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屈原列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屈原列传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4 11:4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第9课 屈原列传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生于龙门,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初任郎中,后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作品】 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8篇,均已散佚,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证《悲士不遇赋》片段流传下来。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二、背景链接
屈原,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苏秦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屈原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如令尹子兰、南后郑袖等人),对秦实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传说就在这一年五月初五(农历),屈原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后来,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相关知识
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语言简洁生动,而且接近口语,对后代的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2.“楚辞”与《楚辞》
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来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命名《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3.课文中的文化常识
(1)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2)大夫:各个朝代对此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3)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宰相。
(4)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字音
1.属(zhǔ)          2.谄(chǎn)
3.惨怛(dá) 4.迩(ěr)
5.皭然(jiào) 6.滓(zǐ)
7.濯淖(zhuó)(nào) 8.憎(zēng)
9.绌(chù) 10.靳尚(Jìn)
11.宠姬(jī) 12.枯槁(gǎo)
13.醨(lí) 14.怀瑾(jǐn)
15.汶汶(mén) 16.温蠖(huò)
17.汨罗(Mì)
二、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受
2.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合纵
3.靡不毕见 见,同“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同“旨”,意旨
5.屈平既绌 绌,同“黜”,被罢免官职
6.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贽”,见面礼
7.使于齐,顾反 反,同“返”
8.被发行吟泽畔 被,同“披”
9.亡走赵,赵不内 内,同“纳”,接纳
三、一词多义
1.察
2.从
3.归
4.患
5.疾
6.绝
四、词类活用
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词作动词,效法,继承
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词作状语,在内;名词作状语,在外
3.蝉蜕于浊秽 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
4.其后楚日以削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5.谗谄之蔽明也 动词作名词,说好人坏话、谄媚国君的小人
6.悲其志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
7.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形容词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作名词用,以替代跟它性质、状态或特征有关的人或事物,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宾语,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8.明道德之广崇 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骗人的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
3.颜色憔悴
古义:脸色,面容。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4.形容枯槁
古义:外貌,模样。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委婉得体。
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古义:当权。
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古今词语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彩变化等六种。如下面的表格所示:
类 别 释 义 示 例
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河”,古义专指“黄河”;现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词义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孙子膑脚”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 “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统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
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强 “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感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彩发生了变化 “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六、文言句式及翻译
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
译文:“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2.秦,虎狼之国。(判断句)
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
4.为天下笑。(被动句)
译文:被天下人耻笑。
5.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
译文: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
6.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译文:不被外物拘束。
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句)
译文:没有哪个(国君)不想寻求忠臣、选拔贤人来辅佐自己。
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句)
译文: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很明白,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此句通常意译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译文:(志行高洁的)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净的身体,去蒙受脏物的污染呢?
七、成语积累
1.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也说博闻强记。
2.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3.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
精讲点拨 归纳提升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                                    
                                    
                                    
                                    
                                    
[明确] 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来写。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兴衰存亡的密切关系,赞扬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理解文章内容
【任务设计】
1.第一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
答:                                    
                                    
                                    
[明确] 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是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要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之情和发愤著书之况。
2.课文记叙了楚国哪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命运的用意是什么?
答:                                    
                                    
                                    
[明确] 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复释张仪→诸侯击楚→楚怀王赴秦身死→为秦所灭
作者写楚国命运是为了说明屈原的命运和他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屈原始终心系楚国。
3.第三段记叙了《离骚》的创作缘由、命名、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
答:                                    
                                    
                                    
[明确] (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诗中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出他的高洁品格和决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屈原的伟大形象光彩照人,感天动地,在《离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作者专用一个段落来写《离骚》,用屈原自己的作品来塑造屈原的形象,这种“现身说法”使屈原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感人。正像作者写的那样,“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投汨罗江”?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                                    
                                    
                                    
[明确] 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的奸诈是屈原“自投汨罗江”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忧愤难解,所以“自投汨罗江”以求解脱。
此外,屈原“自投汨罗江”也有其主观原因,屈原十分热爱楚国,所以他不会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似乎只能用死亡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唯有“自投”才可以实现屈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生存意义的高扬。
5.最后一段第一句话中的“志”指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答:                                    
                                    
                                    
[明确] “志”指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心系国家、希望国家繁荣富强的理想追求以及高洁不屈的品格。司马迁“悲其志”,既是对屈原的人格和政治追求的肯定,也是对腐朽政治和黑暗社会的鞭笞。
微任务二:分析传主形象
【任务设计】
6.从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答:                                    
                                    
                                    
[明确] 差异: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一种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品质: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崇高品质。
感情:从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也表现出他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7.屈原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答:                                    
                                    
                                    
[明确] 
才 能 表 现 形 象
政治才能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内政: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外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看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洞悉秦“虎狼之国”的本质,劝怀王不要入秦 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文学才能 主要著作:《离骚》《怀沙》《天问》《招魂》《哀郢》,《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抒情诗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1.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
答:                                    
                                    
                                    
[明确] 屈原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地死去,他是以死明志。
一方面,屈原的“自沉”反映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
2.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试谈谈你的看法。
答:                                    
                                    
                                    
                                    
[明确] ①屈原留下的精神遗产与日月同辉。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更是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
②屈原的人格范式具有当代意义。屈原的人格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性、道德精神、诗性智慧上。他是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伟人,其精神已融汇到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等各个方面,对后世有重要的意义。
③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具有感召力量。今天我们纪念屈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的情感态度,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
④求索精神应为全社会弘扬。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值得今人效仿和学习,其勇于求索的精神更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弘扬。
参考译文
记。明:明白,清楚。于:介词,对,对于。娴(xián):
语气的语气词。幽思:深思。犹:如同,好像。离忧:遭遇忧
年(前312)。屈匄(ɡài):姓屈,名匄,楚将。汉中:郡名。因在
eq \f(不  其 糟 而 啜其 醨?何 故 怀,么不吃那酒渣喝那薄酒(与众人同醉)呢?什么缘故使您保持)
eq \b\lc\ (\a\vs4\al\co1(拘泥、执着。于:介词,被。:吃。糟:酒渣。啜(chuò):喝。,醨(lí):薄酒。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
一个“乎”:于,在,介词。安:怎么。晧晧之白:比喻品德
定时训练 反馈补偿
夹叙夹议
【课内挖掘】
作为一篇传记,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是叙述介绍《离骚》的内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评述了《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评传结合,既塑造了传主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技巧指导】
夹叙夹议三要点:
1.以记叙为基础。夹叙夹议的基础是记叙。因此,要在记叙中把事件的过程写清楚,把人物或场景写具体,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充分的铺垫。
2.以议论为灵魂。议论,是夹叙夹议中的关键,是所叙事件、人物或场景的意义之所在。要在议论中揭示出事例的内涵,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3.灵活安排“叙”和“议”的位置。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边叙边议,还可以先议后叙。
【学以致用】
请你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描写一个人物,体现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200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 一次,他在作业中遇到一道难题,他伏案疾书,苦思冥想。只见他拿着笔的手托着腮,丰满的下巴微微上翘,脸庞上露出一种“苦大仇深”的表情……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看到他时而颔首低眉,时而笑颊粲然,最后脸上终于充满了幸福的笑容。他的专一,他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如此投入的精神实在是令人赞赏。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如此坚实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远方”就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眼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