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导案
设计:付进华 执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朗读、翻译、积累
教学过程:
导入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先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描绘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简介作品
1、齐读注脚
2、补充:“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三、朗读
1、学生自主学习
2、将注脚里的生僻字的读音移入文本(用红笔)
3、通读全文,试着处理朗读节奏(用铅笔)
4、学生质疑: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和难处理的节奏
5、学情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讲信修睦 (mù)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2)齐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四、译读
1、学生自主学习
方式一:对照注脚自主翻译文本
方式二:同桌互译文本
2、学生质疑:提出难懂的句子
3、学情检测
(1)通假字
选贤与能 (“与”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2)重点文言实词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男有分(职业)
女有归(回家)
谋闭而不兴(发生)
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憎恨)
故外户而不闭(大门)
是谓大同(指理想社会)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4)成语
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5)重点语句的翻译
①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 男有分,女有归。
③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④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答案:① 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
②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③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
④ 所以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五、诵读
1、学生诵读课文
2、同桌竞赛
附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的、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究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要去收贮他),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大同社会”的理想。
解读文本。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齐背课文
二、解读文本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明确: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说说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明确: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6、说说本文的主题思想。
明确:文中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 “大 同 ”社 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三、拓展延伸
1、从文中找出和下面词句意思相似的语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人不独其亲,不独子其子。)
(2)“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男有耕,女有归。)
(4)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外户而不闭。)
2、“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1)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如:“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2)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
(3)林觉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3、阅读课外文言文《黄琬巧对》,回答问题: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
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
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
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四、结课与反思
《大道之行也》学案
姓名: 班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朗读、翻译、积累
教学过程:
导入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先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描绘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简介作品
1、齐读注脚
2、补充:“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三、朗读
1、学生自主学习
2、将注脚里的生僻字的读音移入文本(用红笔)
3、通读全文,试着处理朗读节奏(用铅笔)
4、学生质疑:提出读不准的字音和难处理的节奏
5、学情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选贤与能(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讲信修睦 (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
(2)齐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四、译读
1、学生自主学习
方式一:对照注脚自主翻译文本
方式二:同桌互译文本
2、学生质疑:提出难懂的句子
3、学情检测
(1)通假字
选贤与能 (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
(2)重点文言实词
选贤与能 ( )
男有分 ( )
女有归 ( )
谋闭而不兴 (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故外户而不闭 ( )
是谓大同 ( )
是故谋闭而不兴( )
盗窃乱 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词类活用
不独亲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4)成语
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5)重点语句的翻译
①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男有分,女有归。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④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五、诵读
1、学生诵读课文
2、同桌竞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大同社会”的理想。
解读文本。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齐背课文
二、解读文本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原文回答)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原文回答)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原文回答)
5、说说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6、说说本文的主题思想。
三、拓展延伸
1、从文中找出和下面词句意思相似的语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3)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4)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2、“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3、阅读课外文言文《黄琬巧对》,回答问题: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
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
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
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