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视频课堂实录(国家级示范课,视频+实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信客》视频课堂实录(国家级示范课,视频+实录+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14 08:46:0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信客》教案
曹 刚(上海)上海市江宁学校语文教师,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2009年7月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信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描写信客为人及其人生遭遇的文句,感受城市负面文化对农村的优秀的传统道德的冲击,了解传统美德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2、体会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余秋雨及这篇作品的时代背景。
1、师: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学者、散文家,浙江余姚人。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大概发生在上世纪前半叶,当时有许多浙江农村的农民离开家人去十里洋场旧上海谋生,在外谋生的人与家人之间需要联系,于是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出现了一种特殊职业叫“信客”。(板书:信客)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味描写信客为人及其人生遭遇的文句。
(一)了解信客的职业特点。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13节,圈划出描写“信客”工作与生活的相关语句,从中体会一下信客这个职业有什么特点?
2、学生默读第1-13节,圈划相关语句。
3、大组反馈。
(二)品味描写信客人生遭遇的文句。
1、师:出示:
(1)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
(2)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师(出示):默读第17、20、21节,边默读边思考:把遗物送去,这件事的危难表现在哪里?给发了财的同乡送信,那次经历的凶险表现在哪里?年轻的信客面对的这些人有哪些特点?
(三) 品味描写信客为人的文句。
1、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12节到第23节,边默读边思考:
(1)面对这些事与人,年轻的信客是怎么做的,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2)将信客与周围人的为人相比较,并结合材料上所给的三段话,思考:当时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
边默读边思考,把你的理解写在书上。
2、学生读注悟,教师巡视。
3、同桌讨论。
4、大组反馈。
附材料:
(1)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在第12节)
(2)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第14节)
(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在第15节)
三、探讨主题。
1、师:随着时代的发展,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其消失是必然的,但今天我们应该保留哪些信客身上表现出的传统美德呢?
2、师:我们一起读一下全文的最后一节,边读边思考:人们需要这些传统美德吗?你从哪些祠句感受到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七届“语文报杯”一等奖《信客》课堂实录
《信客》不是一篇容易上的课文,前几天在西安听上海的曹刚老师上《信客》,有自己独到的处理方式,于是把听课笔记进行了整理,供老师们思考研究。
《信客》课堂实录 执教者上海市江宁学校 曹刚
时间:2009年7月26日上午
地点:陕西省军区礼堂
会议名称: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
课前试话筒,灰化肥-黑化肥绕口令:“1、初入江湖:化肥会挥发;2、小有名气: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 ;3、名动一方: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发挥会发黑 ;4、天下闻名:黑化肥挥发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发黑会发挥 。”
一、朗读课题
1、第一遍:要求字正腔圆地读。
2、第二遍:要求不拖长音。
二、赏读课文
(一)了解信客职业之特点。
屏显:默读1——13节,圈画出体现信客生活、工作的文句,体会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
生1:“因此信客的生意不大,却很费脚力。如果交通方便也就用不着信容了,信客常走的路大多七转八拐,换车调船,听他们说说都要头昏。信客如果把行李交付托运也就赚不了什么钱,他们一概是肩挑、背驮、手提、腰缠,咬着牙齿走完坎坷长途。”说明很辛苦。
师:路途遥远。
生2:“信客只得买最差的票,住最便宜的舱位,随身带点冷馒头、炒米粉充饥。”也可以看出这一职业很辛苦。
师:是的,工作环境恶劣,收入微薄。
生3:“老信客申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从老信客的遭遇来看信客这一职业很不好做。
师:职业道德要求高。
(二)解读信客职业之凶险。
1、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
屏显: A、“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
B、“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2、默读17、20、21三节,思考,把遗物送去,这件事“危难”体现在何处,给发财的同乡送信,那一次的经历又“凶险”哪里呢,年轻信客面对的这些人有哪些特点?
生4:这件事“危难”体现在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作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
生5:这件事“危难”体现在他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生6:这件事“危难”体现在别人完全不相信他。
生7:送信这件事“凶险”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另一个女人同居。他去送信,那位同乡下不了台,硬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愉,拿出一封假信来只是脱身伎俩。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把他扭送到了巡捕房。
生8:送信这件事“凶险”还指的是他不能说真话。
师:你眼中的同乡是个怎样的人?
生9:厚颜无耻。
生10:卑劣的小人。
师(小结):信客的这条路,一端是农村,一端是城市,乡人的不信任,城里同乡的仇恨,所以信客的路危难而又凶险。
(三)感悟信客之形象
默读12-23节,思考:1、面对这些事与人,年轻的信客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2、将信客与周围人的为人相比较,并结合材料上所给的三段话,思考,当时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
屏显:默读12-23节,思考:1、面对这些事与人,年轻的信客是怎么做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2、将信客与周围人的为人相比较,并结合材料上所给的三段话,思考,当时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边读边思考,把你的理解写在书上。)
生11:朗读:“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容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说明他是个宽容,重乡情乡义的人。
师指导朗读:“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
学生个别读,齐读。
师再一次引导学生体会信客的心理:信客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担子的一头是同乡的挣扎,担子的另一头是村妇破碎的心。
生12:当同乡冤枉他的时候,信客还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说明他是个忍耐又有良知的人。
师:这件事中,他也有不忍的时候,什么时候?
生12:发了财的同乡知道他一来就会坏事,故意装作不认识,厉声质问他是什么人。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举信大叫:“这是你老婆的信!”
师:“这是你老婆的信!” 该怎么读?
生12,不好意思地小声读了一遍。
另一小男孩站起来,很愤怒地大声说:“这是你老婆的信!” (下面的听课老师全都笑了。)
师:是的,信客坚守了一个“信”字,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如果信客要对老信客说变化,他会说什么?请用“当年------,而如今-----”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略。
师:城市带给乡村物质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物欲的利诱,所以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了。信客坚守的是乡情乡义,传统美德,虽然很难撑持,但他仍然坚持。
三、总结文章
信客虽然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信客坚守的信义应该成为我们内心的坚守。
听课随想
听课到了一半,旁边的菊美女递过她的听课本,批注一栏写着:上海男人也阳刚。的确,这是一堂阳刚的课。
阳者,从容也。整堂课有四个较长时间的师生对话,从语言品读到人物赏析、探究主题,无论是学生的回答偏离内容,还是课堂偶尔的沉默,教师都不焦不躁,巧妙引导。课堂有三次较为成功的指导朗读,读课文标题,信客的三句话,教师都有具体的指导,或指导朗读技法,如题目朗读字正腔圆地读,第二遍不拖长音地读,或体验人物的情感,以朗读来促进人物鉴赏。在这样的场合,教师如此从容,实属不易,已经有了大师的风范。
阳者,大气也。课文很长,教师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来上,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了解信客职业的特点;二是体会信客遭遇的凶险;三是赏析信客为人的信义。从信客所处的环境到信客这个人,整堂课的设计提纲挈领,一线串珠。当然还可以更清晰些,如扣住一个“信”字,别人对信客的不信,信客自己坚守的信义。最后,信客不再当信客,但是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信字的背后,有着对乡邻的信义,为人的信用。还可以更完整些,老信客不能不提,没有老信客,也没有年轻信客。从年轻信客这个人跳出来,最后看信客这个职业,余秋雨是借信客这个职业来呼唤人性中的“信”字。
刚者,强势也。老师的语言很有气势,甚至问得咄咄逼人,这是老师自身的风格,然而老师太强势,学生就弱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