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绘画 第一课 认识绘画艺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绘画 第一课 认识绘画艺术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1-05 08:0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绘画》第一课《认识绘画艺术》教案
作品欣赏:《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高逸图》;⑵气韵生动;南齐谢赫进一步发展了形神兼备的理论,把“气韵生动;作品欣赏:《韩熙载夜宴图》对人物形象作分析;2、“写心立意”与“以大观小”;中国画家主张:夫画者从与心也“;中国画家认为把握对象不能仅用眼睛,而是要用心灵去;《卞隐居图》;三.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人教版高中美术《绘画》第二课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教学目
作品欣赏:《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高逸图》
⑵气韵生动
南齐谢赫进一步发展了形神兼备的理论,把“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气韵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合的艺术形式总的内在特质。能够表现物我为一的生动气韵,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准则之一。
作品欣赏:《韩熙载夜宴图》对人物形象作分析
2、“写心立意”与“以大观小”
中国画家主张:夫画者从与心也“。提倡:“意在笔先”,“画尽意在”。
中国画家认为把握对象不能仅用眼睛,而是要用心灵去把握虚廓空灵的宇宙整体。强调“以大观小”,“散点透视”。形成“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指导绘画实践。 作品欣赏:《渔村小雪图》、
《卞隐居图》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美术《绘画》 第二课 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二)
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欣赏,了解传统绘画的造型手段和方法。
教学重点: 传统绘画的造型方语言和手段——骨法用笔与应物象形。
教学难点:对骨法用笔与应物象形的理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骨法用笔
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是依据和发展了谢赫在“六法”所提的“骨法用笔”一法而阐述的观点。
骨法用笔原是魏晋时期人们品藻人的相貌和品格,引用到绘画上,要求绘画用笔也要像人体一样有筋有骨有肉有气,而骨是用笔之最为内在的关键。所以要讲究笔法笔力气势韵律和情致。
作品欣赏:《百花图卷》、《古木竹石》、《四梅花图卷》
2、应物象形
谢赫六法的第三法是“应物象形”。“应物”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反应状态;“象形”中的形,不是指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指头脑中加工过的艺术形象,它可以是有取舍有想像有夸张的艺术意象。所以,“应物象形”一法实质上蕴含着天人关系和物我交融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它代表着中国画家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作品欣赏:《黄山松》、《南泥湾途中》、
《百驴图》、《杂画册之一》两幅重点介绍.
3、代表作品欣赏:
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美术《绘画》 第三课 尝试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画中国画 (一)
一、 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初中阶段“造型与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是7-9年级中国画教学的起始课,它和后面的《写写意花卉》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造型与表现”教学领域中要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学习速写、素描、色彩画、中国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画家的经典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画创造出独特的表达物象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形式,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本课正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掌握中国画的基本造型方法,从而体验中国画造型活动的乐趣。
学生应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分析,理解笔墨韵味给人带来的美感。通过用笔用墨的技法学习,认识中国画笔法墨法的独特表现力,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同时要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与审美境界。
(二)版面分析
本课共有三个页面,前两页内容是欣赏和分析名家作品,理解用笔用墨的规律。第三页是中国画笔墨技法介绍,包括:中锋、侧锋、逆锋和拖笔四种笔法;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和干湿浓淡等不同的用墨效果。
宋代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这是早期的中国写意画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写意画的产生和发展。李苦禅的《双鸡图》,画面的色彩只用了朱砂红画鸡冠,其它色彩都是以墨表现,但墨色并不是单一的黑色,而是通过墨中水分多少,调和出各种深浅不同的墨色效果。画面中呈现出明显的重墨和淡墨, 淡墨部分墨色透明,笔痕清晰,重墨部分运用了浓破淡的技法仍有丰富的层次变化 。前面的鸡采用没骨法,以色块造型为主,后面的鸡以勾线造型为主。整幅画面用笔洗练,造型准确,墨色丰富,浓淡相宜。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中国写意画中的笔法和墨法知识。
本课的第二页展示了三件作品。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兰竹图》。齐白石的《杂画册》,王震的《墨荷图》。
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兰竹图》能更好地诠释中国写意画中的“写”字,也体现了书画同源的说法,因为郑板桥画兰花时的用笔借鉴了书法用笔,比如画兰叶,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细观察郑板桥的“兰、竹”自有一套程式,且又不失自然真趣,确实是在长期写生观察并掌握其生长规律基础上概括提炼的结果。
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 板桥兰画中数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兰竹石图,这固然是古代写兰的传统,“八怪”花卉画的特色,也是他的创造,他的突
出成就。他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
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石屋。”“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齐白石的《杂画册》以概括简洁的造型表现花卉,而以极其精细的手法表现画中的昆虫,让花于虫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映成趣。用线朴拙但仍呈现出深厚的功力,同时通过线条的轻重和墨色的浓淡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感。
中国画笔法
中锋用笔;运笔时笔杆与纸面垂直,笔尖在线条中间藏而不露,用力均匀行笔稳健,力透纸背,线条圆润饱满,极富力量感,在花鸟画中多表现小枝、新枝和叶脉等。
侧锋用笔:运笔时笔杆倾斜,笔尖在线条的一侧,笔头侧身接触纸面,线条呈扁平状。笔尖中墨色多有变化,往往须笔尖墨色深笔跟墨色浅。多画叶子、山石或树干。
拖笔:运笔时顺着笔锋方向,拖者笔在纸上自由描绘,线条灵活且多变化。多画云、水和细长柔软的枝条。
逆锋:笔接触纸后,手推着笔由右向左逆向运笔,笔意粗滞朴拙、枯涩苍老。多画树皮、枯枝、杂草、山石等物。
中国画的墨法
谈墨法离不开水。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中国画中很早就有“五墨六彩”之说。“五墨”就是课本中提到的“焦、浓、重、淡、清”,指五种深浅不同的墨色效果,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六彩”指“黑、白、浓、淡、干、湿”。关于“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课本中已讲得很清楚了不再重复。但在教学中学生掌握起来仍有困难,不妨分成深色和浅色两大类,画深色时略有变化自然会出现浓和重的变化甚至更多的效果,画浅色时略有变化自然会出现淡墨和清墨效果。焦墨在学生的绘画中用到不多,而且多在最后使用。
淡墨湿笔、浓墨湿笔、淡墨干笔、浓墨干笔也是常用的技法,其中淡墨干笔最难理解,是要先调成淡墨,再用废纸吸去过多的水分,使笔变干些再画,画出的墨色是淡墨但有飞白痕迹,学生须反复练习体会。 墨法中有泼墨法、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冲墨法等。这里主要介绍常用的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冲墨法。而泼墨法、浓墨法、淡墨法很容易理解,不一一介绍了。
破墨法:破墨法中分为浓破淡、淡破浓两种表现形式。破墨法是以不同水量、不同墨色,分先后相重叠而产生一种新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必须趁湿进行,达到互破的目
三亿文库3y.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人教版《绘画》第一课《认识绘画艺术》教案90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