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苏武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苏武传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4 11:5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第10课 苏 武 传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幼年聪颖,能文善赋。初在洛阳太学读书。建武三十年(54),其父班彪卒,返乡居忧,开始整理班彪的《史记后传》,决意在《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明帝永平五年(62),被人告发私改国史,下狱,其弟班超力辩得免。明帝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后转迁为郎。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历经20余年,基本修成《汉书》,详尽记载了西汉一代的史事。章帝时,多次被召入宫侍读,并随驾出巡。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公卿大臣讨论。建初四年(79),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在白虎观召集名儒讨论五经异同,并亲自裁决。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89),大将军窦宪远征匈奴,以班固为中护军,参与谋议。此后几年,班固都在窦宪幕中,二人关系亲密。后窦宪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自杀,班固因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作品】 《汉书》《两都赋》《幽通赋》
二、背景链接
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困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统治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三、相关知识
1.悲剧人物李陵
李陵,名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经过数日的战斗,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士兵,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支援,矢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汉武帝误信传言,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汉昭帝即位后,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其归汉,李陵恐再受辱,拒绝归汉,于公元前74年死在匈奴。
李陵虽然留在匈奴,但内心一直饱受折磨。李陵在得知苏武可以归汉后,安排酒筵向他祝贺,说:“我虽然无能胆怯,假如汉朝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也许能做出类似曹沫在柯邑订盟时的行为,这是以前一直不能忘记的!但朝廷却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
2.史书体裁
(1)编年体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
(2)国别体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约427年的史实。
(3)纪传体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3.《汉书》
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4.《苏武传》涉及的其他文化常识:
(1)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泛指边远地区的民族。四夷:对中原周边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8)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驾。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方圆三百里。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字音
1.厩监(jiù)         2.窥观(kuī)
3.丈人行(háng) 4.遗单于(wèi)
5.浞野侯(zhuó) 6.没胡中(mò)
7.煴火(yūn) 8.旃毛(zhān)
9.阏氏(yān)(zhī) 10.牧羝(dī)
11.旄节(máo) 12.雨雪(yù)
13.更嫁(gēng)
二、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同“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同“毡”,毛织品
3.去草实而食之 去,同“弆”,收藏
4.法令亡常 亡,同“无”
5.因泣下沾衿 衿,同“襟”
6.与武决去 决,同“诀”,辞别,告别
三、一词多义
1.会
2.当
3.使
4.及
5.始
6.发
7.因
8.以
四、词类活用
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名词作状语,向上
2.得夜见汉使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天雨雪,武卧啮雪  名词作动词,下
4.羝乳乃得归  名词作动词,生子
5.杖汉节牧羊  名词作动词,拄着
6.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名词作动词,祭祀
7.惠等哭,舆归营  名词作动词,用车载送
8.因泣下沾衿  动词作名词,眼泪
9.欲因此时降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名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主语便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命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变绿
10.反欲斗两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11.屈节辱命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辱
1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
13.兄弟亲近 形容词作名词,亲近的人
14.空以身膏草野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15.何久自苦如此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
16.单于壮其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的一种,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就是意动,是根据意思加上去的。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
例如: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老师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例如: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认为……小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3.数词的意动用法
例如:一死生为虚诞 一:把……看作一样
17.诚甘乐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五、古今异义
1.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栽培,提拔。
今义:①事业上的成绩;②完成(多指事业)。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对长辈的尊称。
今义:岳父。
3.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连词,因为这个,所以。
4.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活着。
今义:①形容词,诚实,不虚假;②副词,的确。
5.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古义:指一般财物。
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6.卧起操持
古义:拿着。
今义:料理、筹划。
7.太夫人已不幸
古义:去世。
今义: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
8.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指年龄。
今义:春季和秋季。
六、文言句式及翻译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
译文:汉朝的天子,是我的长辈。
2.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
译文:见你干什么?
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类 型 示 例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词“不、弗、未、毋、无、莫”等)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疑问代词“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以“之”或“是”为标志,用于加重语气,宾语前置。(“之”“是”无实义)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②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陈述句中,介词“以”的宾语常常要前置;且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的,也常会前置 ①一言以蔽之(成语)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
译文:你还打算为了谁呢?
4.见犯乃死。(被动句)
译文:被凌辱后才死。
5.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6.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适逢匈奴国内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在匈奴内部反叛。
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译文: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8.覆武其上。(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译文: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
9.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
译文:在异族那里投降做俘虏。
10.律知武终不可胁。(被动句)
译文: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被胁迫投降。
11.使牧羝。(省略句)
译文:让他放牧公羊。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被动句)
译文: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精讲点拨 归纳提升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情节。
答:                                    
                                    
                                    
[明确] 奉命出使——因变被扣——自杀殉汉——卫律劝降——幽置大窖——苦守北海——李陵劝降——获释归汉。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苏武传》集中叙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仍坚守节操,历经千辛万苦而不辱使命的事迹,表现了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赞扬了他忠贞不渝、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节,再现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理解文章内容
【任务设计】
1.苏武出使匈奴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明确] 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②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简述缑王、虞常谋反的经过。
答:                                    
                                    
                                    
[明确] 勾结卫律的部属——私下拜访张胜,得到张胜的支持——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被人告发,起事失败。
3.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
答:                                    
                                    
[明确] 软硬兼施。
威逼:“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利诱:“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4.苏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答:                                    
                                    
                                    
[明确]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等。
5.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答:                                    
                                    
                                    
[明确] (1)终不得归汉。(2)家人不幸遭遇:①长兄苏嘉伏剑自刎;②弟弟苏贤饮药而死;③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3)自己投降的经历。(4)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
6.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答:                                    
                                    
                                    
[明确]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一心为国。
7.匈奴与汉已经和亲,为何还要“诡言武死”?
答:                                    
                                    
                                    
[明确] 尽管已经和亲,但匈奴仰慕苏武的气节,仍幻想苏武可以归附,因而不想让他回去,所以以“诡言”掩盖真相,想继续扣留苏武。这也从侧面表现了苏武的崇高气节。
微任务二: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任务设计】
8.文章并没有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个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答:                                    
                                    
                                    
[明确]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气节的情节,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信念始终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9.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做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其他人物 苏 武
张胜 头脑简单,毫无主见,贪生怕死 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卫律 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为国效命,忠贞不贰,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李陵 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 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作用:以对比映衬的手法表现出苏武的崇高气节。对比强烈,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10. 联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描写来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答:                                    
                                    
                                    
[明确] (1)运用典型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性格。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僚、朋友的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使人物尽展忠贞不贰、义不受辱的品格。
(2)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例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单于也钦佩苏武的气节。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1.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答:                                    
                                    
                                    
[明确]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匈奴对苏武的劝降实际是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的。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苏武引刀自刺,以行动表明他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当匈奴知道威逼利诱无法征服苏武后,便以摧残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2.什么是忠诚?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做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答:                                    
                                    
                                    
[明确] 观点一:苏武的忠诚里有一些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认为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其对苏武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争取的权利也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
观点二:如果我们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被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为了不引起汉匈两方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参考译文
  
定时训练 反馈补偿
典型环境表现人物
【课内挖掘】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幽禁于大窖,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的环境描写,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技巧指导】
环境之于人物,就像穿着打扮之于人物,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身份、层次、趣味等。记叙文中,除了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或直接介绍外,还可以通过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如景观、院落、办公室、客厅、书房、卧室等个性化景象和陈设,很好地从侧面烘托人物的性格、身份、职业、阶层、趣味等。如鲁迅的《祝福》中,描写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蛰居在这种环境中的鲁四老爷,必定是一个守旧反动、腐朽没落的封建卫道士。与具有进步思想的“我”的“三观”圆凿方枘,格格不入。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环境描写对人物鲁四老爷的性格、身份、思想、志趣等,起到了很好的侧面烘托的作用。
《红楼梦》善于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譬如对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多处进行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性格。“潇湘馆”那“翠竹夹路”“苍苔布满”“凤尾森森,龙吟细细”“香烟袅袅,湘帘垂地,阒无人声”“案上笔砚”“书架满书”的高雅清幽、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与黛玉的清秀脱俗、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诗人气质和性格相映相合。
又如宝玉住的“怡红院”,陈设像大家闺秀的闺房,烘托出宝玉喜爱女性的“爱红”性格。探春住的“秋爽斋”宽大敞亮,烘托出探春豪爽大气的性格。李纨住的“稻香村”一派田园风光,烘托出李纨平和无争、恬淡隐忍的性格等。这些环境描写无不与主人的性格、情趣相应相合、息息相关、相得益彰,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性格。
环境描写还可以从侧面烘托人物心情,也即常说的“借景抒情”。如鲁迅的《故乡》开头对冬景的描写:
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如此阴冷萧索的环境很好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另外,还可以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反衬手法侧面烘托人物心情。如鲁迅的《祝福》结尾的环境描写:
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欢乐祥和的“祝福”气氛,强烈地反衬出此时倒毙街头的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和“我”悲愤的心情。《红楼梦》中写黛玉之死,也是用宝玉、宝钗成婚之夜的欢庆情景来反衬黛玉心境的悲苦的。
【学以致用】
请你以“累了,倦了”为开头写一段话。
要求:(1)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写出人物心情的变化;(2)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写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4)不少于200字。
答:                                    
                                    
                                    
[参考示例] 累了,倦了,那就歇歇吧,我想。初秋阴霾的天空,如一片沉寂的海,无声无息地横亘在我的面前。我像一叶孤帆,在这片海上盲目地行驶着,满目凄凉和无助。远方,一阵轻灵如水的琴声,悠远从容地牵着我的思绪,飘摇着,一波,一波,荡过来,又荡过去,由远而近,由近至远。这时,一阵秋风扫过,树叶飒飒作响,却没有黄叶飘然而落。笔直的树干仿佛是精神矍铄的老人,依然挺立在前方,即使风烛残年,也依然精神抖擞。我忽然明白了,累了,倦了,本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可以因为疲惫而短暂停歇,但过后,仍要扬帆远航,因为这是人生的使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