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迷娘(之一) 致大海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迷娘(之一) 致大海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4 15:0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第13课 迷娘(之一) 致大海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档案(一)
【简历】 歌德(1749-1832),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思想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里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2年在魏玛去世
【作品】 《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普罗米修斯》等
档案(二)
【简历】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岁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21岁时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27岁时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38岁时在和情敌的决斗中被杀害
【作品】 《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致大海》《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二、背景链接
1.《迷娘》
《迷娘》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小说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迷娘性格内向、身体瘦弱,有着谜一样的魅力。她出生在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妹妹私通生下来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也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不久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2.《致大海》
本诗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第二次流放)。在奥德萨,他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时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完成了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相关知识
1.外国诗歌特点
外国现代诗流派纷呈,时代感强,表现手法独特、新颖,诗歌内容充分展现了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及现代人身处社会剧变中的内心世界,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着我们的精神、情感世界。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思维特征。外国诗歌反映不同的生活习俗、文化底蕴和民族特性,同样能滋润不同国度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阶段,是早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源于歌剧《狂飙突进》,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这个运动典型的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三十年,而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取代。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对狂飙突进作家来说,重要的已经不是一般地提倡美德,而是要求人的自由发展,人的才能的自由发挥。艺术作品反映真实生活,表达作家的真实感情。这些思想在歌德这个时期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1)柠檬(méng)     (2)橙子(chéng)
(3)宽敞(chǎng) (4)闪烁(shuò)
(5)迷惘(wǎng) (6)喑哑(yīn)
(7)喋喋(dié) (8)峭壁(qiào)
2.多音字
(1)和     (2)藏
(3)冠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凝望·注视
“凝望”多指较长时间地全神贯注,精神集中地看着,包括人或物;“注视”运用范围比“凝望”广,多指注意力集中在具体人或物的某一点上,它还可用在抽象事物上。
[情境选词] ①今天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我高兴地凝望着透明玻璃窗外的美丽的雪花。
②正步走的时候,眼睛要注视着前方。
(2)寂静·安静
“寂静”指没有声音。强调环境没有声音,常与人的活动无关,不能用来形容人。“安静”指安宁,平静,鸦雀无声。强调环境没有声音时,常常与人的活动有关;用来形容人时,常常强调人不喜欢说话,不喜欢活动。
[情境选词] ①寂静的黑夜里,几颗星星在夜幕上闪烁着。
②上课铃响了,刚才还在嬉闹的同学立刻安静下来。
2.明确词义
(1)行藏:                                    
                                    
(2)沉郁:                                    
                                    
(3)喑哑:                                    
                                    
(4)主宰:                                    
                                    
(5)絮语:                                    
                                    
(6)迷惘:                                    
                                    
[答案] (1)来历,形迹,底细;指对于出仕和退隐的处世态度。(2)低沉郁闷。(3)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4)支配,统治,掌握;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5)连续不断地低声谈话。(6)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
[情境呈现]
1.那晚陆菲青心想行藏已露,此地不可再居,决定留书告别。
2.“沉郁”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楚辞和汉乐府那里,以悲为核心内容。
3.一声低沉而喑哑的、撼人心弦的巨响慢慢地轰鸣起来。
4.我们自己的命运由我们自己来主宰。
5.河滨浅水处刚绽叶的芦苇飒啦啦摇响,与西风缱绻絮语,像是低吟着一首昏黄的情诗。
6.微笑是生命中的一个航标,微笑是排遣苦闷的一方良药,微笑是迷惘徘徊时的催醒剂。
精讲点拨 归纳提升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迷娘(之一)》通过描述故国意大利美好的景物、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以及她被诱拐到德国时路过的群山、栈道、岩石等,抒发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2.诗歌《致大海》的内容是用什么线索贯穿起来的?
答:                                    
                                    
                                    
[明确]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3.任务小结
4.文章主旨
(1)《迷娘(之一)》
《迷娘》以委婉优美的形式,表达了历经坎坷的迷娘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以及她执着、深挚、哀婉而美好的心声。诗篇表面上是写迷娘对故国的思念,实际上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意大利的热爱和向往。
(2)《致大海》
这首诗把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任务二:重点突破
迷娘(之一)
微任务一:体会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
【任务设计】
1.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
选取的意象 营造的意境 表达的情感
第一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第二节 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第三节 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
[明确]
选取的意象 营造的意境 表达的情感
第一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宁静、美好 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第二节 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美好、哀婉 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第三节 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 神秘、险峻 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2.诗中写到迷娘对所思念之人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明确] “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思念之人的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微任务二:赏析诗歌的手法
【任务导引】
每节诗的前半部分(主歌)都以迷娘的询问和叙说的口吻来描写故乡,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来直抒胸臆,表达渴望返回故乡的迫切心情。
【任务设计】
3.诗歌第一节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迷娘浓烈的乡愁?
答:                                    
                                    
                                    
                                    
[明确] ①借景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优美恬淡的意大利风景与迷娘炽热浓郁的情感相得益彰。
②设问与反复。“你可知道那地方”既是询问又是追诉,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深沉真挚的情感。“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渴望回乡的急迫之情。
4.体会这首诗每节后两行的作用。
答:                                    
                                    
                                    
[明确] 这首诗每节的后两行,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爱人啊,随你前往”“恩人啊,随你前往”“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把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
5.《迷娘(之一)》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这种复沓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明确] 复沓的表现手法,使得诗的结构整齐,具有旋律感,对表达迷娘的复杂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
致 大 海
微任务一:分析意象,理解内容
【任务导引】
诗歌以大海为主意象构筑意境。诗中的大海有蔚蓝翻滚的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时而惊涛骇浪,时而深情缱绻,时而抑郁幽怨。这些与大海相关的意象,构筑起雄浑的意境,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任务设计】
1.诗歌写了大海的哪些方面?
答:                                    
                                    
                                    
                                    
[明确] ①大海的美丽:波浪、壮观的美色。
②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
③大海的深远:心灵的愿望所在。
④大海的阴沉:喑哑声音。
⑤大海的特点:自由、反复无常、任性。
2.诗人为什么厌烦“凝固的石岸?”“岸”又有何象征意义?
答:                                    
                                    
                                    
                                    
[明确] “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了。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3.诗人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大海?
答:                                    
                                    
                                    
                                    
[明确] 在压抑之中,唯有大海没有把诗人“遗忘”。诗人愿意久久倾听大海“黄昏时分的轰响”,欣赏大海“壮观的美色”。
4.《大海》中的“你”是谁?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向“你”告别?
答:                                    
                                    
                                    
                                    
[明确] “你”指大海,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在诗人看来,大海就是他的朋友。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而宁静,“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仿佛是友人忧郁的絮语,在沉郁地吐诉着心头的哀愁;而波涛汹涌时,惊涛骇浪有如“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相通,所以诗人才会将“大海”当成自己可以倾诉的知己,从而与它深情地话别。
微任务二:赏析诗歌的情感
【任务导引】
全诗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起笔,高扬起自由的大旗,状写大海“蓝色的浪头”“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使诗行具有了大海的伟力。在接下来的抒情中,无论是不得自由的沉郁,还是对自由的无限渴望,无论是因追怀两位天才而产生的伤感,还是篇末的振作与激情似火,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大海的激情。
【任务设计】
5.诗歌追怀了拿破仑、拜伦,作者用了哪些语言描写他们?透露出作者对他们怎样的评价?
[明确] 
人 物 语 言 评 价
拿破仑 “峭壁”“光荣的坟墓”“伟大的回忆” “在寒冷的梦里沉没”“在苦恼里长眠” 礼赞、同情
拜伦 “风暴之声”“天才”“心灵的另一个主宰”“使自由在悲泣中”;将大海与拜伦联系起来,“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深沉,有力,阴郁”“倔强” 礼赞
6.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明确] ①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赞颂。②诗人虽然热爱自由、追求自由,可是,此时的诗人并没有得到自由,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苦苦追求。
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对于《迷娘(之一)》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迷娘,有人认为是作者本人。你认为呢?结合“作者档案”及“背景链接”,谈谈你的看法。
答:                                    
                                    
                                    
[明确] 观点一:迷娘。
①诗歌标题为“迷娘”。②从《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来看,迷娘的故乡在意大利,而诗中的意象多具有意大利的典型特征。③从诗中的称呼“爱人”“恩人”“父亲”的转换来看,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符合迷娘爱上迈斯特,感恩、依恋迈斯特的特点。④诗中的意大利建筑,宏伟壮美,应是迷娘幼时居住之所,与迷娘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这一身份相符。⑤《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渴望有心爱的人相伴,回到故乡意大利开始一种美好的生活,这与诗歌的情境一致。
观点二:作者本人。
①诗歌《迷娘》创作于《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之前,诗中的迷娘并非小说中的迷娘,而应该是诗人自己借以抒情的化身。②意大利是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度,厌倦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的歌德渴望到意大利汲取创作灵感,接受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滋养。在创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瑞士的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并在创作此诗三年后前往意大利居住。诗中的美好景象是诗人对意大利的想象。③《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一部成长小说,主人公迈斯特是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不满现实的平庸和混沌污浊,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的美好世界。而对美好世界充满渴望与向往,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深层主题。
定时训练 反馈补偿
呼 告
【课内挖掘】
《致大海》这首诗用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拟人与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的文笔,奔放而自由地纵情抒写大海,抒写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
【技巧指导】
呼告,又称“顿呼”“突呼”,就是指叙述一件事情时,当感情达到最高峰,把想象中的人或者事物当作就在眼前,直接向他呼唤、倾诉的一种修辞手法。一般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
运用呼告手法应注意:
(1)呼告必须在情绪激动,而且不吐不快时才适合运用,否则会被认为无病呻吟,起到反效果。
(2)撇开读者或者听众,不再以叙述人的语气,而是将感情整个地融入说话或文章中,直接和所涉及的人或者物说话。
(3)一般情况下,运用呼告时,是先“呼”后“告”的顺序,也有的把“呼”的位置放在中间或放在后面。在“告”句中多见“你”“你们”这样的词汇。
【学以致用】
下面一段文字是围绕“古桥”而展开的,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称变换:第一句用“那座古桥”开头,自“德高望重的老桥”以后,改用第二人称,采用“呼告”的形式,以便于抒情。请仿照这种写法,以“国旗”或“梅花”为对象,写一段话。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答:                                    
                                    
                                    
                                    
[参考示例] (示例1)庄严的国旗,是我心中神圣的象征。迎风飘扬的国旗,你好吗?你把多少艰难的过去告诉未来,你把多少美丽的遐想昭示给我们。你那永远飘扬的姿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古老而欢快的灵魂。
(示例2)那树梅花,是我一直敬仰的师长。迎霜傲雪的梅花,你冷吗?你把肃杀的严寒当作春风,你把凛冽的冰霜当成细雨。你怒放的身影,让我感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拓展延伸 考点链接
现代诗歌阅读
诗歌是人类最美丽的表达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而西方的诗歌经过了抒情诗、史诗、诗剧、诗体小说、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也有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论。中西诗歌既有差异也有相同之处。中国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现代诗歌主要指新体诗,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现代诗歌形象
【课内回顾】
《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也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诗歌以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纵情抒写大海。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读之好像我们也成了站在山崖上向大海呼唤或在风中久久徘徊于大海边的诗人。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心路历程借大海这一形象,用第一人称“我”对第二人称“你”的倾吐方式切入,使“我”与大海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考点解读】
现代诗歌中的形象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1.人物形象一般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加以情感渲染以塑造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一般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解题指津】
1.调动积累,张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造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说,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2.体察物象,剖析寓意
中国历代的诗人总是在大自然中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新鲜活泼的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心志,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事物形象。艾青笔下的那一块“礁石”,臧克家笔下的那一匹“老马”,都以其生动感人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欣赏者要学会联想,由表及里地剖析,在体察外在形象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形象的寓意,从而领会形象的意蕴美。
3.物意契合,赏析意境美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的综合美感,即它的情理交融的思想内容之美,形神结合的艺术表现之美。
(1)抓住意象,发挥想象,由形象悟情感。
阅读诗歌时要抓住具体的意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去领悟和品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我们只有抓住诗中的意象深入玩味,并调动联想和想象,才会进入诗人为我们营造的韵味浓厚、意蕴深广的境界,心中的美感才会与诗人的思想脉搏一起跃动。
(2)透析形神,体悟情理,由具体到抽象。
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物)相契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要求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只有发掘具体的形神中蕴含的抽象的情理,才能品味出诗中深邃而绵远、空灵而新颖的意境美。
(3)品味情境,观照情感,于客体察主体。
意境是形象思维的特殊表现。诗人在写“境”的同时,就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多种感情,注入了他的思想及其对“境”的褒贬态度,正像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味其情境,更要观照诗人的情感,在客体的形象中体察诗人的主观世界。
【任务检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天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九二九年一月
(选自《梦家诗集》,新月书店1931年版,有改动)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生存境遇,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蕴含着诗人的慨叹。
B.“向着太阳发笑”正是“上天给他的聪明”的具体表现,“不想到”则写出诗人对小小野花做出这一举动而产生的意外和惊喜。
C.“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两句之间形成了对比映照,借以揭示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
D.这首诗将一朵野花进行了人格化的塑造,诗人以饱满而轻婉的诗情入笔,以小见大,透露出深切的生命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
解析:选C。C项,“借以揭示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理解错误。诗中的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体现了作者对其生存态度的赞美。故选C。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后两节的首句形成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虽然一字不改,却在情感上呈现出强化效果。
B.“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将野花如诗般的欢喜化为具体可见的形态,寓诗于画,轻快洒脱。
C.诗人站在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指称野花,易于更加灵活地刻画野花的形象,展示其内心的情感世界。
D.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咏物喻人,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急促紧凑,情感真挚朴素,充溢着向上的生命力。
解析:选D。D项,“节奏急促紧凑”错误。全诗落笔舒缓有致,情绪抒发自然朴素,达到了咏物喻人的艺术效果。
3.如何理解野花“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答:                                    
                                    
                                    
                                    
解析:诗歌第二节表现了小生命融入大永恒的主题。这朵小花将生命的热情完全贯注到浩渺无际的青天上。“他”关注的不是渺小的生命个体,而是具有永恒意义的整个宇宙。“他”忘记了自己的个体的真实存在,因而对风的或柔或怒、对生存环境的优劣早已失去了普通的生命个体应有的敏感,而是以一种听惯了的姿态超然地面对生活给“他”的一切。“他”的思想完全被追求生命永恒的理想填充了。“他”忘记了自我的喜怒哀乐,甚至连梦这一带有无意识性质的个体感受都快消失了。故得出野花已将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不再刻意关注自己的个体生命。
答案:野花已将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不再刻意关注自己的个体生命。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花的形象特点。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形象。首先应找出直接描写野花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如有现成的形容词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诗歌中“荒原”一词让人隐隐地想到野花生存环境之恶劣,人烟之稀少,而野花却不被这样的境遇影响,依旧“向着太阳发笑”,可以得出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在孤独的绽放与坠落之间,洋溢在它的周围的是它的“欢喜”,它的聪明才智,而这些本身就是一首诗,在风起风收时自由地咏唱着,自豪地向周围传播着花的芬芳,可以得出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存,自由绽放;野花本身是渺小的,但它却“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面对风的温柔与怒号,处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可以得出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答案: ①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②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存,自由绽放;③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