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会议名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
地点
主要任务
纲领性文件
1949年9月21日
北平
筹建新中国
《共同纲领》(性质:临时宪法)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一、新政权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意义:
①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开国大典阅兵现场
【历史轶事】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1.你知道开国大典为什么在下午三时举行吗?
2.开国大典上受阅的飞机究竟是26架,还是17架?
3.开国大典上为什么设置54门礼炮,齐鸣28响?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朱德总司令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
为了防备蒋介石孤注一掷:空袭开国大典。至于3点这个特定时间,则是缜密计算的结果。国民党用于轰炸的飞机是美制B-24轰炸机。这种飞机的时速是488公里,最大航程为3380公里。轰炸机的起飞地点是浙江舟山群岛,和北京航距1230公里。
如果上午从这里起飞,B-24轰炸机可以在3个小时左右抵达北京,执行完轰炸任务之后,还可以安全返回。但如果下午起飞,轰炸任务虽还可以执行,但夜航能力相当差的B-24,可就别想飞回去了。
10月1日下午举行开国大典,这个消息之前一直是绝密。直到典礼开始前5小时,才由当时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发出公告
实际上是17架
由于飞机少,而且战斗机和运输机速度差异太大,所以决定,战斗机通场以后,掉回头再过一次
所以战斗机过了两次,看上去就变成了26架飞机
54门礼炮代表当时参加新政协的54个单位和方面的人士,28响是代表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用了2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遇到了什么困难?
经 济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3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意义: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背景: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措施:“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结果:全国物价趋于稳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1.土地
改革
2.稳定
物价
3.抗美援朝
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③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朝鲜半岛及“三八线”地图
◎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3.抗美援朝
(1)时间:1950-1953年
(2)领导:彭德怀领导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3)结果: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奋斗。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1.外交方针: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
“一边倒” 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2.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1)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2)内容: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印度支那问题得以解决。
(5)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印度支那:包括今天的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曾是法国殖民地)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2)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正式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4.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2)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3)影响:为中国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创造了条件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同” 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二是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是指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1.经济领域:
(1)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①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提出。
②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经济领域
(2)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
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一五计划时期的鞍山钢铁厂和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
1.经济领域
(2)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
【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建设成就图”,并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一五计划”的实施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巩固国防的需要;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借鉴苏联的经验。
1.经济领域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①概况: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证
◎天津盛锡福帽场实行公私合营
2.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社会主义民主体系)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课堂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筹备:政治协商会议
标志:开国大典
土地改革
稳定物价
抗美援朝
外交方针
195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4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政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思想:毛泽东思想
当堂巩固
1. (2020.1·浙江高考·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微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
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
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2.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 )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C.三民主义 D.新民主主义
3.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问题上实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而没有采取联邦制或其他形式,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材料中的“基本国情”指的是( )A.各民族聚居情况及文化的特点
B.国内各民族平等地位的实现C.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D.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实现
5.下面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B.社会主义改造满足了广大农民的愿望C.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