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1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4 11:2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第6课 记念刘和珍君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1898年就读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到日本留学,1906年弃医从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授课。1936年因积劳患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坟》《南腔北调集》等
二、背景链接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与之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同时又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岀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当游行队伍到达时,早已戒备森严的卫兵突然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依附军阀的反动文人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噩耗传来时,鲁迅悲愤异常,相继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他又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深切哀悼革命青年。
三、相关知识
1.“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1912-1928)于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形成。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段祺瑞)、直系(冯国璋)、奉系(张作霖)三大派系。各派系在列强的支持下,先后爆发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者则把持北洋政府实权,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发号施令,谋求自身利益。由于政权更迭频繁,被形象地称为“城头变幻大王旗”[出自鲁迅《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诗]。
这一时期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特别是政治方面,腐败、专制、独裁几乎是这一阶段的代名词。然而,许多伟大的历史事件,如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壮大等,也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2.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
杨荫榆,188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曾留学日本和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1924年被任命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她深受欧美风气的熏陶,一味强调秩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1925年,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向杨荫榆递交了要她去职的宣言,她借故宣布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下半年,女师大学潮日炽,杨荫榆被免职。1927年,杨荫榆至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面对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她还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杨荫榆家,杨荫榆勇敢地站出来同日军交涉,保护了这些中国妇女。1938年1月16日,两名日军把她诱出家门,将其杀害。她终以正义和无畏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寥落(liáo)       (2)洗涤(dí)
(3)踌躇(chóu)(chú) (4)桀骜(jié)
(5)赁屋(lìn) (6)噩耗(è)
(7)尸骸(hái) (8)屠戮(lù)
(9)浸渍(zì) (10)绯红(fēi)
(11)殒身不恤(yǔn)
2.多音字
(1)攒 (2)抹
(3)菲 (4)创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干练·熟练
干练:又有才能又有经验,侧重于“有才能”。熟练: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侧重于“做得纯熟”。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从事某项工作有经验”的意思。
[情境选词] ①年轻人应该朝气蓬勃,做事干练,不能少年老成,干事前怕狼,后怕虎,拖拖拉拉的。
②老艄公熟练地驾着小船迎着风浪行驶。
(2)徘徊·徜徉
徘徊:来回慢慢走动(一般有心事)。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两者都有“慢慢走”的意思。
[情境选词] ①我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犹豫不决。
②徜徉在油菜花丛中,淡淡的油菜花香味夹杂馨香的泥土气息沁人心脾。
2.明确词义
(1)殒身不恤:                                    
(2)长歌当哭:                                    
(3)出离愤怒:                                    
(4)惊心动魄:                                    
[答案] (1)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2)用写文章来当作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作。(3)超出了愤怒的极限。(4)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情境呈现]
1.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殒身不恤的精神令人敬佩,激人奋进。
2.对于这次任务中牺牲的同志,我们唯有长歌当哭。
3.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
精讲点拨 归纳提升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试概括本文的线索。
答:                                    
                                    
                                    
                                    
[明确] 本文以“悲痛——愤怒——理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回忆与刘和珍君的交往和对“三一八”惨案烈士遇难情形的描述,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赞颂了烈士们的崇高精神,并以无比沉痛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的哀思和尊敬,严肃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与意义,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研读内容,揣摩情感
【任务导引】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任务设计】
1.作者为什么从追悼会写起而不是以时间为序从惨案写起?
答:                                    
                                    
                                    
[明确] 交代写作用意:一是“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即为死者;二是提醒人们不要忘却烈士,即为生者。
2.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答:                                    
                                    
                                    
[明确] 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明写作此文,主要出自“我”本身的意愿,为了寄托对烈士的哀思。“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程度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更何况反动文人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可见“实在无话可说”,是愤懑之极的言辞,说明“我”的愤懑之极是文章倾诉不了的。
微任务二: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任务导引】
刘和珍(1904—1926),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赞扬她是一位具有“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气概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
【任务设计】
3.文章纪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写出了她的哪些品格?
答:                                    
                                    
                                    
[明确] ①预定《莽原》,体现其追求真理的品格;
②“风潮”领袖,体现其敢于反抗的品格;
③虑及母校前途而黯然泣下,体现其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④府门喋血,体现其勇敢坚强、敢于抗争的品格。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富有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的革命青年。
4.作者是如何塑造刘和珍的形象的?
答:                                    
                                    
                                    
[明确] ①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②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③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④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勇敢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⑤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5.本文除了写刘和珍之外,还写了哪些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明确] 第一类是爱国青年,如: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等请愿的猛士。作者对其表达了沉痛的悼念、真心的敬佩。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流言家等,作者对其表达了深深的厌恶和痛恨。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渴望唤醒他们。
可见作者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评述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微任务三:鉴赏语句,品味语言
【任务导引】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书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鲁迅以笔为枪、以语言为刀刃,赋予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以锋利的光芒,照亮人性黑暗面的每一个角落。
【任务设计】
6.鉴赏品味以下语句。
(1)文章开篇说“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为什么以“中华民国”纪年?有何用意?
答:                                    
                                    
                                    
[明确] 以“中华民国”纪年,包含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以“三民主义”立国的中华民国已经存在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命运依然没有什么改变。同时以史家笔法郑重其事地说明写作时间,意味着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个日子。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如何理解句子的含意?
答:                                    
                                    
                                    
[明确] 真正的革命志士,能勇敢面对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他们为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而哀痛,为能够打破这黑暗、使民族摆脱苦难而奋斗牺牲感到幸福。这是对刘和珍等“真的猛士”的崇高礼赞。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如何理解句子的含意?
答:                                    
                                    
                                    
[明确] 这两句话从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揭露杀人者的凶残。
第一层,“我”以最坏的恶意来想象某些中国人的坏;第二层,即使如此,“我”也没想到杀人者竟会如此凶残;第三层,即使料到了也不相信他们会残杀一个和蔼、善良的女学生。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如何理解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答:                                    
                                    
                                    
[明确] 尽管在这“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微茫”的希望,也能逐渐觉悟,摆脱麻木;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这个句子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给人以激励与启迪。
(5)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各指什么样的人?
答:                                    
                                    
                                    
[明确] “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苟活者”是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却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他们“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他们有可能走向斗争。“苟活者”中包括“苟活到现在的我”,这是作者的谦辞,意在突出刘和珍“为了中国而死”的光荣。
“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这种人尽管在政治上同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冷漠,冷眼旁观,甚至把烈士的鲜血当作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几乎不抱希望。
(6)“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如何理解句子的含意?
答:                                    
                                    
                                    
[明确] “非人间”形容当时如同地狱一般的黑暗现实。“浓黑的悲凉”突出了极度悲凉的心情。“快意于我的苦痛”实际上是警告反动派别高兴得太早了,总有一天血债必将血偿。“它们”指反动派和那些“所谓学者文人”。“后死者”是作者的自称。
整体意思:一是更深入地体会了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以为可以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会用血来还。
(7)“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意?
答:                                    
                                    
                                    
[明确] 反复。反复运用“沉默”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国人麻木的焦虑,对民族前途的担忧,对革命爆发的渴望。“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表达了一种非此即彼、毋庸置疑的坚定语气,警醒和激励一切不愿也不忍民族衰亡的有血性的中华儿女在沉默中爆发。
(8)“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两个分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                                    
                                    
                                    
                                    
[明确] “已使”“尤使”使分句间形成递进关系,表达了作者对流言的强烈愤慨。这两个分句概括了反动派的凶残和走狗文人的无耻,衬托了爱国青年无辜被害的惨状。
(9)“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如何理解此处“煤”的比喻?作者对“请愿”持怎样的态度?
答:                                    
                                    
                                    
                                    
[明确] 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以“大量的木材”比喻人类社会在残酷的斗争中流的大量的血,付出的巨大的代价;以“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比喻大量流血牺牲而换来的人类历史的前进只是一小步。同时,作者沉痛地指出“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依靠请愿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行的。鲁迅不赞成请愿,尤其不赞成徒手请愿。
(10)“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说明尽管徒手请愿意义不大,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有影响,寄托了作者深沉的哀伤和对烈士的赞美之情,有“青山埋忠骨”“精神永流传”之意。
(1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如何理解“伟绩”“武功”这两个词语?
答:                                    
                                    
                                    
[明确] “伟绩”“武功”本是褒义词,这里为反语,是对中外杀人者的辛辣讽刺。“中国军人”的“伟绩”是“屠戮”柔弱的“妇婴”(刘和珍等女子),日、美、英等“八国联军”的“武功”是“惩创”手无寸铁的“学生”(同样指刘和珍等人)。这两个词,揭露和讽刺反动派凶残的本质,力透纸背。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对鲁迅做了最全面且最恰当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读了《记念刘和珍君》,你是否深深地感受到鲁迅的这三个“伟大”?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答:                                    
                                    
                                    
[明确] (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通过对文章语言的赏析,我们已能感受他雷霆万钧、所向披靡的笔力。
(2)鲁迅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入木三分。鲁迅告诉我们,为了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必须同时进行文、武两条战线的斗争。鲁迅把“疗救麻木”当作自己毕生的使命,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就大声地呼吁他们“在沉默中爆发”。鲁迅对历史事件的剖析鞭辟入里,“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不但透过现象看到了“中国女子的勇毅”、中国有了“微茫的希望”,更是从“三一八”血案中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告诫革命志士不能做无谓的牺牲,中国的革命必须寻求另外的斗争形式。所有这些,对于当时正在浴血奋战的革命志士来说,是多么及时而又振聋发聩的启示啊!
(3)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为我们塑造了一座年轻的精神的丰碑,反复诵读文章,我们感到自己的心随着一颗伟大的心在跳动,我们的血随着伟人的血在沸腾,心灵在净化,情操得到升华。
定时训练 反馈补偿
反复手法使情感更强烈
【课内挖掘】
《记念刘和珍君》多次运用反复的手法。如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和蔼”,一是表明对年轻美丽生命消殒的无比痛惜,这“微笑”和“和蔼”是刘和珍留给作者永远的印象;二是揭露执政府的残暴和流言家的无耻,执政府诬蔑她们是“暴徒”,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有了“微笑”和“和蔼”,谎言便不攻自破,而执政府和流言家的丑恶嘴脸更是暴露无遗。
【技巧指导】
运用反复手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反复的手法: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不能为反复而反复,成为某些内容的机械重复。
2.知道如何进行反复
从呈现的方式上,可以用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从重复的内容上,可分为词语反复、词组或句子反复、语段反复。
(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内容表达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
(3)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例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一大段。
【学以致用】
仿照下列例句,再写几句话。要求:所仿写的句子中至少要运用反复、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例句: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答:                                    
                                    
                                    
                                    
                                    
                                    
                                    
[参考示例]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拥有一片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