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减
【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加减——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3.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计算(口答)
1.;
2.-3+(-7);
3.-10+(+3);
4.+10+(-3)
(二)探究:某地某年2月3日的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
生:5℃比-4℃高9℃。
师:能不能列出算式计算呢?
生:5-(-4)。
师:如何计算呢?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1题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基础。第2题是一个具体实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把具体实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点明本节课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一)师:大家知道10-3=7,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生:(+10)-(+3)=+7
师:计算:(+10)+(-3)得多少呢?
生:(+10)+(-3)=+7
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①
师:通过上述题,同学们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呢?
生:可以。
师:是如何转化的呢?
生:减去一个正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
(二)再看一题,计算(-10)-(-3)。
教师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会得到-10,那么这个数是谁呢?
生:-7即:(-7)+(-3)=-10,所以(-10)-(-3)=-7
教师给另外一个问题:计算(-10)+(+3)
生:(-10)+(+3)=-7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②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②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减去一个负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
教师总结:由①、②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有理数减法运算难度较大,为面向全体,通过第二个题给予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的机会,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思考,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易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师: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请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同学相到叙述,互相纠正补充,然后举手回答,其他同学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教师强调法则:
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
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个有理数相减。
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一)例1:计算
1.(-16)-(-9);
2.2-7;
(二)例2:计算
1.0-(-2.5);
2.(-2.8)-(+1.7)
例1是由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板书,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
例2两题由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师生讲评。
(三)例3:某次法律知识竞赛中规定:抢答题答对一题得20分,答错一题扣10分,答对一题与答错一题得分相差多少分?
(四)例4:组织学生自己编题,学生回答。
(五)变式练习
1.计算(口答)
(1)6-9;
(2)(+4)-(-7);
(3)(-5)-(-8);
(4)(-4)-9;
(5)0-(-5);
(6)0-5
2.计算
(1)(-2.5)-5.9;
(2)1.9-(-0.6);
(3)()-;
(4)-()。
学生活动:第1题找学生口答,第2题找四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3.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8米,陆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湖,湖面海拔高度是-392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
生答:8848-(-392)=8848+392=9240。
所以两地高度相差9240米。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提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要求同学们掌握并能应用其计算。对于小学不能解决的2-5这类不够减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也就是说,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总可能实施。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