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6章动物的行为 复习训练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动物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 喜鹊筑巢 B. 导盲犬引领盲人过马路
C. 蜘蛛结网 D. 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吃奶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 家鸽在繁殖期间孵卵育雏 B.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
C. 猴子经过训练会打篮球 D. 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
3. 动物的行为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孔雀开屏是先天性行为
B. 老鹰抓猎物回巢喂幼鸟是学习行为
C. 小狗在树下撒尿是学习行为
D. 老马识途是先天性行为
4. 从行为的获得途径看,下列行为与“海豚表演顶球”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公鸡报晓 B. 候鸟迁徙
C. 鹦鹉学舌 D. 飞蛾扑火
5.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这有利于( )
A. 获得食物 B. 逃避敌害
C. 寻找配偶 D. 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6. 下列对动物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的行为从获得途径上划分,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社群行为
B.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互不相关
C. 动物的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
D.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不一定越多
7. 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后天学习行为的是( )
A. 黑猩猩通过堆叠箱子摘下悬挂在高处的香蕉
B. 狼将捡到的婴儿哺育成“狼孩”
C. 蜜蜂采蜜
D. 蚂蚁搬家
8. 珍妮·古道尔在观察黑猩猩时,发现名为“戈利亚”的黑猩猩地位最高,其他黑猩猩总是让戈利亚首先占有食物。这属于( )
A. 防御行为 B. 社群行为
C. 攻击行为 D. 繁殖行为
9. 公鸡在清晨的一定时刻鸣叫,这种行为属于( )
A. 节律行为 B. 社群行为 C. 防御行为 D. 攻击行为
10. 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就像一张干枯了的树叶,当人们用手碰它时,它却一抖身体,向空中飞去了。枯叶蝶的这种行为属于( )
A. 攻击行为 B. 繁殖行为
C. 节律行为 D. 防御行为
11. 下列与“狡兔三窟”体现的动物行为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喜鹊筑巢 B. 大雁南飞
C. 黄鼬放臭气 D. 工蜂采花蜜
12. 雄麋鹿个体之间经常为争夺配偶而发生争斗,这种行为属于( )
A. 繁殖行为 B. 攻击行为 C. 防御行为 D. 社群行为
13. 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
A. 用摄影机拍摄猎豹的活动,研究猎豹追击猎物的方法
B. 用望远镜观察大猩猩的活动
C. 大熊猫繁殖基地通过闭路电视研究大熊猫的生产过程
D. 用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观察到海豚对声波反应的敏感性
14. 探究蚂蚁的觅食及搬家行为后,发现蚂蚁的“内部语言”主要是( )
A. 动作 B. 声音
C. 气味 D. 舞蹈
15. 下列探究实验法中,与研究动物行为无关的是( )
A. 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B. 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C. 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 D. 探究“蚂蚁的通讯”
16. 下列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是科学探究“作出假设”步骤的是( )
A. 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 B. 蚂蚁爱吃什么食物呢
C. 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 D. 将实验结果与他人交流
17. 小鸡在刚出壳时没看到母鸡,而是看到了活动的布娃娃,当研究者把布娃娃带走的时候,小鸡会跟着布娃娃走,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 )
A. 直接观察法 B. 间接观察法 C. 实验法 D. 以上都不对
18. 一生物学工作者想知道某种动物的一种行为,并分析刺激这种动物行为的主要因素,那么他应该怎样做?( )
A. 只用实验法即可
B. 只用观察法即可
C. 先用实验法,后用观察法
D. 观察法和实验法有机结合
19. 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其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研究者是否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B. 研究者是否对被研究的动物施加人为影响
C. 研究者是否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动物
D. 以上都不正确
20. 将一只雌蚕蛾用玻璃器皿扣住,器皿外放一只雄蚕蛾,观察发现雄蚕蛾没有反应,打开玻璃器皿,雄蚕蛾立即兴奋起来,但如果去掉雄蚕蛾的触角,重复上述实验,雄蚕蛾反应不强烈。此实验说明( )
A. 雄蚕蛾的触角有感觉作用
B. 外界刺激可引起动物的行为
C. 雌雄蚕蛾都能分泌气体物质
D. 玻璃器皿对雄蚕蛾的感觉有遮蔽作用
21. 动物的行为是指( )
A. 动物的动态动作
B. 动物的内部生理活动
C. 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
D. 生物的捕食活动
22. 幼年黑猩猩模仿成年黑猩猩钓取白蚁,这种行为( )
A. 需要学习 B. 与环境无关
C. 生来就有 D. 与遗传因素无关
23. “家燕筑巢”和“飞鸽传书”,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分别属于( )
A. 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 B. 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C. 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 D. 学习行为、学习行为
24. 蜜蜂用圆形舞和“8”字舞来告诉其他蜜蜂采蜜的方向,这一行为属于( )
A. 繁殖行为 B. 取食行为
C. 攻击行为 D. 防御行为
25. 下列属于攻击行为的是( )
A. 一条蛇追击一只青蛙 B. 螃蟹举起螯反击天敌的进攻
C. 猫捉老鼠 D. 两狗争食
26. 尺蠖静止不动时,形态像一段树枝,这属于( )
A. 防御行为 B. 繁殖行为
C. 攻击行为 D. 节律行为
27. “蜻蜓点水”与下列哪种动物的行为结果相同?( )
A. 公鸡报晓 B. 海豚戏水
C. 蝙蝠捕捉蚊子 D. 鲤鱼产卵
28. 猫头鹰昼伏夜出,这是一种( )
A. 攻击行为 B. 节律行为
C. 捕食行为 D. 繁殖行为
29. 证明蜜蜂能分辨不同颜色的科学家是( )
A. 法布尔 B. 劳伦兹 C. 廷伯根 D. 弗里施
30. 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栩栩如生,其详细的资料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
A. 实验法 B. 幻想法 C. 观察法 D. 打听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4小题,共40分)
31.(10分)(资料分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汉相争末期,汉王刘邦派谋士在项王必经之地“召集”蚂蚁排出“项王必死于此地”几个字,项王因此被攻破心理防线,以为是天意而自杀。
材料二 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在很多地方,每到春季来临之前,可见燕子们忙碌的身影,衔泥、筑巢。
材料三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很多野生动物一些重要行为丢失,如野马只会在水槽中饮水。为恢复其在野外条件下的饮水能力,研究人员一步步诱导野马去水坑饮水以恢复野马的野外生存能力。
(1)材料一中利用了蚂蚁的________行为,材料二中描述的是燕子的________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应属于____________,这种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___________所决定的。
(2)材料三中人们对野马进行野外饮水训练,野马所形成的水坑饮水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是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获得的行为。
32. (读图理解)观察下图中几种动物的行为,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①属于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________和种群的________是十分重要的。
(2)②属于________行为,③属于________行为,④属于________行为。
(3)①②③④所示的几种行为都属于动物的________行为。
(4)秋去冬来,大雁南飞时头雁引领雁阵齐飞,这说明大雁具有________行为。
33.(实验探究)下图是科学家做的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的行为模拟实验:A是形态像三刺鱼的模型,它不能引起雄三刺鱼的攻击行为;B、C、D、E形态不像三刺鱼,但它们的腹部是红色的,都能引起雄三刺鱼的攻击行为。根据此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雄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相互攻击的本质信号是________;与雄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无关的信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繁殖期间的雄三刺鱼占据一定的水域进行筑巢,利用腹部红色及一些动物引诱雌三刺鱼入巢产卵受精,繁殖后代,这是动物的________行为;如果这期间其他处于繁殖期的雄三刺鱼进入这一水域,将会发生争斗,这种行为称为___________。
(3)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被称为________;这种方法强调的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在研究者设计的环境下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4)引起雄鱼攻击的行为主要受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调节,受____________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34.(综合运用)飞蛾扑火
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终于揭开了飞蛾的“扑火”之谜。他们发现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
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月亮距离地球遥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可是,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于是只能绕着灯光打转转,直到最后精疲力竭而死去。许多昆虫,只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边采蜜,一边为植物授粉。漆黑的夜晚,它们能顺利地找到花朵,是“闪光
语言”的功劳。夜行昆虫在空中飞翔时,由于翅膀的振动,不断与空气摩擦,产生热能,发出紫外光来向花朵“问路”,花朵因紫外光的照射,激起暗淡的“夜光”回波,发出热情的邀请;昆虫身上的特殊构造接收到花朵“夜光”的回波,就会顺波飞去,为花传粉“做媒”,使其结果,繁殖后代。这样,昆虫的“灯语”也为大自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因此,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飞蛾扑火”就是这一习性的真实写照。另外,其实飞蛾主观上
也不是想死在火焰里面,是由于其复眼的构造使其以一个螺旋角度围绕火飞行的时候逐渐接近最后造成“扑火”。
问题: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飞蛾扑火”属于一种什么行为?
1--30 BCACD CABAD CBDCA ACDBA CACBD ADBDC
(1)取食 迁徙 先天性行为 遗传物质
学习 遗传因素 生活经验 学习
(1)防御 生存 繁衍
(2)取食 繁殖 节律
(3)先天性
(4)社群
33.(1)红颜色 形态(或形状和大小)
(2)繁殖 攻击行为
(3)实验法 施加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
(4)神经系统 激素 遗传物质
34.示范答案:“飞蛾扑火”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