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3 19:2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读后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方法。
2.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重点、难点】
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感想)。
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中驾驶小船,上面坐着一个哲学家。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说:“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刚说完这句话,风把船吹翻了,两人都掉入水中。船夫喊到:“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失去了整个生命。”
小结:
1.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2.骏马能砺险,耕田不如牛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拥有实践水平比掌握理论知识重要,所以要善于实践
二、认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三、写作指导
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来:
1.确定阅读材料,拟好题目。
某篇课文、某部名著或指定的某材料,是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确定后,要根据阅读的材料和感悟来拟题。题目能够直接写“《××》读后感”,也能够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主标题是概括自己的感受或评价,副标题是“——读《××》有感”;分两行,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事物的准确答案不止一个〉读后感》《金钱重于亲情——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注意标题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2.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在通常情况下,文章开头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做好铺垫。注意引述原文要简洁、准确、有针对性,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材料的具体内容。
3.亮出感点。
亮出感点,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实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做一番分析;也能够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做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注意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述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有,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4.论证感点。
论证感点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实行论证。这个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或正面论证,或反面论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论证时要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5.收束全文。
收束全文时,既能够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能够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总来说之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情是纽带,感是核心。因而,我们应在读上下功夫,在情上求共鸣,在感上做文章。
四、佳作欣赏
《背影》读后感
朱自清的《背影》全文只有一千五百字,却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背影》表现了人间的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感点】,描写细腻、真实、深刻。作者二十岁的冬天的一天,祖母去世后,父亲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引”,概述原文内容。】。在那特定的场合下,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十年之后,想起来,那背影就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文章中父亲从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从寻找座位、反复叮嘱;到亲自去买橘子【“引”,概述原文内容。】,都体现了父亲的爱。各种事情,都是极其平常的,极其琐细的,但从中表现出的感情,却是极其珍贵的,我拜读后,也是深深为之感动。父子之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深沉的,细细读来,不但使人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那种愧疚的心情油不过生。我不禁回忆自己每次离开家和父亲从我这里离开的时候,自己的父亲的背影,那种以前面临分离的无奈和无可奈何的表情,那种永远难以名状的矛盾心情。一个父亲的爱,就是这样,仅仅默默付出,不需要回报,甚至不一定需要懂得。【“议”,联系实际,引出自己的观点即论点——段末一句。】
读这篇散文,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一辈子不就是一直在探求做人的真谛吗?父母关心子女、子女关心父母,我们关心别人,别人关心我们,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不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吗?⑤【紧扣论点,联系实际,作出结论,很有启发性。】
五、写作文题
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或推荐阅读的某部名著,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很多于600字。
【提示】
1.选定课文或名著后,能够再仔细读课文或名著的片段,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引用课文或名著时,要仔细核对原文,以保证引文与原文一致。
3.能够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