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包身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包身工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4 11:2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7课 包 身 工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夏衍(1900-1995),现代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汉族,浙江杭州人。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1949年,任全国文联委员会委员
【作品】著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赛金花》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二、背景链接
从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前,这一个时期的中国,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烽烟不断;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存下去的农村女孩沦为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三、相关知识
包身工制度
包身工制度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于20世纪30年代在纺织业中出现。首先在日商在华的纱厂实行,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残酷的奴役制度。包身工一般多为农村女孩,由包工头给予她们父母或保人极少的包身费,订立包身契约。包身期内,没有人身自由,全部工资归包工头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包身工制度。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蠕动(rú)       (2)拎着(līn)
(3)惺忪(xīnɡ) (4)水门汀(tīnɡ)
(5)褴褛(lán)(lǚ) (6)籼米(xiān)
(7)搽粉(chá) (8)蹒跚(pán)(shān)
(9)锭壳(dìnɡ) (10)骷髅(kū)(lóu)
2.多音字
(1)拗 (2)说
(3)轧 (4)哄
(5)挣 (6)怔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5. 6.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营利·盈利
相同点:二者都与“利润”有关。不同点:词性不同。“营利”指谋求利润,是动词;“盈利”即赢利,所得的利润,是名词。
[情境选词] ①在采购公物过程中,不要从中营利。
②先求保本,后求盈利是目前投资精神、投资理念健康的一个标准和象征。
2.明确词义
(1)不假思索:                                    
(2)横七竖八:                                    
[答案] (1)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2)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情境呈现]
1.他的心算能力很好,一看题便能不假思索地说出正确的答案。
2.厂房里横七竖八地摆放着许多未加工的木材。
精讲点拨 归纳提升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答:                                    
                                    
                                    
[明确] 以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为线索组织材料: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放工。
2.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答:                                    
                                    
                                    
[明确]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场景,从吃、住、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3.任务小结
4.文章主旨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通过对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情况的描写,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繁重劳作,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对帝国主义和黑暗势力的无比愤恨之情。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赏析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本文语言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运用反语。这是变换词语感彩的手法。比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佳肴”是褒词贬用。
【任务设计】
1.赏析文章开头“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包身工们的住所比喻为蜂房,将她们的活动喻为生物的蠕动,一方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住宿条件的拥挤、恶劣,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她们社会地位的低下,没有了人的尊严。
2.文章第二段“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芦柴棒”形象地再现了小女孩瘦弱的形象特征,表明了其受摧残、剥削之严重;而“猪猡”这一称呼更是对包身工们的侮辱,表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作人看待,写出包身工地位的低贱卑微。
3.阅读第十三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细节描写。“一窝蜂地抢”表现的是饥不择食的惶急,是人多粥少的恐惧;“歪着头用舌舔着”“捧着一只空碗”表现了包身工食不果腹的辛酸;“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则写出了她们乞丐般的生活;老板娘“刮”“锅焦、残粥”,“冲”“清水”,用手“搅拌”,“气哄哄地放”等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老板娘视包身工如同“蝼蚁”的极端可恶。
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女孩子们的可怜,衬托出了那些资本家的可恨,透露出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
4.“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两小时不做工作,赶不出一天该做的‘生活’,那么工资减少又会招致带工老板的殴打,也就是分内的事了。”其中加点的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明确] 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褒词贬用,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说明无论哪种惩罚方式,其残酷程度是一样的,只不过看上去比直接的殴打更省力,也不那么血腥罢了。表现了作者对带工老板的残酷无情的极大嘲讽和强烈的愤慨。
微任务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任务导引】
本文选取包身工们每天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
【任务设计】
5.“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                                    
                                    
                                    
[明确] 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情景。疲倦,拥挤,昏沉,杂乱,连一点羞耻心都没有,这哪里是豆蔻年华少女们的生活啊!这些细节描写,足以显示出包身工们所过的非人的生活,她们已被摧残成没有知觉的“生物”了。
6.文章最后部分作者由包身工制度引发了哪些联想?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明确] ①由包身工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墨鸭的命运。②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通过联想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隶受着同样惨无人道的待遇。③由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的话。这样的联想,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7.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报告文学。文章渗透着哪几方面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                                    
                                    
                                    
[明确] ①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可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可以说,作者是流着泪写的,我们是流着泪读的。②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在文中,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还用了很多反语对他们进行鞭笞。③深深的悲哀之情。这种悲哀之情很复杂,既有对包身工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微任务三:分析文章的文体特征
【任务导引】
《包身工》是报告文学,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把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任务设计】
8.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答:                                    
                                    
                                    
[明确] 本文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作“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包身工》自发表距今已80多年了,包身工制度在中国被废除也已经70多年了。对于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有人说是为了让年轻人记住一段历史,一段国家贫弱、国民苦难的历史,明确青年一代的时代责任。有人说可以发挥警钟的作用,警醒人们,防止包身工制度死灰复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明确] 观点一:赞成第一种观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全面废除了包身工制度。包身工制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段不可能再度重来的历史。我们今天学习《包身工》,其意义在于了解什么是旧社会,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了解什么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经济侵略;了解一个丧失了独立主权和自由的民族会有怎样的苦难;了解在一个腐败、落后的中国,愚弱的国民是怎样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的。《包身工》记录的苦难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我们民族的苦难史,就是中国亿万农民、工人苦难家族史的一部分。记住这段历史,也就是记住了我们的责任——热爱党,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永远远离积贫积弱、受人欺侮、遭人践踏的苦难。
观点二:同意第二种观点。包身工制度作为一种罪恶制度,早在70多年前,便在中国消失了,而且是永远地消失了。但是,非法、地下、变相的“包身工”却并没有完全绝迹,且隐隐有死灰复燃之势。因此,我们今天学习《包身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被取缔,但我们仍然不能大意,要警钟长鸣,防止变相包身工制度死灰复燃。
定时训练 反馈补偿
点面结合
【课内挖掘】
本文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文章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面的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床、早餐、上工、收工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等典型人物的点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生病被打”“被泼冷水”“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莫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这样安排选材,使文章点面结合,增添了文章的内涵,使读者读起来如身临其境。
【技巧指导】
常见的点面结合“三方法”
1.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在描写某一个人或事物时,把整体记述和局部的详细刻画相结合。可先整体,后局部;也可先局部,后整体。
2.详略相结合。以叙述的事件整体为面,在叙述过程中,以详写的其中的几个情节或细节为点。
3.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先描述一个群体的状态,再描述其中的某个个体的状态。群体为面,个体为点。
【学以致用】
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场面,200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 随着老师的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摆好了姿势,用脚顶着脚,身子往后倾,双手像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狮队,互不相让。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较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儿向自己的方向拉。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的队伍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两只手像刀割一样疼,可绳子还是一动不动,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心想: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松,要赢,一定要赢。比赛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使劲地拔着,越拔手上就越“狠”,我们的腿不断地往后挪,越挪越远,红绸从中间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动。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狮队获胜了。
拓展延伸 考点链接
报告文学
1.报告文学简介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2.报告文学与通讯的异同
报告文学与通讯 同 ①写作对象要求是真人真事
②注重细节描写,反映重大社会事件
异 ①通讯只用客观语言表述事实;报告文学具有明显的文学性,可以运用文学手段进行大胆的创作
②通讯以详尽地叙述事实、展示人物为主,形象化的手段为辅;报告文学则是用完全形象化的艺术方式表现客观事实,给人以强烈的形象感
③通讯的酝酿、写作、发表用时较短,时效性高;报告文学构思、表达的过程要比通讯长一些,因此发表也较晚一些
3.报告文学与小说的异同
报告文学与小说 同 情节描写与人物刻画允许有一定的艺术性
异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报告文学是写实的艺术
写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就是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作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课内回顾】
1.精练简洁,形象鲜明
作品开头写到一个“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吆喝着女工们起床,只用一句话写他的穿着,抓住了特征,表现了他的身份,也流露出了作者的憎恶感情。对打杂快速的连续动作,写他踢人时用了“虎虎地”这个状语,十分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凶暴的流氓本相,语言十分简洁,而又形象鲜明。
2.比喻新颖贴切
说“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比喻新颖贴切,形象鲜明,表现了包身工们没有半点自由的受压状态。
3.个性化的语言
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作品的语言特点之一。包身工这些奴隶,虽然是会说话的工具,但也没有多少说话的权利,作品没有写到他们的对话,但写包身工的压迫者时,对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一段对话都生动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芦柴棒生病时,打杂的与老板娘两个人的话都表现了其狠毒的本质。但又不完全一样,打杂的是粗暴,而老板娘则显得狠毒而又阴险。
【解题指津】
一般读书札记有评注式、摘录式、心得体会式、简缩式等。
评注式——读书时,把自己的感想、质疑、体会,在原书正文旁边加上批注。我国古代学者很注意用这种方法评点名著。如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红楼梦》都属于评注式札记。
摘录式——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把其要点摘记下来,以便于记忆,领会其要点。摘录的内容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而定。大体有以下几种:名言警句、巧妙的比喻、动人的描写和抒情的句段。精确的主题句及引人深思的典故等,摘录时一定要分门别类,同时必须注明出处、书名、作者、页码、版本、出版社、出版日期等,以便将来引用时能做到言必有据。
心得体会式——这是较高层次的一种笔记,它要求对所读文章、书籍,有充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作全面分析,或作重点评论,并写成文章或学术专著。写心得体会札记,必须扣紧原文,边引文,边分析,边议论,防止断章取义,曲解原文。借题发挥,勿溢美,勿偏激,要客观、公正,写出真实的感受。
写心得体会式读书札记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概括每一段段意。
第二步:梳理论文的写作提纲。(还原作者本意)
第三步:写出自己对论文的评价意见。(写出好与不好的方面)
第四步:所读论文的学术价值在哪?(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任务检验】
《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答:                                    
                                    
                                    
[参考例文]
《包身工》: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体现了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具体表现为:
第一,报道内容是真实的。作品反映了从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是夏衍亲自深入上海东洋纱厂采访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的。文中包身工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带工老板对他们的压迫,都是真实的。如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述了包身工的起床场景,这种形象的描写方式真实地反映了包身工恶劣的工作环境,她们过着非人般的生活。在描写早餐时,作者将重点放在了三个环节:第一,描写了饮食之差,包身工的粥是乡下人喂猪的食物,像浆糊一样稀薄,没有粥菜;第二,描写了饮食的少,负责擦地板与倒马桶的包身工忙完之后,食物都没有了,老板娘只将锅中残余的锅巴刮下来兑上水龙头的清水搅拌一下给她们吃;第三,描写了生活条件的恶劣,在饭堂中仅有两条板凳,包身工一人一碗稀饭,或蹲伏或站立在门口和路上吃饭,以上种种细节都说明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这些描写为读者呈现了包身工生活的真实情境,揭示了资本家的虚伪面目。这些,更增添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第二,大量采用文学的手法,是文章文学性的体现。
首先,典型形象的塑造,是文学类作品常用的文学手法。“芦柴棒”“小福子”等人物形象,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她们是千千万万个包身工中的一员,她们没有任何自由,每天天不亮就要干活,工作强度惊人,承受着非人的压力,稍微有些失误或者稍稍偷偷懒,就会遭到毒打。尤其是“芦柴棒”这个人物形象,是作者融合了千千万万个包身工悲惨遭遇后塑造而成的文学典型。
其次,细节描写和场景描绘,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电影艺术的一些手法和特点。如作品一开头,就是一系列生动的电影镜头: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叫喊,横七竖八地躺卧的包身工“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这些细节描写和场景描绘,不仅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性,也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行文的夹叙夹议,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在议论中运用反复、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