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程标准: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的意义。
01
壹
贰
叁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目录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红军长征
求索·方向
(1927——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
(1)宁汉合流:
1927年秋,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宁汉合流是指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合组。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完成统一。
(2)二次北伐: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阻挠北伐,策划“皇姑屯事件”谋杀张作霖。
◎现坐落于山东济南“趵突泉公园”内的“济南惨案纪念碑(纪念馆)”
(3)统一全国:1928年底,张学良改易旗帜,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课堂探究】为什么史学界普遍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①国民党新军阀各自为政;
②帝国主义势力尚未清除;
③国共两党处在对峙中。
宁汉合流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开始着手建立反革命政权,与武汉尚未叛变革命的汪精卫国民政府对立。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也走上反革命道路。经过国民党内部派系关系的调整,8月25日,武汉国民政府宣布迁往南京,两个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2.北伐统一
(1)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2)皇姑屯事件: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出北京。因张作霖不能满足日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3)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改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
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一党
专制统治的确立
政 治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927—1937)
向“右”走——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 原因:
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提高;
②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③1936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2. 表现:
轻工业以及新兴工业有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创历史最高
3. 影响:
(1)促进民族工商业一定程度的发展;
(2)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民族工商业受其压迫摧残越来越严重;
(3)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二、经济上(1927—1937)
什么是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是指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在中国的通俗名称。1927年以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通过军事行动掌握国家政权,利用政权掌握国家财政,利用财政手段进而控制并建立起金融垄断,利用金融优势地位建立商业垄断和吞并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他们凭借国家政权,接收以前政府的国家资本,发行公债,征收苛捐杂税,进行商业投资,在抗日战争前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僚资本。
求索·方向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
(1927——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927年3月——1928年上半年
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达31万人
共产党员6万减至1万多人
工会会员由300万减至3万
上1000万人的农会全部瓦解
毛泽东:“(他们)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1、合作与斗争
八七会议
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极左开始泛滥)
向“左”走—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927.8.1
1927.8.7
1927.9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工农武装割据)
一、军事上:武装斗争
1.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目的: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的屠杀政策。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3)经过:
①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占领了南昌城。
②随后,起义军撒出南昌,南下广东。10月初,在潮汕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而失败。
③起义军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湖南;另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4)结果:全歼南昌守敌,起义成功。随后,南下广东遭围攻而失败。
(5)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6)教训: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行不通。
起义名称 起义目标 结局
南昌起义 在南昌发动起义 遭敌人围攻而失败
秋收起义 进攻中心城市长沙 敌强我弱,进攻受挫
广州起义 攻占中心城市广州 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
(1)三次起义的目标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2)三次起义的结局有何共性?出现这种共性的原因是什么?
2、城市与农村
参考答案:(1)目标:都是城市。
原因:学习俄国“城市中心革命”
探究:分析表格三次起义的目标和结局,解答下列问题:
(2)结局:失败。
原因:“城市中心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走不通。
2.八七会议:(1928.8.7 汉口)
内容:
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8月7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面对中国革命异常险峻而复杂的形势,面对国民党这个强大的敌人,毛泽东没有照搬俄国的革命经验,没有言必称马列地将问题停留在理论分析上,而是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斗争的需要,响亮地提出:“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湖南这次失败,可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的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观点,无疑是对中国革命理论和斗争方式的巨大突破。
——邵建斌《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来历与演变》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左倾—思想倾向 (左派—政治团体、左翼—政治观点):
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
“左”倾(极左):
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
右倾—思想倾向 (右派—政治团体、右翼—政治观点)
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
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政党的一系列问题,开辟了思想建党的成功之路,形成了党的建设独特的政治优势。
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党指挥枪”等军队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新型人民军队政治建军的成功之路,铸造了人民军队的军魂,奠定了中国特色军事制度的坚实基础。
古田会议决议创造性地提出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制度和方法,奠定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根本基础。
概念解析:
3.秋收起义(1927.9):
进攻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改向山区进军。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秋收起义
文家市决策:1927年9月19日,起义军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举行会议,讨论进军方向问题。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
三湾改编:1927年9月底起义军在江西永新三湾进行了改编,改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秋收起义
(1)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2)1927年9月,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
(3)结果: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 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对起义军的讲话
教训: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赣
江
文家市
三湾
永新
长沙
长沙
进攻长沙失败
文家市决策
三湾改编
到达井冈山
进攻城市
转向农村
确定党对军队
的绝对领导
“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的开辟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10):
(1)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朱毛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3)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井冈山会师(局部)
材料 毛泽东在井冈山根据地成立初期就说过:“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930年12月,红一方面军在小布开了一个动员大会,会前,毛泽东曾亲笔写了一幅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里歼敌人。”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主力军。
中国革命的道路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
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
10
1929.
12
古田会议重申了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1931.
1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
2、城市与农村
实践探索
理论总结
1928.10提出 “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8
朱德、陈毅与毛泽东井冈山会师
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探索
“工农武装割据”
2、城市与农村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
实质: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经济上:开展土地革命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共27张PPT)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共27张PPT)
1928年12月在井冈山制订的《土地法》规定,这个土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主要以乡为分配单位。
1929年4月兴国县制订新的《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0年2月7日至9日,二七”《土地法》。明确规定“没收一切豪绅地主阶级及祠堂庙宇社会的田地、山林、池塘、房屋”。会上,毛泽东提出也应该给豪绅地主及反动派家属分地,所以,“二七”《土地法》也指明地主及反动派的家属、乡村中工商学各业,“得酌量分与田地”。
1930年6月汀州会议上,毛泽东根据寻乌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提出按劳动力分地(有利富农),抽多补少与抽肥补瘦,并将之写进《土地法》。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共27张PPT)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共27张PPT)
政治上:建立苏维埃政权
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意义:正式建立与国民政府相对峙的红色政权,有利于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共27张PPT)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共27张PPT)
5.工农武装割据
(1)武装斗争:到1933年3月,红军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
(2)土地革命: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为反“围剿”奠定人力基础。(3)根据地建设
①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②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5.“工农武装割据”: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党的领导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
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根据地 建设 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建立
经济建设 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武装斗争 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四次粉碎国民党“围剿”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的道路。
(2)背景:
(3)实践:
①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的失败;
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壮大;
③国民政府对农村统治相对薄弱。
(4)意义:
①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②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十分薄弱,没有强大的工人阶级,因而缺乏城市革命的阶级基础: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反革命力量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
2.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打下的群众基础;相当力量的红军的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01
叁
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蒋介石集中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采取“步步为营、堡垒推进”,企图逐步紧缩苏区,消耗红军有生力量,寻求红军主力决战,以达到消灭红军的目的。
李德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
3、危机与转机
探究: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两种战术
2.过程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三、红军长征
(2)转折: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会址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鼓励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提高;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1927初广州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汪)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
1920~1936年平均增长(%)
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为反“围剿”奠定人力基础。
都以城市为进攻目标,而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斗争
中国人民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1927秋“宁汉合流”
1925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刘统《长征:历尽艰辛的求生之路》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教训: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927秋“宁汉合流”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
(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南昌起义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为反“围剿”奠定人力基础。
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与民族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与民族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
1920~1936年平均增长(%)
都以城市为进攻目标,而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没有好久,洋教条来了。
1925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材料一 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
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
乌
江
江
长
赤
水
大
渡
河
金
沙
江
西
瑞金
江西
湖南
福 建
贵
州
广 西
西 康
四 川
陕
吴起镇
甘
肃
三军会师会宁1936.10
毛尔盖
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黄
河
腊子口
草地
雪山
1934.10.
1935.10.
遵义
1935.1.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强渡大渡河
爬雪山
过草地
陕北会师
2.过程
三、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2.过程
(3)结束:
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
三、红军长征
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总结: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1927-1937)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十年
大革命失败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认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农村包围城市”
“工农武装割据”
被迫长征
独立解决问题
八七会议
城市失败
反“围剿”失败
遵义会议
从幼稚走向成熟
长征的胜利
转危为安
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五四运动
条件
中国共产党
促成
国共第一次合作
黄埔军校
北伐战争
合作
破裂
独立领导革命斗争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命根据地井冈山革
(会师)
红军长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党内合作
“打倒列强除军阀”
方针确立:
八七会议
准备:
秋收起义
道路探索:创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总结经验
受挫
向井冈山进军
工农武
装割据
理论
实践
农村革命根据地
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
武装反抗
军事“围剿”
反 “围剿”
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成立
政权对峙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开始反抗:南昌起义
转折:
红军长征
转战陕北
小结
课堂总结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红军长征
政治
经济
宁汉合流
二次北伐
东北易帜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古田会议
根据地政权建设
背景 过程 意义
1.“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是指(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国共合作道路
C.民族统一战线的道路
D.城市中心道路
解析:1927年,中共以俄为师,发动三次武装起义,计划占领大城市,结果都失败了,痛定思痛之后,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故A项正确;“国共合作道路”与城乡无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民族统一战线”是为了抗日,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城市中心道路”是俄国式的道路,是中共要否定的对象,故D项错误。
知识巩固
A
解析:“东北易帜”即东北地区纳入国民党版图,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故B项符合题意;国民政府统治下,新军阀割据依然存在,A项不正确;C项说法本身不正确;1927年大革命已经以失败告终,D项不正确。
2.1928年12月29日,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东北易帜( )
A.基本上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B.标志着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
C.宣告了日本侵略中国计划彻底破产
D.意味着国民大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B
解析:本题考查遵义会议,难度中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指挥权,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从而挽救了党和中国军队,因此这个根本改变就是遵义会议,故A项正确,B项不是根本改变,C项是红军长征的结果,D项与材料无关,故B、C、D三项排除。
3.“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行动,在连续冲破四道封锁线后,从八万六千人锐减为三万多人。这种严酷事实,迫使红军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再也不能照原来的办法打下去了,必须下决心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后来发生的“根本改变”是( )
A.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
B.红军一往无前,克服艰难险阻
C.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壮大革命力量
D.抓住主要矛盾,建立统一战线
A
解析:本题考査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难度较大。“优化”表述不恰当,排除A项;从图表中工人所占比例的下降及“1928—1930年”时间信息可知,反映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的过程,故B项正确;表格信息不能反映出“执政地位”,故C项错误;表格中没有党员的总数量,无法体现发展的趋势,故D项错误。
B
4.下表反映了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工人所占比例(%)
1928年6月 10.9%
1929年12月 7.0%
1930年7月 5.5%
1930年9月 1.6%
A.党员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
C.党的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 D.党员呈稳步发展态势
5.1931年春,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 )
A.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
B.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表明中国共产党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革命的纲领,难度中等。当时对于富农的政策是限制,“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的表述过于绝对,A项错误;当时抗日战争尚未开始,B项错误;该路线有利于调动贫农、雇农、中农以及中小工商业者的革命积极性,以地主阶级为革命的对象,土地革命路线适应了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此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故D项错误。
C
6.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指出:“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响应乡村农民的暴动,而推翻反革命的政权。”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坚持“城市中心论”
C.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D.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解析:本题考查八七会议,难度中等。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要注意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以此来响应农村暴动,可知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应放在大城市,故B项正确;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C项错误;南昌起义爆发于八七会议之前,D项错误。
B
7.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废厘改税”,设置“统税”对国内工业品按照“一物一税”的原则进行一次性征税后,该工业品便可在全国流通,不再征收额外捐税。这一调整( )
A.为抗战奠定了经济基础
B.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
C.刺激了国内市场的流通
D.加快了国内市场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难度较大。材料“不再征收额外捐税”说明商品流通过程中税负减轻,这一调整有利于刺激国内市场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税收政策调整与抗战的关系,排除A项;税负减轻说明百姓经济负担减轻,排除B项;国内市场早已形成,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