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全国卷24题题型训练
一、考情分析
二、真题再现
三、备考策略
四、课后练习
一、考情分析
年份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2017 分封制推动文化认同 春秋战国区域位置对商贸的影响 影响先秦字体变化的因素
2018 《墨子》中的科技成就 商汤成功与仁德之心 战国时期铁器分布与社会发展程度
2019 西周王位继承的变化(宗法制内容) 水利工程兴修与国家集权的关系 儒家思想产生的渊源——宗法制
2020 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秦汉时期热衷于角抵表演 先秦至汉代货币演变的共同因素
2021 百家争鸣老子的思想(甲卷) 分封制(乙卷)
命题范围:侧重先秦,围绕政治经济文化交替进行考查;政治: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发展与“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 宗法制分封制的内涵与影响 商周时期的德治传统;经济:春秋战国经济发展及其与政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秦汉时期社会生活变迁思想文化:儒家思想产生渊源;汉字演变原因;科技发展本质
(一)阶段特征
夏商周 春秋战国
政治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主要特征,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生产力);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经营方式)。
思想文化 从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到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的繁荣,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科技与文化成就突出。
先秦政治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的格局 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 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超过20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3)兼容并蓄、相互交融 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
(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3)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先秦经济1.商和西周的经济(1)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2)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1)农业: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和城市: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1.老子的朴素的唯物史观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2.邹衍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3.百家争鸣的实质、地位及影响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通史视角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和集权。(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完成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1.(2021·全国甲卷高考·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A
【解析】题干大意是:老子认为,没有了无为而治的道就要能依靠管理者的美好品德,若品德做不到完美就需要领导者有对他人的仁慈,领导者做不到仁慈就需要下属有忠实于事业和恩情的义气,下属没有忠诚义气就只好用行为规范来制约,而孔子认为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安身立命,要做到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二人生活在春秋时期,其主张都是对周礼的反思,看到了周礼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故选A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是认为周礼对于维护统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他们所述周礼是西周时期的,这并不能满足封建贵族在春秋时期追求富国强民、实现成就霸业理想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二人的主张是面对社会动荡和诸侯争霸现实的积极回应,而并不是说要维护夏商周的制度,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的主张都有对周礼不同程度的认可,而当时的统治者恰恰是僭越礼乐制度的,所以其主张都没能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
二、真题再现
2.(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D
【解析】分封制下,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农具,导致生产力大大提高,所以诸侯国的采邑能够经营得很好,故选D项;土地国有制是在战国时期在一些诸侯国被废除的,而且题干仅提到了采邑数量的增多,没有提及所有制的改变,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开始逐步瓦解,而不是不断强化,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诸侯国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所以诸侯国君权力巩固是不符合史实的,排除C项。
3.(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D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的爵位是周天子授予的,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项;材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楚国国君与周天子没有宗法血缘关系,也无法推断是“开始”,排除C项。
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B
【解析】由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从秦二世到汉武帝,从贵族统治者到普通民众、乃至从汉人到西域人对这一运动项目的喜爱,体现了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选B项;材料主要提及秦汉时期的角抵表演,无法体现它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排除A项;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材料还提及到秦二世,时间不符,排除C项;角抵最初是一种作战技能,后来成为训练兵士的方法,又演变为民间竞技,不是劳作技能,排除D项。
5.(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B
【解析】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故选B项;据所学春秋战国布币是铜币,而商周是贝币,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D项。
6.(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B
【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7.(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D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8.(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A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9.(2018·新课标全国1卷)《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C
【解析】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
10.(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A
【解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乃去其三面”、“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1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D
【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
12.(2017·)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A
【解析】在分封制中,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国家,如题干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并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下,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不是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根据分封制的规定,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因而王室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统治,故C项错误;贵族世袭特权确立于夏商时期,分封制只是延续了过去的贵族世袭做法并有所发展,故D项错误。
13.(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A
【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
14.(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A
【解析】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只有少量贵族才能接受教育,书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发明,文字的书写材料变化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这一变化的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
15.(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C
【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
16.(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B
【解析】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但是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种字体,故A项错误;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三国曹魏时期当时流行的字体是隶书,这与材料“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文字”,后来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故D项错误。
17.(2016·全国Ⅲ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B
【解析】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D项错误。
18.(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A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9.(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
【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20.(2014·全国新课标卷1)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B
【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2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C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周代的“雅言”应是西周王畿地区的语言,西周的都城在镐京即现在的陕西西安,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22.(2013·全国新课标卷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C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2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B
【解析】本题考察史书的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的人文性和时代性,贴近新课程改革。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关于黄帝的事迹,是由“司马迁“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撰述而成”,这表明了传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24.(2012·全国新课标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C
【解析】关键信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25.(2011·全国新课标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C
【解析】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26.(2010·全国新课标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C
【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答案为C。
27.(2009·全国新课标卷)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C
【解析】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年最初的意思就是谷物熟了,过年的意思就是庆祝谷物丰收。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理解“有年”即“丰收之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三、备考策略
主题一、先秦时期国家的政治治理体系
考向1 从历史现象角度考查早期国家治理制度的影响【命题聚焦】
聚焦1 分封制推动疆域拓展、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1)分封制的实质是地方分权,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但分封制也孕育了统一的因素,通过层层分封加强了地方管理,有利于开疆拓土。(2)被分封子弟及其所授之民等与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3)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4)分封制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形成了早期华夏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观念。
聚焦2 宗法制历史影响的遗存(1)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2)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3)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
聚焦3 理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嫡长子世袭王位,是君主,也是宗族的大宗。其他诸子分封为诸侯,是臣子,在宗族中,对天子而言是小宗。(3)“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
考向2 从文明演变角度考查商周政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命题聚焦】
聚焦1 商、西周政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1)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①从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周朝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制”趋势。②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③从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2)西周出现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当时出现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例如:“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
聚焦2 周代文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1)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等级秩序,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2)宗法观念:是后世皇权政治与宗亲观念的源头,但宗法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3)礼乐制度:是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安定,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准则,对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起促进作用。(4)文字的出现:甲骨文、钟鼎文是语言符号,它们的出现使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得以实现,使文明发展不至于中断,使华夏文明自成一系。
聚焦3 夏、商、西周早期政治文明传承的特点(1)制度传承与创新:夏朝建立,开启王位世袭制,商周延续;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西周时期,分封制与血缘关系所维持的宗法制紧密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权力机构。夏、商、西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2)神权色彩浓厚:夏、商、西周时期,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相继文明传承,延续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具有血缘贵族政治的特点,但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是地方相对分权的贵族政治。
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考向1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与经济发展【命题聚焦】
聚焦1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瓦解的表现(1)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室内部:周幽王废储君(嫡长子)而改立庶子,导致西周灭亡;东周王室的继位之争,造成王室尊严扫地,天子地位下降。二是诸侯国内部:大夫专政,互相兼并;贵族没落,平民崛起。(2)人才的流动方式。春秋战国时期,为满足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尚贤思想流行,传统的世卿世禄制被打破,出现许多布衣卿相,如管仲、苏秦、吕不韦等。各国盛行养士之风,任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3)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有计划地打压奴隶主贵族(如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等)、以定额的俸禄代替土地分封,分封阶层向编户齐民转变等,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
聚焦2 春秋战国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趋势(1)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也就是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贵族分封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周天子权威的下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逐渐崩溃,促使了贵族政治的衰落,而各国的变法改革及礼贤下士的“养士之风”又进一步促进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聚焦3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经济模式和工商业政策的变化(1)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等逐步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2)经济模式从奴隶制的集体耕作到小农经济模式: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农耕工具的发展,特别是春秋战国的赋税制度变革,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成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3)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西周时期采取“工商食官”制度,国家垄断性经营手工业和商业;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和大商人的出现,周王室的衰微,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衰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从此,“农本商末”观念成为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流。
考向2 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变动与文化发展
【命题聚焦】聚焦1 对先秦儒学丰富思想内涵的阐释(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4)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5)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
聚焦2 先秦时期儒学思想的特点(1)都谈论了“人性”: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看法,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2)都主张以德、礼治国: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3)儒家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礼治国,主张人应该先“仁义”而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德”。聚焦3 儒、法、道治国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影响(1)儒家:主张仁和礼,提倡以德治国,重礼仪,尊王道。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不稳定,诸侯割据,各方势力霸占一方,儒家思想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不会被君主所接受重视。(2)道家:其治国主张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3)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但在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转型时期是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变革要求的。(4)法家:法家的治国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
四、课后练习
谢谢大家聆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