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和感受,引发学生对人们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出现的视觉现象“近大远小”的关注,明白“近大远小”的基本形成原理,感受有了“近大远小”的画面,会给人们带来更美妙、更真实的世界。
2、学生能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画出有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体验“近大远小”视觉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纵深感、层次感和真实感。
3、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和表现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画出有“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
2、表现“近大远小”视觉现象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再现。
学习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近大远小的相关资料、教师范画、学生作品欣赏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播放歌曲《小路》,请两位同学用简单的两条线条上来画一条小路
2、课件出示出示小路图(进行对比)
3、请学生观察图片上的路和小朋友们画的路有什么不同呢? 生答:近大远小
4、师:(观察、发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远小这一课(出题)
二、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1、 近大远小的相关视频(带音乐播放)
总结:除了路,人们眼睛所能看到的世界万物都会产生“近大远小”的现象。
请问你的周围有哪些近大远小的现象呢?你观察过吗?
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近大远小的效果呢?远处的东西真的会变小吗?
2、看示意图(解决两问题)
物体透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产生“近大远小”的现象。人们在看物体的时候眼睛与物体的两端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视角。距人越远的物体所形成的视角越小,在我们看来物体就越小。距人越近的物体所形成的视角越大,在我们看来物体就越大。
其实,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只是人的一种视觉感受,外物的尺寸并没有变化,人们得到的只不过是一种错觉,万物有了距离,在我们的眼里就会产生近大远小的效果,反之,画面中有了近大远小的表现,也会给人们呈现出层次感、距离感、和真实感,因为它迎合了我们眼中的世界!(加两张对比图片)
3、现在我们来欣赏一组大师的作品。(感受层次感、距离感和真实感)
4、大师们画的真好,可“近大远小”的画面里具有哪些玄机呢?
(玄机一)我们一起来看一组照片,总结: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实远虚。
(玄机二)与人眼睛平行的那条线就称为视平线,我们一眼看不到边的事物,都会消失在视平线上。
玄机我们都知道了,那我们怎样才能画出这样的画面呢?
三、视频演示结合教师示范:
1、教师示范视平线、消失点、树、房等的画法。
2、示范大海涂色部分。找一找范画中的近大远小的事物、说一说我们才学的渐变法有哪两种(学生答)
3、学生上来贴一贴。
四、学生作业欣赏(欣赏老师学生画的画吧,我把它们拍成了照片,制成了课件。你们画的好,老师也把你们的作品拍下来,带给我们学校学生看看好不好?)
五、学生作业
六、展示学生作业。
七、拓展:奇异的画!
教学反思:焦点透视中的知识点多,难以理解,如果只凭教师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明白。采用课件演示及教师示范、设疑答疑、学生参与等多种教学手段、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了解近大远小形成的基本原理、感受近大远小的画面,给人们带来的层次感、距离感和真实感。通过幻灯片,在原图上画出视平线、消失点,结合真实画面、教师的现场演示为学生讲解,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轻松的接受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