患者神经系统d处受损,则其既能产生尿意也能完成排尿反射
C.某小孩对妈妈说“我想小便”,参与该过程的中枢包括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以及言语区的S区
D.逼尿肌收缩会导致膀胱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正确答案】 D
研究发现神经元X与抓挠行为有关,神经递质Y能够诱发强烈的抓挠行为。欲探究神经递质 Y与神经元 X的关系,某小组以模型小鼠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抓挠行为和语音文字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
B.刺激X 导致 Y分泌增多,说明 Y由 X分泌而来
C.神经递质 Y由突触小泡释放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D.刺激小鼠皮肤立即出现抓挠行为说明抓挠需反射弧参与
【正确答案】 D
研究人员对突触a、b的突触前神经元给予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测量两突触前、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一定的电位差是Na+内流所致
B.刺激后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一个小的动作电位,但该动作电位不能传播
C.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类似,自身可产生动作电位却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兴奋在突触前、后神经元间的传递有一定的延迟,与神经递质主动转运出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有关
【正确答案】 C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神经元静息状态的恢复和维持,主要与Na+的外流有关
B.递质作为化学信号,只能作用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
C.神经调节中可能存在着分级调节机制,如成人憋尿
D.人类瞬时记忆的形成,需要经过注意和不断重复等过程
【正确答案】 C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患者逐渐丧失记忆和语言功能、计算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受损、情绪不稳定。研究发现,该病是由于患者大脑内某些特定区域的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于大脑内某些特定神经元的大量死亡,患者会逐渐丧失自理能力
B.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
C.若患者的大脑皮层中H区发生障碍,患者表现为不能讲话
D.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经常迷路是记忆、推理等思维能力受损的表现
【正确答案】 C
帕金森病病因主要是黑质损伤、退变,多巴胺合成减少。甲图是帕金森病患者的脑与脊髓调节关系示意图(脑内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其中“-”表示抑制),由甲图中黑质-纹状体相互调节关系,可以推测帕金森病患者的纹状体合成乙酰胆碱增加。乙图是患者用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神经元b释放乙酰胆碱,使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
B.甲图中,神经元a释放的多巴胺防止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过度,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C.研究发现,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上也存在多巴胺受体,如果该受体与多巴胺结合,会导致轴突末梢的兴奋性下降,从而促进多巴胺合成、释放
D.对比甲、乙两图,推测该特效药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促进神经元a合成、分泌多巴胺,抑制神经元b合成、分泌乙酰胆碱
【正确答案】 C
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接触的部位。某科研小组在研究突触作用关系时,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如图2、3。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给予轴突3足够强度的刺激,电流计上的指针没有反应
B.刺激轴突1后,神经元M有Na+内流,没有动作电位产生
C.轴突2通过影响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神经元M发生Cl-内流
D.轴突1释放的神经递质能改变轴突2和神经元M的离子通透性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综合,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野生稻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而且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交。其杂交子代在长势、适应性和产量等性状上优于双亲。人们一方面加强对该濒危野生稻的保护,另一方面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方式来对现有栽培水稻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可增大栽培水稻的基因库
B.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来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C.保护濒危野生稻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式是就地保护并建立种子库
D.栽培稻是野生稻经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与野生稻不存在生殖隔离
【正确答案】 B
为保护鸟类多样性,某地依据下列示意图将荒草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以作为鸟类的栖息地。拟从“草本植物”“低矮灌木”“高大乔木”中选择适宜树种种植在水岸高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鸟类在生态系统中一般作为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宜选择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
C.图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湿地建成公园后作为旅游景点,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正确答案】 C
2020年玉山县获得国家文明县城的殊荣,这里风景秀丽,资源丰富;唐代戴叔伦也曾留下“家在故林吴楚间,冰为溪水玉为山”赞美玉山的诗句,玉山也日渐成为当地居民和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继续保持现状,应该禁止对玉山县的开发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如果在玉山县建设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从而提高生产力
D.“家在故林吴楚间,冰为溪水玉为山”中的玉山美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正确答案】 B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为此全国各地不断形成各式的立体农业(如果树草菇立体农业)和发展各种模式的生态农业(如蔗基鱼塘)以及系列的生态工程建设,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果树一草菇立体农业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B.对果树一草菇立体农业中土壤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C.蔗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在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同时,又减轻了环境污染
D.系列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正确答案】 D
明党参是华东地区著名药材之--,具有清肺、化痰,平肝、和胃等功效。上世纪80年代,由于被大量挖掘,数量急剧减少;近20年来,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增强,这些地区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明党参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明党参的清肺、化痰等功效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上世纪80年代,该地区明党参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近20年来,该地区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都发生了改变
D.近20年来,该地区明党参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变得越来越大
【正确答案】 B
紫茎泽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恶性入侵有毒杂草。科研人员进行了有关研究,分别选取不同群落类型的样地各5个,调查地表昆虫种类,取平均值,结果如表:
群落类型 科 种
未入侵 44 111
轻度入侵 30 85
重度入侵 41 100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紫茎泽兰入侵后影响本地生物,建立新的群落关系,这种群落的变化过程称为演替
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紫茎泽兰和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从而确定群落类型
C.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种类改变,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
D.随着入侵程度加重,紫茎泽兰的天敌种类会逐渐增加,二者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正确答案】 C
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蜊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征的水下钱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
B.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
C.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正确答案】 B
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计划全面启动。近年来,白鲟、白鳍豚等生物的灭绝,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给长江整体环境的修复提供了有利契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禁渔政策实施可变相证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的影响
B.十年禁渔措施属于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
C.白鲟等生物的灭绝使多种优良基因发生流失,使其潜在价值消失
D.十年禁渔计划主要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维持生态稳定
【正确答案】 D
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综合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调查了社鼠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A、B岛环境条件(面积、植被、气候等)相似,没有迁入和迁出,但B岛上青毛社鼠的数量明显多于A岛,而且6﹣8月发现有野猪活动的痕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人员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社鼠的种群数量
B.两个岛屿均依靠出生和死亡来完成社鼠种群的更新
C.据图推测4月和6月分别是B岛和A岛的最佳灭鼠时机
D.B岛在6月后数量相对于A岛下降更快的可能原因是有更多的竞争和捕食关系
【正确答案】 C
科研团队以华北某地区樟子松、云杉和落叶松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的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密度(株/公顷)| 密度(株/公顷) |密度 (株/公顷)
樟子松 12 58 210
云杉 8 46 208
落叶松 460 464 568
A.该生态系统中樟子松、落叶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增长型、稳定型
B.落叶松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为 1492/公顷
C.表中数据是多个样方调查数据的平均值,要求每个样方的非生物因素基本相同
D.针叶树和阔叶树所占比例随海拔高度呈现不同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正确答案】 C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
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D.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
【正确答案】 D
某科研小组调查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某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鼠兔有效洞穴密度(个/625m2)
8 14 23 34
植物种群密度 (个/m2) 高山嵩草 181 142 138 92
矮火绒草 98 100 98 90
达乌里秦艽 21 21 21 25
小花草玉梅 22 24 42 46
A.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可间接反映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
B.调查结果显示小花草玉梅属于增长型种群
C.有效洞穴密度与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D.改变高原鼠兔种群数量会改变该群落的演替进程
【正确答案】 B
某研究小组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见图甲、乙;研究小组又发现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于是在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丙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放牧草地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割草草地有利于豆科植物的生长
B.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
C.随着距离的增大,蝗虫的种群密度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弱
D.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小
【正确答案】 C
科研人员对岱衢洋海域的鱼类资源生态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说明: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效IRI>1000为优势种,生态位宽度Bi值越大,表示该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Gf是底层鱼类,Nb是近底层鱼类,Mu是中上层鱼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编号 种类 IRI Bi 生态类型
Al 鳀 9507.31 1.79 Mu
A2 鲮 6997.83 1.82 Mu
A3 黄姑鱼 16.24 0.80 Nb
A4 带鱼 24.30 0.9 Nb
A5 焦氏舌鳎 13.54 0.76 Gf
A6 前颌间银鱼 20.66 1.21 Gf
A.该海域的优势种是鳀和鲮
B.该海域的鱼类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
C.环境污染可影响生态位宽度的大小
D.在所调查物种中,鲮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竞争能力最强
【正确答案】 B
如图表示铜污染对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在图a和图b中,虚线左侧曲线表示它们在含铜浓度分别为10 μg/L和30 μg/L的培养液中的水蚤数目变化情况,虚线右侧曲线表示它们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环境改变可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
B.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甲的耐受力更差
C.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生态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生态优势明显
D.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两种水蚤在一定阶段均有可能呈现“S”型数量增长变化
【正确答案】 A
2020年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为8848.86米。科学家对珠峰地区的考察研究表明,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植被增加趋势越来越明显。如图表示珠峰不同高度的植被分布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要调查珠峰北坡生长的一种珍贵的草本药材的种群数量,可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B.随着海拔的上升,珠峰南坡植被类群逐渐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温度、地形、土壤湿度等
C.珠峰南坡的常绿阔叶林与高山灌木林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珠峰较高海拔地段新出现了绿色植物的原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雪融化,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正确答案】 C
知识点 细胞呼吸的方式及过程,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应用,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正确答案】 A C D
【试题解析】
下图为植物有氧呼吸的主呼吸链及其分支途径——交替呼吸途径的部分机理。交替呼吸途径是在交替氧化酶(AOX)的参与下完成的,该过程不发生H+跨膜运输(“泵”出质子)过程,故不能形成驱动ATP合成的膜质子(H+)势差。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膜蛋白Ⅰ、Ⅲ、Ⅳ都可以作为H+转运的载体
B.合成ATP的能量直接来源于H+逆浓度跨膜运输
C.AOX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内膜,可催化水的生成
D.AOX可使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的以热能形式散失
【正确答案】 ACD
下列有关生命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渗透失水
B.鱼在夏季的黎明时分常常浮头,原因是黎明时分水中溶解氧不足
C.向日葵绕着太阳转,原因是单侧光照射引起背光一侧生长素比向光一侧多
D.土地轮作可提高农作物产量,原因之一是轮作使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得到均衡利用
【正确答案】 ABCD
如图是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得的小麦种子CO2释放量与O2浓度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正确的是( )
A.Q点、P点产生CO2的场所分别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B.R点CO2释放量最少,因此5%的O2浓度最适合小麦种子的储存
C.若将实验材料换为等质量的花生种子,P点后Q的吸收量比小麦种子的少
D.若图中AB=BC,则此时小麦种子单位时间内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正确答案】 AB
某实验小组为探究高压静电场对某绿色植物呼吸速率的影响,将该植物分成三组,A、B组是分别将植物放在50 kv/m、100 kv/m的静电场下培养,C组是将植物放在自然条件下培养,A、B、C三组的温度控制在15 ℃,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在黑暗条件下测量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得到植株的呼吸速率
B.若呼吸酶最适温度高于15 ℃,则适当升温图中曲线会下移
C.由图可知阴雨天增加电场强度会增加植株有机物的消耗
D.由图可知该植物所处电场强度越强细胞呼吸速率越低
【正确答案】 BCD
下列各曲线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及描述不正确的是( )
(注:乙的12小时表示中午12时,丙的CO2产生量表示单位时间内CO2产生量,丁的38表示38℃)
A.甲图表示硝化细菌细胞ATP的生成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
B.乙图表示蔬菜大棚中晴天时一天内CO2的浓度变化
C.丙图表示酵母菌呼吸时氧气浓度与CO2产生量的关系,a点时两种呼吸方式均比较弱
D.丁图表示小鼠的离体细胞内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正确答案】 AB
农田土壤板结时,土壤中空气不足,会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故需要及时松土透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板结后,作物根细胞内ATP 与 ADP的转化速率减小
B.土壤板结后,根细胞内的丙酮酸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成酒精和CO2
C.及时松土透气能促进根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土壤中无机盐的吸收
D.松土能增强土壤中好氧细菌的分解作用,可提高土壤中的无机盐含量
【正确答案】 ACD
某科学兴趣小组以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以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控制氧气浓度的变化,得到了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时二氧化碳产生速率(Ⅰ)、氧气消耗速率(Ⅱ)、以及酒精产生速率(Ⅲ)随着时间变化的三条曲线,实验结果如图所示,t1时刻Ⅰ、Ⅱ两条曲线重合,S1、S2、S3、S4分别表示各曲线围成的面积。该兴趣小组还利用乳酸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相同的实验,实验装备和条件不变,得到乳酸产生速率(Ⅳ)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1时刻,由于氧气浓度较高,无氧呼吸消失
B.如果改变温度条件,t1会左移或右移,但是S1和S2的值始终相等
C.若S2:S3=2:1,则S4:S1=8:1时,0~t1时间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的比值为2:1
D.若曲线Ⅳ和曲线Ⅲ两者完全重合,则0~t1时间段酵母菌和乳酸菌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相等
【正确答案】 ABC
某研究小组测定了“雨花3号”和“加纳岩”两个品种桃树的果实在不同成熟期(罗马数字越大表示成熟度越高)的果实硬度和果实细胞色素氧化酶(COX)活性,结果如图所示。COX是线粒体中催化有氧呼吸过程的关键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成熟期相同时,“雨花3号”软化程度更高
B.果实细胞有氧呼吸速率先增加后下降
C.COX 催化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反应
D.细胞 COX 活性增强不利于果实成熟
【正确答案】 CD
知识点 生物的进化,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及应用
【正确答案】 A B D
【试题解析】
根据下列四个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图①所示遗传病可能是红绿色盲
B.图②所示遗传病可能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
C.图③所示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图④所示遗传病不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
【正确答案】 BC
如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的某遗传家系图,且Ⅰ4无乙病基因。人群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均为1/625。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Ⅳ2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推测Ⅲ4发生染色体畸变的可能性大于Ⅲ5
B.若Ⅲ4与Ⅲ5再生1个孩子,患甲病概率是1/26,只患乙病概率是25/52
C.Ⅱ1与Ⅳ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与Ⅲ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4/39
D.若Ⅱ1与人群中某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是1/39
【正确答案】 ACD
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氨酸代谢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称为苯丙酮尿症(PKU)。正常人群中每70人有1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显、隐性基因分别用A、a表示)。图1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1、Ⅱ2、Ⅱ3及胎儿Ⅲ1的DNA经限制酶MspⅠ处理,产生不同的片段(kb表示千碱基对),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探针杂交,结果见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受隐性基因控制
B.Ⅲ1为男性胎儿,肯定携带致病基因,应避免其出生
C.若Ⅱ2和Ⅱ3 再生一个孩子,该孩子是PKU患者的概率为1/4
D.Ⅲ1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279/280
【正确答案】 ACD
如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其中一种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已知甲病正常人群中携带者占1/3,且含甲病基因的雄配子半数致死,雌配子正常;其中Ⅰ1所生女儿一定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家系中无基因突变发生。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 )
A.Ⅱ8体细胞可同时含有2个甲病基因和2个乙病基因
B.Ⅲ10和人群中正常男性结婚,生育一个男孩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88
C.若Ⅱ5和Ⅱ6生一个特纳氏综合征的乙病小孩,可能Ⅱ6在MⅡ出现异常
D.Ⅱ6与Ⅲ1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且可能都含有来自Ⅰ2的甲病基因
【正确答案】 BD
下图表示来自两个家系的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和各家庭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检测过程中用限制酶处理相关基因,将得到的大小不同的片段进行电泳(电泳可以使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分离),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推测甲病致病基因是正常基因结构中发生了碱基对替换
B.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C.据图可知,Ⅱ4携带甲病致病基因
D.据图推测Ⅱ8患乙病,且性别为女性
【正确答案】 ABD
下图为人类的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在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病致病基因一定在常染色体上
B.若此病为显性遗传病,则Ⅲ3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2
C.若Ⅲ6患病,此病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D.若此病为隐性遗传病,则图中所有正常个体均为杂合子
【正确答案】 ACD
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已知Ⅱ5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Ⅰ2,Ⅲ5的致病基因均来自Ⅱ4
C.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7有四种基因型
D.若Ⅲ4和Ⅲ5结婚,生育一个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
【正确答案】 AD
知识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的复制过程、特点及意义
【正确答案】 B C D
【试题解析】
肽核酸(PNA)是人工合成的,用类多肽骨架取代糖--磷酸主链的DNA类似物。PNA可以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识别并结合DNA或RNA,形成更稳定的双螺旋结构,从而广泛用于遗传病检测的分子杂交、抗癌等的研究和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肽核酸(PNA)含有的碱基种类相同,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B.PNA与DNA或RNA能形成稳定结构可能是细胞内无降解PNA的酶
C.与双链DNA相比,PNA与RNA形成的杂合双链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
D.PNA用于抗癌时,在癌细胞中与特定核苷酸序列结合,只能抑制DNA复制过程
【正确答案】 ABC
细胞内不同基因的表达效率存在差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能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图中基因A的表达效率高于基因B
B.真核生物核基因表达的①和②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C.人的mRNA、rRNA和tRNA都是以DNA为模板进行转录的产物
D.②过程中,rRNA中含有与mRNA上密码子互补配对的反密码子
【正确答案】 ABC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简称胸苷)在细胞内可以转化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研究人员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的培养液培养活的小肠黏膜层,一段时间后洗去游离的3H—TDR,换用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继续培养。连续48h检测小肠绒毛的被标记部位,结果如图所示(黑点表示放射性部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①处细胞可以进行核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
B.若换用3H标记的尿苷培养液,则①②③处均能检测到放射性
C.若继续培养一段时间,①②③处都将不再具有放射性
D.24h和48h时②③处出现放射性说明3H—TDR在小肠黏膜内的运输较慢
【正确答案】 ABC
油菜的中间代谢产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运输到种子后有两条转变途径,如图所示(已知酶a能被蛋白酶水解)。科研人员根据这一机制培育出了高油油菜,其产油率由原来的35%提高到了5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酶a和酶b结构的区别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B.油菜含油量高的原因是物质C的形成抑制了酶b合成过程中的转录阶段
C.模板链转录出mRNA的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为A—T、G—C
D.由图可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正确答案】 BCD
分别用β—珠蛋白基因、卵清蛋白基因和丙酮酸激酶(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基因的片段为探针,与鸡的成红细胞、输卵管细胞和胰岛细胞中提取的总RNA进行分子杂交,结果见下表(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探针 细胞总RNA β-珠蛋白基因 卵清蛋白基因 丙酮酸激酶基因
成红细胞
输卵管细胞
胰岛细胞
A.在成红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卵清蛋白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B.输卵管细胞的基因组DNA中存在卵清蛋白基因,缺少β-珠蛋白基因
C.丙酮酸激酶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维持鸡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很重要
D.上述不同类型细胞的生理功能差异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正确答案】 ACD
下列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是n/2个
B.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DNA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
D.在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 CD
某二倍体生物(染色体数为2N)染色体上的DNA用3H充分标记,置于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其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局部结构变化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中DNA复制的酶一定是从1运进的,与3直接相连的膜性细胞器是内质网
B.图b中DNA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4:4:2:1
C.图c表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末期,其判断依据是核膜重新构建
D.经过连续两次细胞有丝分裂,子细胞含3H的染色体数一定为N
【正确答案】 ABC
下图表示果蝇体细胞中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①需要的原料是4种核糖核苷酸
B.过程②发生的场所有细胞核和线粒体
C.过程③中涉及mRNA与tRNA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
D.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b→a
【正确答案】 AD
知识点 通过体液的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正确答案】 A B D
【试题解析】
尿崩症患者的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尿液,依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下图表示正常人和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人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I表示,起对照作用
B.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Ⅱ表示,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渗透压升高
C.肾性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变化可用曲线Ⅲ表示,其体内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但含量与正常人相同
D.尿崩症患者体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偏高,尿量偏大
【正确答案】 ABD
研究人员检测尿液渗透压与人体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的肽类激素,由轴突运输到垂体后保存
B.图中血浆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的原因是尿液渗透压增加
C.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呈正相关
D.抗利尿激素的受体主要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的细胞中选择性表达
【正确答案】 BC
人在恐惧、焦虑、紧张等情况下,机体会发生体温上升、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排尿量增加等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受肾上腺素和钠尿肽等的调节。钠尿肽是心房壁细胞在受到牵拉(如血量过多)时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能减少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钠尿肽与性激素的合成过程及释放方式相似
B.钠尿肽作用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C.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会引起心脏血输出量增多,进而导致钠尿肽释放量减少
D.钠尿肽与抗利尿激素相互拮抗,共同参与人体尿量的调节
【正确答案】 AC
高盐饮食后一段时间内,虽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但机体依旧处于正钠平衡(总Na+摄入多于排泄)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B.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与主动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有关
C.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D.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细胞外液总量和体液总量均增多
【正确答案】 ABD
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肾小管远曲端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下图是人体水平衡调节机理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下丘脑能调节水盐平衡和血糖平衡,并负责体温调节
B.抗利尿激素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促进相关基因表达
C.抗利尿激素可以使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加进而加强对水的重吸收
D.直接参与该激素合成和分泌过程的带膜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正确答案】 BD
如图是某患者在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盐)情况下,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ADH表示抗利尿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DH与受体结合后促进细胞核和细胞质中水通道蛋白基因的表达
B.ADH合成障碍时,水分子无法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患者表现多尿、多饮
C.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由高尔基体形成后,酶的作用下加快与细胞膜融合
D.若患者发生低渗性脱水,则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释放ADH减少
【正确答案】 AB
下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整理的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相关物质,Ⅰ、Ⅱ、Ⅲ、Ⅳ表示相关系统,甲、乙、丙、丁表示四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四种液体所含的物质种类和含量有差别,其中乙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当吃的食物过咸时,在垂体释放的激素作用下,B过程会加强
C.给病人输入的NaCl会按照体液中甲、乙、丙、丁的含量比进入各种体液
D.口服药物后,药物分子发挥作用离不开Ⅰ、Ⅳ系统的作用
【正确答案】 BD
知识点 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种群,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
【正确答案】 A B
【试题解析】
《庄子·内篇·人间世》中,庄子对弟子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从中可见,我国古人很早就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庄子的话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C.《韩非子》“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体现了节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功能
【正确答案】 ABC
灰鹤是大型迁徙鸟类,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者对某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灰鹤种群通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经调查,该灰鹤种群数量为245只,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通过粪便分析,发现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B.可由上述调查数据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
C.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
D.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正确答案】 AD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中国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面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要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首先应增加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
C.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恢复湿地的最佳方法是减少人为维护活动,尽可能采用自然恢复的方法
【正确答案】 AD
有一种昆虫叫“十七年蝉”,它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在17年后的夏季爬出地面转化为成虫,成虫仅能存活约1个月。图1是出现在某地的一个“十七年蝉”种群的密度变化和被鸟类捕食率的变化,图2表示该树林中某种鸟类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的“十七年蝉”构成了一个种群,调查该地“十七年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B.图1 所示的“十七年蝉”种群的现存量与被捕食率的关系成负相关
C.图2 内a--e 五个点中,d 点的种群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前8 年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a 点
D.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正确答案】 BD
明代陈经纶的《治蝗笔记》中详细记载了甘薯田养鸭治虫的方法;《南方草木状》中记载虫蚁防治柑橘害虫的方法,这是已知最早的生物防治;将锈真菌引入澳大利亚后,粉苞苣属草这种杂草的密度降低了100倍。下列关于以上案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引入锈真菌会改变当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甘薯田和柑橘林由于没有物种的变化,因此没有生物发生进化
C.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D.上述案例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正确答案】 ACD
为了控制和治理沙尘暴等异常气候,必须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种草植树,下列有关此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要选择一些耐干旱的树种和草种
B.选择经济林木和优良牧草栽种,这样既增加了植被的覆盖率又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C.注意林木和草种的多样性,以提高人造林和人工草原的生态稳定性
D.有水利条件的地方,要有计划地营造基本草场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正确答案】 ACD
金丝猴种群的数量变化有特殊性,生活习性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金丝猴种群中猴王不仅多吃多喝,而且享有“一夫多妻”的特权。研究人员对距某新兴城镇较近的森林中金丝猴种群的调查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占种群比例 性别比例(雄/雌)
繁殖前期 23% 1/0.8
繁殖期 34% 1/1.5
繁殖后期 43% 1/1.2
A.该金丝猴种群现状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领地变小
B.繁殖期性别比例的改变对金丝猴种群出生率影响不大
C.性别比例的大小可预测金丝猴种群数量的变化
D.保护该金丝猴种群的最好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正确答案】 ABD
森林砍伐、修路和农业活动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被分割,使野生大熊猫面临着栖息地碎片化的局面。现有大熊猫被分割为33个孤立种群,其中24个种群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栖息地碎片化,造成33个孤立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
B.对于小种群区域,可引入新个体增加种群数量和改善基因多样性
C.可修建栖息地走廊加强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从而改善基因多样性
D.恢复竹林并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最有效措施
【正确答案】 BCD
知识点 捕获光能的色素与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含量及功能,光反应、暗(碳)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玉米的生长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者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分析了在单一干旱、单一冷害以及二者联合胁迫条件下苗期玉米的光合生理差异,部分结果如图乙。光照强度对玉米、甘蔗和大豆植株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如图丙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了保证各组玉米在胁迫干预前长势一致,排除玉米本身的生理状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对玉米幼苗作出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干旱胁迫下,玉米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研究显示:干旱能够明显缓解冷害胁迫对玉米净光合速率造成的影响。结合图乙所示数据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在胁迫期,C组和C&D组的净光合作用速率都比CT组的低很多,但在恢复期,_____________。
3、分析图丙,光照强度为A时,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间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分行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农业生产中应将玉米植株和___________(填“甘蔗”或“大豆”)植株间作,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正确答案】 1、25天生长期培养 降低
2、单一冷害组的净光合速率相比对照组仍处于较低水平,但联合胁迫组的净光合速率要明显高于单一冷害,有机物合成不足的状态明显得到缓解 3、线粒体、叶绿体 4、大豆 玉米光饱和点高且长得高,可利用上层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大豆植株光饱和点低且长得矮,与玉米间作后,能利用下层的弱光进行光合作用
多肉植物的共同特点是很多肉肉,比较饱满,比较可爱。某班同学在窗台上养了一盆多肉植物,课余时间同学们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该植物在正常和长期干旱(白天气孔关闭、晚上气孔开放)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途径不同,如图甲(1)所示;图甲(2)表示该植物叶肉细胞CO2吸收速率的日变化情况。乙图表示种植番茄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长期干旱条件下,多肉植物在白天会关闭气孔,主要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在正常条件下,若上午11时突然增加环境中CO2浓度,则短时间内多肉植物叶肉细胞中C5含量会_____(填“增加”或“减少”),消耗CO2的具体场所是________。
2、在长期干旱条件下,图甲(2)中0~4时无光照,但该植物叶肉细胞的CO2吸收速率大于0,该时段内吸收的CO2_____(填“能”或“不能”)被直接用来合成(CH2O),原因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表示番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是__________。
4、乙图中,经过一昼夜后,番茄植株体内有机物含量__________(填“增多”“减少”“不变”)。
【正确答案】 1、因蒸腾作用过强而散失大量水分 减少 叶绿体基质
2、不能 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 3、B、D BD 4、增多
为探究遮光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所用遮阳网对某果树做适当遮光处理,分别于遮光前(0天)、遮光处理1天和21天后,取若干叶片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测定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和RuBP羧化酶(可结合CO2)活性等指标,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叶绿素含量/(mg·g-1)
处理时间 0 1 21 0 1 21
对照组 6.89 6.92 7.04 1.34 1.33 1.42
实验组 6.95 10.23 2.45 1.32 1.48 1.66
项目 气孔导度/(mmol·m-2·s-1) RuBP羧化酶活性/(IU·L-1)
处理时间 0 1 21 0 1 21
对照组 102.5 100.6 105.2 283.9 282.1 293.5
实验组 101.3 144.8 45.1 282.1 280.6 88.5
(1)实验中对照组的条件为_____,其他条件与实验组保持相同且适宜。
(2)由表可知,遮光处理1天后,实验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_____对照组(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叶片通过_____以适应短时间的弱光环境。
(3)由题可知,RuBP羧化酶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的_____中,实验结果显示,遮光处理21天后RuBP羧化酶活性显著小于对照组,说明叶片_____,从而使有机物合成减少。
【正确答案】 全光照(或正常光照或不进行遮光处理) 大于 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增大气孔导度 叶绿体基质 长时间遮光处理会显著抑制(降低)RuBP羧化酶活性,(暗反应中)CO2的固定(或吸收)速率减慢(降低)
科研人员研究不同氮素水平对青花菜叶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氮素水平 (mmol L-1) 叶绿素含量 (μg cm—2) 气孔导度 (mmol m-2 s-1) 胞间CO2浓度 (μL L-l) 净光合速率 (μmol m-2 s-1)
1 5(低氮) 86 0.68 308 19.4
2 10(中氮) 99 0.84 304 20.7
3 15(偏高氮) 103 0.85 301 21.4
4 20(高氮) 103 0.84 295 22.0
(1)叶绿素吸收的光能一部分用于将水分解为____________,还有一部分转移到_______________中。
(2)从表中可知,随着氮素水平的增高,气孔导度__________(填“限制”或“不限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3)高氮组比偏高氮组叶片净光合速率高,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中,氮元素和碳元素一样,在___________和无机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但农田中还需不断施加氮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氧和[H] ATP 不限制 参与光合作用的酶数量较多(或参与光合作用的酶活性较强) 生物群落 农产品不断输出,一部分氮元素不能返回农田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某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_________上,在此处发生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色素主要吸收________光。
2、提取光合色素时,溶解色素的试剂是__________,分离色素的试剂是__________。
3、细胞代谢中容易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会攻击生物膜的支架——__________,从而破坏生物膜。类胡萝卜素能消除自由基,保护生物膜结构的完整性。实验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实验植株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__________,因而其光合作用__________(填“光反应”或“暗反应”)的场所受到破坏的程度增大。
4、经136mmol/L NaCl溶液处理的植株,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类囊体薄膜 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红光和蓝紫光##蓝紫光和红光 2、无水乙醇 层析液
3、磷脂双分子层 减少 光反应 4、细胞中生物膜结构受到破坏,光合色素含量减少,光反应减弱;暗反应随之受到影响,有机物积累量减少
科研人员研究了一种名叫苯磺隆的除草剂对小麦(品种:扬麦13)光合特性及光合色素的影响,部分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品种 除草剂 施药浓度 (mL·hm-2) 叶绿素a(mg·g-1) 叶绿素b (mg·g-1) 总叶绿素(mg·g-1) 叶绿素a/b 类胡萝卜素(mg·g-1)
扬麦13 苯磺隆 75 2.780 0.990 3.770 2.819 0.955
150 2.675 0.775 3.450 3.451 0.820
300 2.380 0.910 3.290 2.624 0.765
对照(CK) 0 3.035 1.065 4.095 2.852 0.905
1、CK组的处理方式为____________;除自变量外,其他培养条件应保持相同,目的是________。
2、光合色素中能利用蓝紫光和红光的是_____________;对光合色素含量进行分析时,提取小麦绿叶中的色素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经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后,胡萝卜素位于滤纸条的最顶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使用除草剂后扬麦13净光合速率(Pn)呈现下降趋势,据表可进一步推测扬麦13净光合速率与除草剂浓度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
4、导致光合作用降低的因素包括气孔限制因素和非气孔限制因素,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是两个评判气孔限制因素和非气孔限制因素的指标。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升高,Ci升高伴随着Ls降低,说明除草剂在导致光合作用降低的因素中属于_____________。
5、苯磺隆在生产下使用非常广泛,日前被认为是比较安全、无副作用的除草剂,根据实验结果,在农业上使用该除草剂时,需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种即可)。
【正确答案】 1、人工除草,不喷施除草剂 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2、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叶绿素) 无水乙醇 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在滤纸条上扩散速率最快
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除草剂施药浓度升高,净光合速率越低 除草剂的施用降低了小麦总叶绿素的含量,导致光反应减弱,进而降低了光合速率,且除草剂施用浓度越高对总叶绿素含量的抑制越强
4、非气孔限制因素 5、除草剂施用浓度、对杂草抑制的效果、施用次数等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根短、白化的水稻突变体sral,利用该突变体可以深入研究植物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下表为长势一致且生长状况良好的野生型水稻WT和突变体水稻sral植株,在适宜条件下测定的光合参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水稻品种 光合速率(μmol·S-1) 气孔导度(mol·m-2·S-1) 胞间CO2浓度(μmol·m-2)
WT 11.77 0.30 298.44
sral -3.61 0.18 424.52
1、CO2的固定量直接反映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的____反应速率,光合速率为负值表明___________。据上表分析,sra1植株光合速率的显著降低_____(填“是”或“不是”)由摄入CO2的量变化引起的。
2、利用分光光度计对WT和sral植株进行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推测sral植株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_______。
3、下图是发生在WT植株体内的储能物质A(糖类)水解后氧化分解的部分途径,其中字母代表物质、序号代表过程。由图可推知:Y是在________________中形成的__________;N是在________________ 上形成的,形成N的过程需要植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的_______的参与。
4、研究还发现过氧化氢酶(CAT)参与水稻细胞内有害物质(超氧自由基)的分解,膜脂过氧化物(MDA)的增多会加剧膜的损伤。下图为WT和sral植株中上述两种物质相对含量的测定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sral植株中的CAT含量比WT植株中的低,推测sral植株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导致超氧自由基含量增加,加速MDA的积累,造成_________膜结构的损伤。
【正确答案】 1、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