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第13课 自己之歌(节选) 树和天空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档案(一)
【简历】 惠特曼(1819-1892),美国浪漫主义诗人,生于美国长岛一个海滨小村庄。父亲当时是个无地的农民。惠特曼5岁那年全家迁移到布鲁克林,父亲在那儿做木工,承建房屋,惠特曼在那儿开始上小学。由于生活穷困,惠特曼只读了5年小学。他当过信差,学过排字,后来当过乡村教师和编辑。这段生活经历使他广泛地接触人民,接触大自然,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841年以后,他在纽约开始当印刷工人,不久就改当记者,并开始写作。几年以后,他成了一家较有名望的报纸《鹫鹰报》的主笔,不断撰写反对奴隶制、反对雇主剥削的论文和短评。19世纪40年代末他加入了“自由土地党”,反对美国的蓄奴制,主张土地改革。 1848年西欧各国爆发了革命,对惠特曼影响很大。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讴歌欧洲革命,并写了不少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其中包括《欧洲》《法兰西》《近代的岁月》等。1850年起他脱离新闻界,重操他父亲的旧业——当木匠和建筑师。这期间,他创作了他的代表作诗集《草叶集》(1855)。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内战结束后他自费发表了反映内战的诗集《桴鼓集》(1865)。几个月后他又出版了一本续集,其中有悼念林肯的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开放的时候》《哦,船长!我的船长》等
【作品】 《草叶集》等
档案(二)
【简历】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著名诗人,同时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翻译家,1954年发表诗集《十七首诗》,轰动诗坛。201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截至2013年共发表诗歌200余首。特朗斯特罗姆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
【作品】 《十七首诗》《途中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看见黑暗》《为死者和生者》《巨大的谜语》等十余部诗集
二、背景链接
1.《自己之歌》
美国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经济上迅速发展,年轻的国家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在文学上,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于是,美国文学自然地融入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潮流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惠特曼的《草叶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体现了上升时期的美国精神,而《自己之歌》则是《草叶集》中的名篇。
2.《树和天空》
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罗姆出生于斯德哥尔摩。三岁时,父母离婚,特朗斯特罗姆和母亲一起在斯德哥尔摩长大。而斯德哥尔摩群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他很早就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产生了兴趣。十几岁时,他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存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中。
三、相关知识
《草叶集》
《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到顶峰的产物,经几度增删修订,成为美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一部诗歌经典。
《草叶集》共收有诗歌三百余首,诗集得名于其中这样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草叶集》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草,永远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它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作者在诗歌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
草叶是最普通、最有生命力的东西,象征着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美国。诗集通过“自我”感受和“自我”形象,热情歌颂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美国。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鹪鹩(jiāo)(liáo) (2)啮草(niè)
(3)麋鹿(mí) (4)蝮蛇(fù)
(5)罅隙(xià) (6)倾洒(qīng)
(7)汲取(jí) (8)黑鹂(lí)
2.多音字
(1)蔓 (2)空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装饰·装潢
二者都有装点物品、装修物体的意思。“装饰”侧重指对身体或物品加以装点和修饰;常用于人的衣着打扮和房屋的美化修整,适用范围比“装潢”大。“装潢”侧重指装点物品的外表,使物体美观,有气派;常用于书画、屋室、门面、器物等。
[情境选词] ①工人们把天安门装饰得金碧辉煌,使首都北京更增添了节日的欢庆气氛。
②墙上挂着红木镜框装潢起来的名画。
2.明确词义
(1)畏怯:
(2)罅隙:
(3)瞬息:
答案:(1)害怕胆怯。(2)缝隙,裂缝;感情上的裂痕。(3)指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情境呈现]
1.月亮不会惧怕夜的黑暗而退缩,太阳不会畏怯世界的冷漠而隐藏。
2.时光清浅,繁华几度。将最美的遇见,用阳光的格调,布局在生命的每一个罅隙。
3.登泰山观日出,你能领略到东方地平线上云彩瞬息万变的情景。
精讲点拨 归纳提升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概括《自己之歌(节选)》每部分的内容。
答:
[明确] 第一部分:“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第二部分:“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第三部分:“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2.概括《树和天空》每部分的内容。
答:
[明确] 第一部分:写树在雨中获得生机。
第二部分:写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
3.任务小结
4.文章主旨
(1)《自己之歌(节选)》
《自己之歌(节选)》列举了许多自然事物,赋予其诗意,渲染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凸显出宏大的自我,体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体价值的思考。作者向世人宣布了他创作诗歌的主旨——抛却世俗,自由放歌。
(2)《树和天空》
这首诗歌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树和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任务二:重点突破
自己之歌(节选)
微任务一:分析意象,理解内容和情感
【任务导引】
本诗想象奇特。诗中,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选取了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奇异的意象,构成了开阔而奇异的意境,令人匪夷所思而又惊叹不已。
【任务设计】
1.梳理第一节中的意象,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分析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明确] 意象:草叶、蚂蚁、沙、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
共同特点:它们都是渺小平凡而又伟大的生物,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情感:诗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文明要想保持长久生命力,必须与自然保持平衡,表达了诗人尊重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情感。
2.《自己之歌(节选)》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一是比较独特,如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这些陌生而独特的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二是范围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这些意象构成了诗歌开阔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
微任务二:赏析诗歌的手法
【任务导引】
本诗形式、思想奇特,手法多样。在诗中,作者竭力歌颂平凡的生命,赞颂平凡而独特的“自我”。在作者眼中,生命是平凡的,但生命也是伟大的,万物同一,民胞物与,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生命都值得赞颂!每个平凡的生命都涌动着强大的生命力,可上天,可入地,自由独立,不受拘束。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无疑是领当时风气之先的。
【任务设计】
3.从这首诗的第一节来看,作者是如何感知大自然的?
答:
[明确] 作者对自然界的土地、山川、草木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和宇宙都蕴含着造物主的存在,因此,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还是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性。作者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
4.这首诗的第三节连用九个“徒然的”,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明确] 这节诗运用意象组合的方式,让九个“徒然的”一气呵成,情感炽热,气势恢宏。作者大声歌唱,尽情狂欢,张扬个性,重塑自我,表达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诗歌的节拍来自生活,充满活力,富于幻想,表现出生活的情调和生活的真理。
5.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形象的?
答:
[明确] ①诗的第一节运用类比和对比手法突出“自己”的形象。诗人选取了草叶等渺小的事物来类比“自己”,又以“草叶”等小事物与“星星”等大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自己”虽小却与大的事物同样完美。②第二节通过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形象。这一节中说“我”与片麻石、煤等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从而使“自己”的形象更为鲜明。③第三节以“自己”面对的各种逆境反衬“自己”的形象,写“自己”在各种逆境面前都不会退缩,从而突出“自己”的精神与尊严。
树和天空
微任务一:分析意象,理解内容
【任务导引】
本诗想象丰富而奇特。诗人表达的是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却选取了“树”这一意象,充分发挥想象,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树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在等待那瞬息”,赋予“树”以人的动作和感情,想象奇特。
【任务设计】
1.《树和天空》一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树”“天空”“我们”,有怎样的象征义?
答:
[明确] (1)“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
(2)“天空”是“树”(自然生物)和“我们”(人类)存在共同的家,代表着自然界。所有生物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3)“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与自然等存在,“我们”既是自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和存在者,“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
2.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有什么特点?“我们”起什么作用?
答:
[明确] (1)抒情主人公是树。(2)诗中的树有超越了人的自觉和主动性。在雨中,树在“走动”“有急事”“汲取生命”;雨停后,树“停下脚步”和“等待”,它有对生命自觉自为的争取与充盈。(3)“我们”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是目睹了自然生命律动的一个记录员。
3.诗的最后写树与“我们”都在等待“雪花在空中绽开”,那么,“雪花”在这里有什么寓意?
答:
[明确] “雪花”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寓意。作为冬天的象征,它预示着寒冷,然而它又恰恰突显生命的强大意志。另外,“雪花”也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世界。
4.这首诗的前后两节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在内容上有怎样的关系?
答:
[明确] 第一节写“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的树,“倾洒的灰色”,充满生命的搏击、忙碌、成长的感觉,营造出一种动感十足的意境。第二节写雨停树静,营造出一种朦胧、静谧的意境,以静为特征。
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代表着自然界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停歇”,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有急事”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闪现。经历过生命的奔波与成长,心中对未来又充满一种美好的期待。
微任务二:分析艺术手法
【任务导引】
本诗意境优美而朦胧。“树”“天空”“雪花”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的描写,一下子就具有极为优美的画面感,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棵“在雨中走动”的树,似乎出现了“在空中绽开”的雪花。诗歌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但诗人善于通过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深刻的含意,言浅而旨远。如“倾洒的灰色”中,“灰色”为什么可以“倾洒”?“灰色”又象征什么?又如“雪花在空中绽开”意境优美,但又并不仅仅是写雪花,“雪花”还指美好的未来、美好的瞬间等。只有真正读懂了蕴含在诗歌语言背后的深层含意,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
【任务设计】
5.《树和天空》想象奇特,意境朦胧,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明确] 树在这里作为生命主体,取得了超越于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虽同处雨中,但是“走动”“有急事”“汲取雨中的生命”“停下脚步”和“等待”的却首先是树而不是人。“我们”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人、陈述者——一个同路人。而“我”则更是仅仅作为“我们”的一个代言人而已,仅仅是目睹了自然生命律动的一个记录员。树在这里有行动(“走”),有计划(“有急事”),有对生命自觉自为的争取与充盈,甚至还有着它的宗教般的静观和对于未来一种唯美的期待。
6.《树和天空》这首诗最显著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明确] 拟人。作者将一切都拟人化了。树怎么会走动,怎么会停止脚步?其实明明是人在走动,人在某一刻停住了脚步。这样写,就让整个林子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罩纱,将夜雨中林子的寂静及一种看不见的生长(树木在雨中汲取生命)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1.《自己之歌(节选)》中第一人称“我”是作者本人吗?
答:
[明确] 观点一:是作者本人。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在诗中有种种自白,谈到自己的情况和经历,这是读者最先认出的。而《自己之歌》作为惠特曼的代表作,作为《草叶集》的缩影,它的产生背景就是《草叶集》的背景,其主题思想也就是《草叶集》的中心思想。因此,诗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观点二:不是作者本人。作为一个一般的人、一个人的象征的“我”,可以代替各种各样的人发言、感受、行动,等等。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当时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树立自己的雄心,要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他们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那个“我”是当时美国人的代表,是一位能象征领土迅速扩张、生产蓬勃发展的美国的人物。
观点三:我认为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但不完全是他本人。在某些情况下“我”则是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它是一种泛神论生命力的人格化。诗中那个“我”,由内而外、由近而远、由小而大的发展,逐步与集体、国家、全人类乃至永恒世界相结合,最后形成一支歌唱民主精神和宇宙一统的狂想曲,作为民主的最高榜样,他身上的“健康、力量、活力、信心——所有这些特质都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民主,为每个抱有同一理想的人所共享”。
2.《草叶集》问世后,评论家们议论纷纷,毁誉参半,争论的焦点就是其中的《自己之歌》。虽然当时美国文坛领袖爱默生独具慧眼,读完诗集以后赞赏有加,并写信给惠特曼,称赞“它是美国出版过的最出色的,富有才智和智慧的诗篇”,但是,它的独特风格还是受到了绝大多数作家和批评家的猛烈抨击,请结合课文,谈一谈为什么。
答:
[明确] 观点一:《自己之歌》过于强调自我。《自己之歌》体现了诗人强烈的自信,惠特曼一方面决心要代表他的民族,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被平等地对待,惠特曼的自信洋溢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在诗中,歌唱一个人的自我,强调自己的无所不能,包罗万象,这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极端表现,注定从一开始就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接受。
观点二:《自己之歌》打破了当时的诗歌形式。当时美国的文学主要跟随欧洲的文学潮流。然而,惠特曼是19世纪美国的激进派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表现出积极的追求和革新精神,在《自己之歌》里,惠特曼在借鉴欧洲传统诗史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形式,开创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新事物的出现,必会在开始时遭到一些人的批判,这也属于正常现象。
3.对《自己之歌》这首诗歌的艺术价值,有人认为以思想性见长,全诗充满了劝导的说教意味;有人认为以抒情性见长,注重以意象和意境的营造感染人。对此,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说理由。
答:
[明确] 观点一:以思想性见长,劝导说教意味浓厚。
①第一节重点写大自然的神奇,诗人以“我相信”领起各种意象,不仅为了引导人们热爱大自然,而且意在劝说人们不要小看这些毫不起眼的“低等”事物的存在,它们在大自然中同样神奇,应具有平等的地位。
②第二节的说教意味更浓。前两行用平实的语言告诉人们,人类其实和自然万物没有什么不同。后两行更是以“虽然……但……”的句式向人们揭示一种道理“我”(我们)拥有非凡的力量。这些内容是以说教的方式呈现的,注重的是思想、道理的揭示和劝导。
③第三节,诗人展示自然生物的自由状态的“逃跑或畏怯”形态,意象选择缺乏美感,句式运用单调而缺少变化,但这不妨碍诗人向读者揭示一种道理:自由是美好的,万物是自由的,“我”是自由而又富有力量和激情的。感染力不能说没有,但其作用和力量是明显逊于劝导和说教的。
④用第一人称拉近读者和诗人之间的距离,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面对面地倾诉和劝导,强化了诗歌的说教意味。
观点二:以抒情性见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①诗人灵活运用大自然中的生命作为意象,营造了轻松唯美的意境,将深刻的思想寓于其中,用情感的感染力来打动读者。第一、三节以极为平凡的意象,营造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意境,让人们通过这些意象和意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平等与自由,含蓄地表达了“我”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思想情感,富有感染力。
②运用象征手法,巧妙传递情感,表达主旨。诗歌中的意象多种多样,“海洋”“鹰雕”“麋鹿”“海燕”等意象可视为自由的象征,诗人将现实和自己的思想相结合,将无形的自由形象化,这种美好的形象深入人心,深刻地影响着读者,唤起读者心中对自由的渴望。
③本诗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第三节除尾行外,相同的句式形成一组气势磅礴的排比句,以排山倒海的力量,将诗人心中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赞美,将歌颂生机勃勃的祖国的激情宣泄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特朗斯特罗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以凝练、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根据你的理解和想象,《树和天空》这首诗的“全新视角”,是诗人赋予树以人的思想意识而采用了树的视角,还是诗人展开了新奇的想象但仍然采用了自己的视角?
答:
[明确] 观点一:树的视角。想象诗人在雨中匆匆走过,看到一棵树,这棵树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他与树角色互换,把树想象成一个具有思想意识的人,诗人自己则成了一棵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的“树”。树想到果园里有自己的同类,黑鹂经常在自己身边歌唱或栖息。在树看来,白天在雨中“匆匆走过”的那棵“树”,在雨停后的晴朗夜晚,也一定会像自己一样“挺拔地静闪”,会和自己一样在经历了春、夏、秋三季的成长和成熟之后等待雪花在空中绽开。这样以树的视角写更能激发人们思考人类与自然、自然万物与宇宙空间、时光的流逝与空间的永恒等之间的关系。
观点二:诗人的视角。诗人在雨中匆匆走过,树成为他脑海中的意象。诗人认为人类可以“走动”“匆匆走过”“有急事”“等待”,那么树也会有跟人一样的行为和思想。在诗人自己的视角下,树扎根大地,指向天空,拓展了空间意境;树经历春、夏、秋三季,等待“雪花在空中绽开”的冬天,就有了时间意境,从而揭示了自然规律的永恒。树“汲取雨中的生命”,在晴朗的夜空“等待”,这就有了生命成长的意蕴。所以,采用诗人自己的视角,树和天空就将时间、空间、生命、成长、自然规律、宇宙的永恒存在等诸多因素容纳进去,给人以灵动新奇的感受,拓展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审美张力,更有利于表达人类的思考。
定时训练 反馈补偿
寓言隐喻类作文的审题分析
【课内挖掘】
探析隐喻手法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主旨。《树和天空》即运用了隐喻手法。树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它诠释了生命的深度与高度。但是人们埋头于对土地的耕耘与掘进,却渐渐忽略了头顶上那片令人震撼和心悸的星空,忘记了对未知的渴望,对神秘的欣赏、驻足静观与默想。
【技巧指导】
所谓寓言隐喻类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给出一段寓言故事作为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作文。寓言类材料作文与一般的材料作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寓意含蓄深刻,需要学生自主挖掘,而且侧面多,角度多,立意也多,这常常使考生不明所指、无从理解,写作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可是,再难写的作文我们也可以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确定它的审题立意,寻找它的写作技巧,从而让我们在写作时轻松自如。学生要写好寓言类材料作文,就必须审好题、立好意。下面我们就谈谈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1.分析形象,理解寓意
先读材料所述的寓言故事,分清故事的主客体,故事的隐喻性和象征义。必要时要理顺其中要素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寓言具有哲理性、讽喻性的特点,大都是凭借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知道善恶,认识美丑。厘清寓言中主客体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是把握寓意的前提和关键。考生必须学会从分析主客体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入手,来理解寓言,把握寓意。寓言类材料作文只要看懂了寓言,抓住了寓言的寓意,确立了作文的立意,写起来同其他话题或命题作文并无差别。
2.由此及彼,对接现实
寓意通常带有讽喻和象征的作用,阅读材料和审题时,不妨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现象到本质,进行拓展和联想,以此来确定材料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审题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由假托的故事进行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需要注意的是,读寓言类材料,不能被寓言本身的情节束缚,那样极容易依据浅显的故事本身而写成一篇主旨淡化,或者仅是故事再现的文章。
3.巧选角度,挂靠热点
寓言类材料,可以由多个角度入手来构思作文,写作时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但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话说、材料最丰富、感受最深、觉得最好写的角度来写。如能依据身边和新近发生的实事为依托,放眼国家、社会甚至整个人类来找好典型,再联系寓言的一个角度来写,则一定具有说服力,文章就会较有意蕴。
总之,对于寓言类材料作文,我们其实不用慌张,不要被它的深刻含义吓倒,只要我们抓住了它的主要对象,以及它们各自有什么相应的行为、特征、思想或结果等,再联系现实,挂靠热点,我们就能够轻松地找到它们的突破点,确定我们的写作角度。
【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铁棒和钥匙都具有象征意义。认真阅读材料,进行立意分析。
答: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象征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所涉及的事物或现象已经超脱了其自身的文本含义,带有某种象征意味。这就要求习作者能从“此”物见出“彼” 意,透过其表象看到它的象征义,进而由“个类”事物引申到“共类”事物,由一种现象扩展到普遍现象。
①遵循规律,力戒蛮干
钥匙了解锁的“心”,熟悉锁的机理,所以能轻而易举地打开锁,而铁棒不懂锁的机理,找不到开锁的方法,只能乱砸硬撬。这就告诉我们,按规律办事,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事半功倍;无视规律,意志至上,胡来蛮干,只能把事情越搞越糟。因此,大到国家建设,小到个人求学,凡事都要从找规律着手,善于看实质,学会抓关键,力戒蛮干。
②尊重生命,以人为本
钥匙了解锁心,以其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心,轻轻拨动,这是对锁的理解和尊重,而锁能打开则是其对这种尊重的回报;铁棒不懂锁的心,乱砸硬撬,企图以强力来打开它,锁则以自己的毁坏相抗争。人就是一把锁,只有把握内心情感脉络,才能打开对方封闭的心灵之锁。我们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而以人为本就得理解人,尊重一切生命。
③提升自我,奉献社会
金属经过精加工而成为钥匙,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开锁,而只经过粗加工成为铁棒,就只能砸锁和撬锁,后天不同的加工使它们有了属性上的差别,因而功用大小就不一样。同样是人,有人对社会的贡献特别大,有人对社会的贡献很小,原因是后天的学习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努力学习,改造自我,提高自己,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④恪守自我,顺其自然
当锁孔堵塞无法打开时,“砸”“撬”就不失为一种手段,这时铁棒就有了用武之地。“砸”和“撬”也是对当前规律的一种尊重,是方法的一种必然选择。更何况,除了砸锁撬锁之外,铁棒还有其他功用。钥匙有钥匙的能耐,铁棒有铁棒的作用,不必用钥匙的标准衡量铁棒,铁棒也无须向钥匙看齐。天生万物,各得其宜,人应当恪守自我,各安本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