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第8课 党 费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王愿坚(1929-1991),山东诸城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任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1978年后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
【作品】 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为电影剧本
二、背景链接
(一)
这篇小说的素材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有关:
(1)王愿坚南下时听到的有关卢春兰的故事:山上的游击队没有盐吃,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卢春兰便组织各家腌了些咸菜,凑到一起,交给山上来的人带走。不幸,半路上遇到巡逻的敌人,咸菜落到了敌人手里。敌人把全村群众聚集到一起,用枪威胁他们,要查出这事的组织人,当然谁也不肯供出实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从容地站出来说:“是我!”
(2)1944年秋天,王愿坚在山东省军区滨海中学学习,为了在日军扫荡时保护年龄小的学员,他被上级分到莒南张大娘家做“儿子”。张大娘把仅有的窝头给了王愿坚,却给自己年幼的女儿吃花生皮。
(3)1946年,在一次战斗中,王愿坚在战地收殓烈士遗体时,发现一个笔记本里夹着两角钱的北海币,钱的下面写着:“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一笔党费。”
(二)
王愿坚的侄子、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是在中学课本上第一次读到《党费》的。他透露,黄新这个形象的原型,其实是王愿坚的大姐王辩。1917 年,王辩到济南读书,随后在“五四”新潮流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思想更为开放。1924年秋,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山东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
“王辩曾化名黄秀珍,从事党的工作,因此《党费》的主人公也姓黄,黄新的身上有不少我大姑的影子。”在王伟看来,《党费》中的黄新,就是那个年代共产党员的形象,对党极其忠诚。“大姑也确实从事过多年的地下工作,其实她的经历比小说中的黄新更精彩。”
1925年11月,王辩受党组织的委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她回国后,曾经被捕,在狱中掩护了组织,保护了同志,健康却也因此遭受损害。王伟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曾希望大姑出任高级干部,但她坦陈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足以承担如此重要的工作,主动要求前往北京图书馆,在俄文编辑室工作。
三、相关知识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指从1949年到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种:歌颂、回忆、斗争,即歌颂党、党的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的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大部分小说作品中的人物表现为一个在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这些英雄大多具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特征。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偏僻(pì) (2)惬意(qiè)
(3)蓦地(mò) (4)八角坳(ào)
(5)甘蔗(zhè) (6)髻子(jì)
(7)譬如(pì) (8)咂嘴巴(zā)
(9)蘸着(zhàn)
2.多音字
(1) (2)
二、写对字形
1. 2.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沟通·勾通
沟通:使双方能通连。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
[情境选词] ①我们常说“理解万岁”,因为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
②你们二人既然勾通大盗,打劫了赵府钱财,违条犯法事发,理该受罪。
(2)拐弯抹角·闪烁其词
拐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写文章绕弯,不直截了当。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稍微露出一点意思,又不肯说明确。
[情境选词] ①这篇文章拐弯抹角地批评了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读起来累人。
②对于这个关键问题,他总是闪烁其词,不愿明确回答。
2.明确词义
(1)鸦雀无声:
(2)蹑手蹑脚:
(3)七零八落:
(4)直截了当:
(5)赤手空拳:
[答案] (1)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2)形容走路脚步放得很轻,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3)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4)形容(言语行动等)简单明了,不绕弯子。也形容人很直爽。(5)形容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
[情境呈现]
1.整个礼堂鸦雀无声,大家聚精会神地听报告。
2.每天下夜班后,他总是蹑手蹑脚走进家门,生怕吵醒了妻子和女儿。
3.我军士气如虹,把敌人打得七零八落。
4.他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总是直截了当,从不拐弯抹角。
5.王警官赤手空拳就制服了歹徒,真是了不起。
精讲点拨 归纳提升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请梳理文章的脉络。
答:
[明确] 引子: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
开端: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事件。
发展:“我”与黄新成功接头。
高潮:“我”再见黄新遭围捕,黄新舍命搭救。
结局:“我”代黄新缴上党费。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小说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北上抗日为背景,描写了处于白色恐怖下的闽粤赣边区女共产党员黄新为筹集党费和掩护联络员而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形象地表现了在革命危难时刻苏区人民对党的热爱和忠诚,热情歌颂了共产党员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任务导引】
本文构思新颖独特。小说以“党费”为题,看似并不新奇,而小说却把咸菜这种特殊的党费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展开一系列动人的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性格。在人物刻画上,作者善于让人物在严峻的考验中表现其精神美。黄新思念长征路上亲人时所哼的小调,她在生离死别关头亲吻女儿的动作,她托“我”把孩子带上山时所用的柔和的语调,无不蕴含着她对亲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任务设计】
1.小说中黄新带领群众择菜叶子的情节有何作用?
答:
[明确] 作者着意描绘择菜叶子的细节,通过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地下党员的机警和对革命的热情。这一细节描写,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在“我”出门的时候,黄新取出纸包,打开党证,拿出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
[明确] 通过细小的典型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黄新拿出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从这一动作可以想象到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和对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银洋的珍爱,而她却要把珍爱的东西交给党,从而揭示了她对党的深厚感情。
3.当白鬼子来搜查时,作者主要写了黄新的哪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答:
[明确] 当白鬼子来搜查的时候,黄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然后才“抱起孩子亲了亲”,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在她心里这筐咸菜的重要性,刻画了她时时刻刻想到支持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亲了亲孩子表明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4.小说中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
答:
[明确] 不好。原因:①内容方面:小说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事,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②人物方面: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③主旨方面:黄新认为饿了自己的孩子,吃饱了共产党,就能够救更多的孩子,“我”认为苦着自己也不能苦着孩子,都体现了共产党人真心为民的宗旨。
5.小说中的黄新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明确] ①做事干练,有高度的警惕性。如“我”潜入村子接上关系后,她对择菜群众的疏散,对窝棚破洞的交代。②关怀同志。给“我”窝头咸菜吃,用宝贵的生命掩护“我”。③忠诚于党。愉快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临别时拿出两块银洋缴党费,为保护党组织牺牲生命。④崇高的人性美。对女儿的哄词,被抓走前抱起孩子亲了亲,表明她爱女儿,有伟大的母爱。
6.作者是怎样刻画女共产党员黄新的形象的?
答:
[明确] 通过“我”与黄新的两次接触,围绕缴党费所发生的事件,塑造了黄新这样一个坚持敌后斗争,勇敢机智,对党一片忠诚的共产党员的形象。作者把主人公放置在敌与我、血与火的尖锐矛盾和生死对立中加以刻画,从阶级情与母女情的理智抉择中凸显其对党对革命的一颗红心。
微任务二:赏析小说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本文结构紧凑,线索清楚,善用伏笔。全文紧紧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咸菜这一主线,串联了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首次会面对窝棚、择菜妇女、磨损的党证等环境、人、物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的突发事件埋下伏笔。黄新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菜等细节首尾映衬。
【任务设计】
7.文章标题为《党费》,从文章内容看,党费是黄新同志的,却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为什么?
答:
[明确]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贴近读者,让人感动。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对黄新的认识。
8.文中前后照应的描写,使情节发展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找出来体会其作用。
答:
[明确] ①作品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观察都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耳朵边有颗黑痣,“我”凭这一特征很容易地认出了她。②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证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党证和一块银洋。③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腌,也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前面有交代,后面有照应,使得结构完整,脉络清晰。④“我”初到黄新家时,通过“我”的观察,交代了“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探究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有人认为真实生动,使黄新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感人;有人则认为不够真实,影响了黄新形象的丰满性。你赞同哪一种观点?简要说说理由。
答:
[明确] 观点一:赞同第一种观点。①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②咸菜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
观点二:赞同第二种观点。①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不能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②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黄新的这一动作,显然是置幼小、病弱女儿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虽然让她身上的革命性和崇高感得到了强化,却失去了人性美的一面,让人物失去了感人的血肉,显得不够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定时训练 反馈补偿
细节描写
【课内挖掘】
细节描写在作品中是刻画人物的有力手段,也是联系情节发展的纽带。黄新低声唱《送郎当红军》表现了她支持革命的决心,从孩子手里夺回腌豆角留着缴党费的感人细节展示了她对党的赤诚。开头几个妇女择菜叶、“我”吃到咸菜感到很香、黄新给“我”看咸菜、敌人搜捕时由于咸菜而暴露身份后黄新的双关语,这些细节有头有尾地交代了情节,非常真实可信。
【技巧指导】
细节描写五招
1.细致观察事物
要使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就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
如下面一段写花的文字:
天边那一弯新月发出淡淡的清辉,静静地洒在花园里。迷蒙的月色下,那些白天里姹紫嫣红的花,青翠欲滴的叶,都显得黯淡了。这时候,几朵刚开的昙花正散发出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啊!还有一朵正含苞欲放,会不会开呢?我观察了好一会儿,忽然间,花蕾动了一下……终于,花蕾尖上悄悄地裂开了一个小孔,接着,小孔缓缓地张开,花瓣一片片地舒展开来。那一片片花瓣像是水晶雕成的,连一条条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
作者对昙花作了详尽的描写,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写得细腻生动,让人如临其境。
2.选用典型细节
细节是展示文章主旨思想、灵魂的关键,所以一定要选好。
如《孔乙己》中的肖像描写: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一段抓住的是“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是“又脏又破”,表现了他的穷困潦倒,突出了孔乙己迂腐、麻木的特点。
3.精心锤炼词语
细节描写中,要选择恰当的词语,精心锤炼,做到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如下列句中的词语就用得非常恰当:
①他轻手轻脚地拉开门,眯着眼,透过门缝看我做什么。
②一阵风扫来。树上叶子飘了一地,一片叶子在雨中打了个旋涡落在地上。
4.巧妙运用修辞
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雨的描写: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又如写母亲端详孩子睡觉:
母亲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色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
5.变换不同角度
对同一细节,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来考虑。
还是写母亲端详孩子睡觉,上例是从母亲的眼神这一角度来写的,我们还可以变换角度,从“我”的角度来写:
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在这眼神的普照下,顿时有种异样的感觉,我好像成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酣然入眠,感动得母亲满脸都是幸福;一会儿,我好像变成了一朵俏丽的月季花,激动得母亲绽开了笑颜;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幅五彩的画,陶醉得母亲在那儿欣赏啊欣赏!
我们还可以运用联想来写细节。如还是写母亲端详孩子睡觉,可以联想史铁生、屠格涅夫、毕淑敏等人的作品来写,如:
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无言的祝福;我曾在屠格涅夫的《呱……呱……》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幸福的安详;我曾在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中见过,那母亲的眼神里是一种不能割舍的珍爱!
变换不同角度还可以通过环境来写细节。因为人物活动、情节的展开必然是在一定环境下,必要时的环境描写,也是细节。如:
飞飞扬扬的雪飘了一夜,刺骨的寒风丝毫不给人们驻足的机会,折断的枯枝插进雪中咯吱咯吱作响。乡村的早晨,是如此的冷清、静寂。
【学以致用】
下面一段文字写老李的动作行为过于笼统,请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加以修改,使之生动形象。
老李右手把芝麻烧饼送进嘴巴,左手接着。吃完烧饼,把左手上的芝麻也吃掉了。
答:
[参考示例] 老李右手捏起一块芝麻烧饼,送到嘴边,小心而又用力地咬下一口,几乎同时,他伸出左手摊开巴掌,在下巴下接着。一个烧饼吃完,芝麻也就铺满了一巴掌,他不慌不忙,将左手的五指向掌心一拢,芝麻便拢在一起,然后,忽地往张开的大嘴巴里一拍,便香香地嚼起来。他又搓了搓手掌,左右开弓抹了两把嘴,推起自行车上班去了。
关联与比较
本课三篇小说堪称革命传统小说的典范,请你简要比较总结它们的创作风格。
答:
[示例] 《荷花淀》:自然清新,秀美隽永,具有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和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小二黑结婚(节选)》:语言质朴,口语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通俗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善用白描手法和“土味”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讲究神似,生动形象。
《党费》:艺术构思新颖独特,在横断面式的结构中对细节精雕细刻,伏笔和铺垫运用巧妙,善于通过平常生活表现英雄性格,语言朴素而生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