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荷花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1 荷花淀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4 11:3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第8课 荷花淀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平,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孙犁的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
【作品】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二、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45年春,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也在不断扩大。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表现出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保卫祖国,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荷花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题材,经过精心构思谱写出的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三、相关知识
白洋淀派
20世纪50年代,京、津、保地区有一大批青年作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孙犁的风格,效仿孙犁的路子写小说,即通过描写儿女情、家务事反映时代的变化。其创作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比较突出的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吮了一下(shǔn)    (2)梭鱼(suō)
(3)跳跃(yuè) (4)缠绞(jiǎo)
(5)膝盖(xī) (6)泅水(qiú)
(7)吆喝(yāo)
2.多音字
(1) (2)
(3) (4)
二、写对字形
1.       2.
3.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震动·振动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物体因外力作用、影响而颤动”的意思。震动:侧重于不规则的、较强烈的颤动,意思较多:①震惊,惊动;②受到外力影响而颤动;③比喻盛怒,威严;④(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
[情境选词] ①这部小说震动了全世界,人们纷纷被其中真挚的感情吸引。
②秋天的落叶像一只只黄色蝴蝶,振动翅膀,自由飞翔。
2.明确词义
(1)铜墙铁壁:                                    
(2)藕断丝连:                                    
(3)聚精会神:                                    
(4)一望无边:                                    
(5)冒冒失失:                                    
[答案] (1)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2)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3)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4)一眼看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5)鲁莽,轻率地行事。
[情境呈现]
1.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农民团结战斗,把革命根据地建设得像铜墙铁壁一样。
2.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上自习,忽然教室的门被打开了。
3.金色的油菜花一望无边,恰是蜜蜂和蝴蝶的摇篮。
4.一位同学冒冒失失地跑错了教室。
精讲点拨 归纳提升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答:                                    
                                    
                                    
[明确] 水生嫂得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荷花淀》写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小说全篇共描写了四个场面:“月夜织席”“夫妻话别”“中途遇险”“荷塘歼敌”。小说涉及了战争,但只是把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战争作为背景,而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小说表现了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任务导引】
本文结构散文化、描写诗意化。就全篇而言,没有曲折而又完整的故事,整篇只写了几个场景。环境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皎洁的明月、干净的庭院、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新鲜的荷香,无不给人以清新淡雅、如诗如画的感觉。
【任务设计】
1.小说前三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景物:高升的月亮、干净凉爽的院子、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像雪地和云彩一样洁白的苇席、一片银白的荷花淀、水面的薄雾、徐徐的清风、清新的荷香。
作用: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善良温顺的形象;充分展示了荷花淀的美丽富饶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幸福,为后文水生嫂毅然送夫参军、组织队伍、参加战斗等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此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景物描写暗示了湖面情况的异常,进一步勾画出白洋淀伏击战的典型环境,也为下面到来的激烈战斗蓄势。
微任务二: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任务导引】
本文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尤其是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最精彩的是五位青年妇女商量去探望丈夫的几段,作者没有一言半语的交代,而人物的鲜明个性就通过对话表现出来。
【任务设计】
3.“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这里,水生嫂使用了一个倒装句,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答:                                    
                                    
                                    
[明确] 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一时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表现了对丈夫的关切。
4.“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水生嫂这句话有何丰富的内涵?
答:                                    
                                    
                                    
                                    
[明确] 这句话体现了水生嫂既嗔怪又自豪的矛盾心理:嗔怪的是丈夫马上要离开自己;自豪的是丈夫没落在别人后面。作者非常巧妙地让水生嫂这位普通而又温柔贤淑的农村妇女用不满的口气说出了满意的话。
5.妇女们商量去探望丈夫时说的话,各具特色,细心体会妇女们的话,然后选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各自的个性特征。
①“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④“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⑤“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答:                                    
                                    
                                    
[明确] ①机敏多智;②质朴憨厚;③稳重谨慎;④心急口快;⑤忸怩羞涩。
微任务三: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任务导引】
本文精当的细节描写为作品增添了亮色。它们或推动情节发展(“她有时望望淀里”),或透露微妙的心理变化(“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或增加叙述的真实性。
【任务设计】
6.“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震动”和“吮”这两个词语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明确] 一“震”一“吮”,惟妙惟肖地描摹出了水生嫂这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猝不及防的心理,水生嫂因听水生说要走,才会于熟练的编席动作中出现了慌乱,以致被扎破了手,在嘴里吮一下。这两个词表现了水生嫂震惊,但又强忍着感情的心理。
7.水生将漂在水上的装着饼干的精美纸盒“捞”起来,“丢”在女人们的船上;接着女人们将掉在水里的小包裹“捞”起来“丢”给他们,这一“捞”一“丢”,有什么意味?
答:                                    
                                    
                                    
[明确] 这一“捞”一“丢”,不仅表现了抗日军民打捞战利品时乐观的精神,以及夫妻间似嗔实喜、似怨实爱的小儿女心态,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捞”一“丢”里,早就融进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关爱,以及对祖国、对家乡的挚爱。
微任务四: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任务导引】
水生嫂温柔体贴、勤劳淳朴、勇敢坚贞、深明大义、爱家爱国,这不仅是水生嫂的品格,也是当时千千万万战地农村妇女的品性,他们像荷花淀里的荷花,有着纯真的性情,闪耀着纯美的人性的光辉。
【任务设计】
8.水生嫂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进步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性格特征。
答:                                    
                                    
                                    
                                    
[明确] ①勤劳善良。她编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的能干与勤快。丈夫是游击组长、该地区党的干部,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担。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育护孩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②温柔体贴。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地和众伙伴去探望丈夫,对丈夫一往情深。③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没有拖后腿,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丈夫去别人家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丈夫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体现了她的忠贞和坚强。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孙犁先生说过:“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荷花淀》一文便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美,请结合文本探讨这篇小说表现了怎样的美。
答:                                    
                                    
                                    
                                    
[明确] (观点一)我认为表现了爱情美。水生嫂为了丈夫的嘱托可以牺牲生命;青年妇女牵挂丈夫,她们可以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探夫;我们的战士在“顺手丢”中温柔关爱尽显无余。这就是白洋淀青年男女的纯朴而忠贞的爱情。
(观点二)我认为表现了亲情美。如“爹哩?”“小华哩?”如果这是水生每次回家必问的话,那么这一次会不会带有一丝不安?因为第二天水生就要去大部队了。谁说战士无情?谁说战士不顾家?他们心疼家人,梦萦故乡,然而国难当头,他们只有舍小家而顾大家。“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这就是浓郁的亲情。
(观点三)我认为表现了爱国情。为了保卫家乡,打退敌人,男人积极上前线,女人支持丈夫,父亲支持儿子,乡亲支持战士。有这样的爱国情怀,有这样的凝聚力,我们的革命能不胜利吗?忠贞的爱情,浓郁的亲情,都统一在高尚的爱国情中。
定时训练 反馈补偿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环境描写
【课内挖掘】
《荷花淀》的环境描写,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充满时代气息,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挚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美的画面,感受到了一种纯美的意境,触摸到了白洋淀人们那纯洁无瑕的心灵。
【技巧指导】
怎样正确运用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两类:
(1)社会环境: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包括人在内。
(2)自然环境: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环境描写处理得好,可较好地烘托人物,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中心。
运用环境描写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明确目的。环境描写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表达目的,根据表达的需求选用恰当的景物。
(2)抓住特征。思考景物有哪些独具的特点,哪些特点能凸显主旨;既要抓住景物鲜明的特点,又要考虑这些特点对主旨的作用。
(3)生动描写。选用恰当的描写角度,巧妙地运用修辞,精心组织语言,再现景物的特点。
【学以致用】
请以“熟悉”为话题,运用环境描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答:                                    
                                    
                                    
[参考示例] 这是在迷惘的梦中,还是在死神的门前?她记得,好像是在去上班的路上。这条路她再熟悉不过了。从居住的小区出来,坐四站公交车下车,绕过槐树下的报亭,马路对面就是学校了。这段路,记不清走了多少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每一棵树,每一个小吃摊,每一个小超市,甚至卖水果的老大妈的面孔都记得清清楚楚。她最喜欢看孩子们放学的场面,他们从学校出来,叽叽喳喳,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啊,青春多么美好!这些花朵多么可爱!绽放着笑容的花朵就是那么可爱!突然,一辆失控的汽车冲向孩子们,快闪开!……
拓展延伸 考点链接
小说阅读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
小说三要素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课内回顾】
作者在对这群女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进行刻画的时候,没有作任何肖像描写,甚至连她们的对话描写也基本没有介绍哪句话是谁说的,但这简洁朴素的语言,使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孙犁的《荷花淀》通过人物的对话把一群真挚多情、深明大义、积极上进的妇女写活了,这对话就可以叫“传神”的对话。
【考点解读】
描写人物,是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分析、鉴赏人物形象也是小说考查的核心。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拥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段,可以具体地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也可以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还可以通过对话、行动以及环境气氛的烘托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
【解题指津】
1.技巧点拨
(1)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方面来分析人物。
(2)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方面来分析人物。
(3)从情节发展来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讲,人物性格则是通过情节发展具体体现的。
(4)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描写来理解人物。
(5)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6)要注意从不同角度或者多侧面地把握人物。
2.答题思路
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几个方面是指: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特点;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方面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答题模式
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另一种是“简要分析”+“具体说明”,答题的格式:观点(思想性格是什么)+阐述(在原文中找)。
答人物形象作用题要把握好三个角度:①自身的性格特征;②对其他人物的烘托作用;③结构方面的作用。
【任务检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父亲是个兵
邓一光
1945年,东北的战争态势捉摸不定,大部分大中城市落入苏军之手,少部分被抗日联军占领,楚汉两界开始频繁易主,新的军事势力迅速地渗透东北。东北是什么?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最大的产粮区和军事工业所在地。
1945年11月,冀东八路军和国民党军火力接触,国共双方终于为争夺东北拉开了战争的帷幕。
11月7日,我的父亲揣着十九旅代旅长兼山海关卫戍司令的委任状,带着几名参谋和警卫员星夜赶往山海关。在他们身后,相隔一天时间,父亲的老四十八团也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往山海关。同时,国民党13军石觉的部队在美式道奇十轮卡车的运载下,已抵近山海关。
裆里磨得皮开肉绽,半伏在马背上不断地摊开军用地图看,途中与国民党展开遭遇战,丢掉通讯参谋和警卫员,自己的左腿被子弹击中……
如果仅仅是上述这些小麻烦,父亲无论如何不会犯下他此生最大的一次错误。就在父亲星夜赶往山海关的时候,山海关的军事局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方山海关守军仅八千,面对全美式装备的三万国民党军队,无异于以卵击石。守军请求避免正面作战,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同意放弃山海关,部队在11月14日开始不顾一切地往下撤。
所有这一切父亲都不知道。
父亲碰到第一支大逃亡的部队时简直惊呆了。父亲问:你们是哪支部队?营长喘着气抹一把汗说:十九旅四十六团X营的。父亲说:谁让你们撤下来的?营长说:还能是谁,当官的呗。父亲说:现在我命令你停止撤退,原地待命!营长说你是谁?你凭什么命令我?营长说完,跳上马背,朝马屁股上猛抽一鞭,快步去追自己的队伍。父亲怒气冲天,钢发乍立,一把拽出警卫员胯下的盒子枪,对准营长的坐骑就是一枪。马应声倒下,把马背上的营长摔了个老王抢瓜。父亲吼道:让你的人立刻停下来!再走一步,我打烂你的头!
父亲就这样在他的人生历程中走出了最致命的一步,在山海关战役后被指认为独立建制思想,受到行政撤职的处理,从此一蹶不振。实际上,父亲不久就知道了摆在他面前的严酷局势,并且拿到了总部同意放弃山海关的电报,他完全可以让参谋长通知部队按原撤退方案进行,然后调转马头,轻轻磕一下马肚子,轻松地离开那个造成他人生误区的是非之地。从我日后收集到的所有资料来看,就父亲个人的军人生涯而言,他所指挥的战斗胜多败少,他属于那种素质和运气都不差的军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动机使父亲放弃了这个机会,反而做出了坚守山海关的决定?
11月15日上午,13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进攻山海关,总指挥是名将杜聿明。
战斗进行得极其残酷。13军以整团的兵力实施强攻。守军则苦多了,没有太多的重武器,装备落后,战斗一开始就用上了全部兵力,八千男儿,各据一隅,顽强抵抗。美丽宁静的山海关被飞机炸弹、120毫米榴弹炮和82毫米坦克炮弹整整翻了一个个儿。
入夜时,进攻停止了。父亲命令部队抓紧时间清点伤亡人数,清理弹药和抢修工事。父亲也许在这个时候还抱有一丝幻想,他派出一个连的兵力下山去袭击13军的一个野炮阵地,企图扰乱敌方的阵脚。父亲没有等回那个派出去的连队,山脚下密集的枪声疏落之后,父亲知道,再也不会有什么奇迹出现了。
16日凌晨,旅指挥所几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父亲带着那个脸无血色的宣传员来往奔跑于各个阵地,父亲能够说的只有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父亲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名战斗员。
事过半个世纪后,我已经知道了,就在父亲和他的八千兄弟顽强坚守山海关时,在他们身后不远的绥中守军已经开始撤退,绥中实际上已经变成一座空城。这一切,父亲并不知道,他唯一知道的只是死死守住他自己的阵地,用他军人的荣誉、信念和十九旅八千兄弟的血肉之躯。
父亲拖着他那条浮肿发亮的伤腿在战壕里移动,在战死或战伤的战士面前停下来,目光深沉地看着他们。父亲浑身浸透了鲜血,阵地上,到处都是十九旅士兵安静的尸体。
撤退的命令在太阳落山的时候送到父亲手中,四边的枪声此刻已稀疏了。远处的山头用力支撑着一大片令人心怵的铁青色积雨云,天空是那种摇摇欲坠的样子,部队这个时候正在抓紧空隙补充弹药,掩埋尸体。父亲从电文纸上抬起目光,看了看面前被打废了的山海关,良久,才沙哑着喉咙对身后的参谋长吐出两个字:“执行!”
17日凌晨1时,山海关守军留下两千余具遗体,在夜幕的掩护下悄然撤离阵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1月7日”“16日凌晨”,这些具体时间,凸显战事的紧迫性,集中表现了父亲从接受任命到撤退的紧张过程。
B.小说草蛇灰线,匠心深藏,如父亲走出最致命一步的动机,其实早在开篇对东北战争态势的描写以及对东北重要性的介绍中做了充分交代。
C.父亲在拿到了总部同意放弃山海关的电报后仍决定坚守,以卵击石终遭惨败,可见有着丰富指挥经验的父亲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
D.小说结尾的自然环境描写颇具味道,阴暗、压抑的景象既呼应了故事凄惨的结局,也是对父亲未来命运的一种暗示。
解析:选B。B项,父亲走出最致命一步的动机复杂,开篇有关内容只是动机之一,并未充分交代,在后文中还有关于动机的内容。
★2.作品题目为“父亲是个兵”,父亲这个“兵”身上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答:                                    
                                    
                                    
解析:分析作品中父亲的形象特点,可以结合与父亲相关的情节进行概括。如父亲接受任命后,星夜赶往山海关,尽管遇到许多困难,仍一往无前;面对兵力悬殊的情况,仍然意志坚定,拒绝后退。这些情节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军人的勇猛和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血性。在强敌压境、死伤惨重的情况下,父亲死守山海关这一重要阵地,不甘放弃。这一情节表现了他作为军人的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父亲在遇到大逃亡部队时,还未了解情况就贸然制止对方撤退;在拿到总部同意放弃山海关的电报后,没有服从上级指挥,仍然继续前进。这些情节表现了他的武断和冒进。
答案:①军人的勇猛、血性:接受任命后父亲星夜赶往山海关,即使麻烦不断也不畏艰难,一往无前;面对异常强大的敌军,只要有一丝希望也意志坚定,勇敢向前。②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守卫疆土是每个军人的责任,作为东北的关口,山海关的得失对于八路军至关重要,作为山海关卫戍司令,父亲殊死守卫,不甘放弃。③武断、冒进:在碰到大逃亡的部队时没有问清情况就开始愤怒,强行制止对方撤退;在收到总部同意放弃山海关的电报后还是决定继续前进,最终惨败。
3.小说采用了晚辈视角作第一人称叙事,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采用晚辈视角作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从“我”与故事主人公的关系看,“我”的叙述无疑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真实感;从情节的角度看,采用晚辈视角作第一人称叙事,增加了“我”对父亲的英雄故事和成败得失的审视与评判,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从人物形象塑造看,“我”在文中流露的对父亲的感情和对父亲英雄故事的审视与评判等,有利于塑造父亲丰富的人物形象;从阅读效果看,“我”的讲述能拉近故事与读者的距离,增加读者阅读的临场感,从而引发读者更大的阅读兴趣,吸引注意力。
答案:①增强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作为叙事人,“我”是小说故事的讲述者,又是红二代,所叙述的情节更具可信度。②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晚辈讲长辈的故事,使得小说在父亲的战争故事之外,还增加了“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即晚辈对长辈英雄故事与成败得失的审视与评判。③便于形象塑造。用晚辈视角叙事时流露的感情和思考引导着读者认识父亲形象的丰富内涵。④产生独特艺术效果。使读者身临讲故事的现场,贴近叙述者讲述的故事情节,牢牢抓住读者注意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