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2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4 11:2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第6课 为了忘却的记念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背景链接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拘禁、暗杀革命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又写下了这篇纪念性文章。
二、相关知识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2.“左联”五烈士
1931年2月7日,“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及尚未加入“左联”的李伟森与其他18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牺牲的这5位年轻作家,史称“‘左联’五烈士”。“‘左联’五烈士”就义后,“左联”即刻发表了抗议和宣言,指斥国民党暴行,国内外进步力量也声讨这一暴行。
3.宁死不屈的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宁海人。明朝学者、文学家、思想家。自幼聪明好学,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常以宣明仁义治天下之道、达到时世太平为己任。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就出自方孝孺之手。建文四年(1402)5月,燕王攻进南京,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朱棣。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朱棣命他为自己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吧,诏书我绝不能起草。”终被朱棣下令车裂于市。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
4.向秀和他的《思旧赋》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魏晋时期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散骑常侍等职。
《思旧赋》这篇赋体文是向秀为怀念嵇康和吕安所作,分为“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当时的朝政把持在司马氏手中,朝野一旦出现反对的声音,必定会遭到打击报复。为避祸,向秀写《思旧赋》正文极简短,仅156字,只字未提好友因何而死,而只是以“李斯东门黄犬”的典故来隐喻好友是死于黑暗的政治。向秀以含蓄的笔法,表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曲折地表达自己哀伤激愤之情,同时也十分隐晦地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黑暗的控诉。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竦身(sǒng)   (2)不屑(xiè)   (3)惴惴(zhuì)
(4)爱憎(zēng) (5)艺苑(yuàn) (6)循着(xún)
(7)戳穿(chuō) (8)吮血(shǔn) (9)涅槃(pán)
(10)客栈(zhàn) (11)被褥(rù) (12)挈妇(qiè)
2.多音字
(1)率    (2)禁
(3)模 (4)拓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简洁·简捷
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简单”的意思。“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①指说话直截了当。②指简便快捷。
[情境选词] ①老师语言简洁,将这篇课文讲得深入浅出。
②本文提供一个解算圆柱体积的简捷计算法。
(2)轻率·草率
两者都是形容词,形容做事的态度缺乏思考,粗心大意。“轻率”着重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常用来形容说话、行动以及对人的态度。“草率”着重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情境选词] ①他做出如此轻率的举动,让人感到十分惊讶!
②这么重要的事情,没有经过研究就决定了,这太草率了。
2.明确词义
(1)情随事迁:                                    
(2)隐约其辞:                                    
(3)明珠投暗:                                    
(4)郑重其事:                                    
[答案] (1)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2)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3)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4)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情境呈现]
1.年青时代,他把诗当作生命,但情随事迁,现在已写起小说来了。
2.当记者问到这次为什么败得这样惨时,教练隐约其辞,记者们很不满意。
3.一部名著的原稿,落到不学无术的人手里,这真是明珠投暗了。
4.妈妈郑重其事地嘱咐我: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看重同学之间的情谊。
精讲点拨 归纳提升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文章是片段式的,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其组织在一起的?
答:                                    
                                    
                                    
                                    
[明确] 鲁迅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
第一部分写与白莽的交往,引出柔石;第二部分写柔石,引出冯铿;第三部分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转入第四部分他们一同被捕受害,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整篇文章环环相扣,紧密无隙。体现线索明晰、重点突出的特点。
2.怎样理解标题中“忘却”和“记念”之间的关系?
答:                                    
                                    
                                    
                                    
[明确] “忘却”和“记念”的意思相反,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①“忘却”是“记念”的目的。写文章怀念、痛悼五位革命青年;写文章“记念”是为了“忘却”、减轻甚或摆脱精神的重压和情感的折磨,化悲痛为力量。
②“忘却”是为了更好地“记念”:“夜正长,路也正长”,长时间的悲痛对驱散漫漫长夜无益,不如摆脱精神和情感的包袱,轻装“赶路”,投入战斗,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这样才是对死难者最好的“记念”。
3.任务小结
4.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生平及遇难情况的回忆,高度赞扬了烈士们善良、执着、坚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烈士的沉痛悼念和无限尊敬之情,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作家的卑劣行径,表达了作者化悲痛为力量、与黑暗势力不懈斗争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任务导引】
本文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的感情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做画龙点睛的点染。
【任务设计】
1.文章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的含意应如何理解?
答:                                    
                                    
                                    
[明确] 这句话极概括地叙述了当时上海报刊对五烈士遇害牺牲的四种不同态度:①“不敢”→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②“不愿”→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③“不屑”→站在反动立场上,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一提;④“隐约其辞”→只有《文艺新闻》巧妙地透露出一些消息。
2.文章第五部分最后一段中“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有怎样深刻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                                    
                                    
                                    
[明确] “夜正长”象征着黑暗统治还正严酷,需要用战斗去驱散那浓重的黑暗。“路也正长”象征革命斗争的道路也还很漫长,需要不懈地斗争,夺取胜利。“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照应开头,再次强调要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
3.第四部分中“原来如此!……”自成一段,其中的感叹号和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试分析该句的深层含意。
答:                                    
                                    
                                    
[明确] 作用:感叹号表明了作者此时正在挂念狱中的进步青年,却忽然得知他们已被杀害时的震惊;而省略号表明了作者更加复杂的感受,有对反动政府残暴的极度愤慨和对青年们遇害的巨大悲伤,因感情过于强烈而无法诉诸言语。深层含意: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等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
微任务二:赏析文章中的形象
【任务导引】
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柔石与作者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过但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和白莽,又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思想风貌的细节或“小事”来写。
【任务设计】
4.概述作者同白莽三次相见的情形,并说说作者与白莽交往的这些事,表现了白莽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                                    
                                    
                                    
[明确] 作者因白莽对《彼得斐传》和诗的翻译向白莽讨要原文,于是白莽与鲁迅有了初次见面,而后白莽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后来两人第二次相见比第一次谈的话多了;第三次见面,白莽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通过这些事,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
5.怎样理解柔石的“迂”?鲁迅先生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
答:                                    
                                    
                                    
[明确] 柔石的“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就是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柔石的“迂”,固然说明他对时代对社会缺乏洞察力,单纯幼稚,但至少说明他心地善良,品行端正。
鲁迅写他的“迂”,笔端饱含深情,鲁迅要告诉世人,柔石的心太好了,他太善良了!同时暗示他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反动派残害这样的青年,足见其残暴本性。
微任务三:鉴赏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本文旁征博引,借古讽今。作者借用方孝孺、向秀《思旧赋》、《说岳全传》高僧坐化等典故。借古讽今,使文章的爱憎情感得到极大的增强。
【任务设计】
6.阅读文章第二部分,请简要分析作者塑造柔石这一人物形象时是如何运用夹叙夹议手法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记 叙 议 论 作 用
叙述“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的原因,以及“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 ① 充分地说明与柔石的相知之深
②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高度评价了柔石的崇高品质
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 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 ③
[明确] ①柔石是当时作者“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 ②叙述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 ③谦虚剖析自己“偷懒”的“伤疤”,凸显柔石的进取精神
7.试分析鲁迅在文中使用三个典故的用意。
典 故 用 意
① 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罪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②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奸相秦桧没什么两样;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以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向子期作《思旧赋》悼念亡友 ③
[明确] ①方孝孺宁死不起草诏书 ②《说岳全传》高僧坐化 ③揭露反动统治的极端黑暗腐朽,用以说明在黑暗政治下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曾有人在网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并列举了许多“被踢出去”的名篇。其中涉及多篇鲁迅作品,因此被称为“鲁迅大撤退”。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请表达自己的观点。
答:                                    
                                    
                                    
                                    
                                    
[明确] 观点一:支持这种改变。教材中的“鲁迅大撤退”,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关于鲁迅文章与时代脱节、晦涩难懂的诟病一直以来不绝于耳,在教改的时代背景下,尝试减少鲁迅作品比重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和教材编写主体的多元,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数量有所减少并为“新作品”所更替,实属情理之中,没什么好争议的。语文课终归不是鲁迅课,更不是思想教育课,语文教材容纳更多、更广的知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观点二:反对这种改变。鲁迅是超前的,也是说不尽的。鲁迅不仅属于20世纪,属于过去,更属于21世纪,属于未来。回眸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作家作品,似乎未必能排列出一份很长的名单。然而,无论这份名单或长或短,鲁迅作品永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只有教科书的启蒙使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感受到经典的不同魅力,才会让我们获得心灵和精神的慰藉,让我们在品读语言文字时,将经典中的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更为重要的是将对生活、对语文的兴趣留下。
定时训练 反馈补偿
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
【课内挖掘】
这两篇文章均是具有浓烈抒情成分的散文诗式的杂文,文中的记叙和议论常与抒情结合,处处体现出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纪念性更强,更能打动人心。
《记念刘和珍君》第五部分,先记叙了刘和珍等人遇难的情景,描绘了爱国青年英勇斗争的形象,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接着写出“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一句。这是在记叙之后,作者悲极愤极的感情的总的抒发,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恨,对死难烈士的悲痛。在记叙和抒情中又夹杂着议论,增强了对反动派凶残下劣行为揭露的深刻性。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四部分先写柔石的被捕,接着谈到自己受牵连,“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说明作者对反动政府的蔑视,并插入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他一向“韧”的战斗精神。接着叙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在这部分中,作者在对战友牺牲噩耗进行叙述的同时,对反动派的滔天罪行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议论,均具有浓郁的抒彩。
【技巧指导】
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的“三要求”
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是指在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抒情和议论,对所记叙的人物、事件等加以评述,表明见解,或是就个别事物点出它的普遍意义,抒发内心强烈的感情。这种方法能引起读者联想,激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画龙点睛,表现文章主题;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运用这种手法应做到以下三点:
1.抒情和议论要少而精。叙述中的议论与抒情应是“点睛之笔”,所以话不在多而在精。它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升华,应一语中的,能启迪读者的思考,或引起读者的共鸣,切忌长篇大论或肆意抒情,以至喧宾夺主,影响了记叙文体。
2.抒情和议论要贴切、自然。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是建立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的,必须使所议之题、所抒之情紧扣叙述与描写的内容,力求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虚假,使读者有水到渠成之感,有情真意切之感。议论部分还应特别注意角度新颖,含意深刻。
3.抒情与议论密不可分。在记叙文中,有时议论的过程不仅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好恶喜怒,洋溢着感彩,这种和抒情密切结合的议论,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学以致用】
请以“忘记”为话题,写一段或几段文字,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不少于300字。
答:                                    
                                    
                                    
                                    
[参考示例]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吗?十几年的全都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吗?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面前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八年了,一眨眼的工夫。”她轻轻叹息。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象,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里。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而且还有一种隐隐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拓展延伸 考点链接
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①选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②形式多样,结构自由洒脱;③表现方法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神不散”指立意集中深远。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散文的分类
按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写景状物类
2.叙事写人类
3.文化游记类
4.议论说理类
分析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
【课内回顾】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鲁迅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但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又各有特色。
【考点解读】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审美活动。设置本考点是为了检测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析能力。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句式特色,长短整散结合;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等。
5.综合考查以上内容。
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文本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进行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进行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解题指津】
一、分析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解答表达技巧鉴赏类题步骤:
①指出运用了哪种技法;
②分析概括此种技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
③说出具体效果。
【坚持的原则】
1.要结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鉴赏
表达技巧属作品形式的范畴,总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问:连用“沉默”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对这样的问题,应当结合当时说话的具体语境作这样的回答:一句话中连用四个“沉默”,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爆发的渴望。
2.要结合对语言的揣摩鉴赏
在文学作品中,任何表达技巧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要同揣摩语言相结合。揣摩语言,从操作方面来说,更多的应该从分析语言的组合关系入手,深入体会。
3.要会简要阐释
鉴赏表达技巧,只说出结论或只举出例子,都是不行的,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加以阐释。
二、分析鉴赏散文语言的角度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
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
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
④绚丽秾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
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
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5.语言赏析口诀
语言赏析要记清,修辞用词两分明。
特征对应要呈现,作者情感并其中。
【任务检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刘半农君
鲁 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 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的刘半农有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有浅、草率、无谋等不足之处。
B.“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由提倡新事物转向保守,是“我”与之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之一。
C.作者肯定了刘半农过去的战绩,虽然对刘半农不免有微词,但也坚决反对“陷沙鬼”抹杀他过去的功绩。
D.“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表明,鲁迅虽然曾经跟刘半农是朋友,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
解析:选D。D项,“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错误,从文章最后一段“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拖入烂泥的深渊”可知,“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出刘半农的形象。
B.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安排材料,叙事写人,做到了线索清晰,情感态度爱憎鲜明。
C.文章关于“武库”的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借代、衬托等手法,以陈、胡衬托刘半农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前后内容多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
解析:选C。C项,“借代”错误,该段文字中没有运用借代手法。
★3.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答:                                    
                                    
解析:从“做”字可推出“弄”是“写”的意思,“弄”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这两个字带有强烈的感彩,要联系历史背景和刘半农的生平以及文中作者对他的感情来作答,是对刘半农从一个活泼、勇敢的战士蜕变为保守的文人的批评,饱含强烈的不满。
答案:(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2)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4.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答:                                    
                                    
解析:主要抓住文章第七段和第十一段来分析作答。第七段可以概括出鲁迅对刘半农的“浅”首先是承认,其次是赞赏,认为他的“浅”是清澈,指刘半农坦诚、真率的性格。第十一段可以概括出鲁迅认为他的“浅”于中国是有益的,原句为“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结合文中内容对刘半农的形象进行总结。
答案:(1)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2)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3)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1)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2)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里字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口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了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篇《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他干嘛老说“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做报告,说农村情况不像许多作品中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注】 ①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②揸:把手指伸张开。
★5.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1)(2)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答:                                    
                                    
答案:(1)句子短小、简单、紧凑,用“高”“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眉眼,寥寥几笔,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2)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唱”“念”“拉”“走”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6.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
答:                                    
                                    
答案: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赵树理在一个寻常字眼的使用上,不盲从,并郑重其事地在文稿中批字强调,凸显赵树理较真、坚持己见的性格。②“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赵树理不循常规,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划拳,别具一格,意趣横生。这个细节描写体现赵树理幽默风趣的真性情,以及他和老舍之间的深厚感情。
关联与比较
试比较《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答:                                    
                                    
                                    
[示例] 相同之处:两篇文章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前者赞扬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后者感叹白莽、柔石等人的牺牲使“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即都蕴含着“悲”和“愤”两种情感。在表达这两种感情时,两篇文章都把记叙、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
不同之处:①《记念刘和珍君》“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字”(许广平《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字里行间蕴含了鲁迅先生的“至情”;《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感情深挚沉痛。②《记念刘和珍君》重点记叙刘和珍的有关事迹,表现对烈士的敬仰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③两篇文章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比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为了忘却的记念》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比如三个典故的使用,比如用《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表达深挚沉痛的情感,并且诗歌内容与文中一些内容相互印证。④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前者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后者则以沉痛的语气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