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植被 同步练习
知识点梳理: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 ,能够生长 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 、水分和 四种物质组成。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 、土壤 、土壤 等方面进行。
2.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_______、_______等。
3.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 、 、粉粒、
等。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_______、壤土和_______。
4.土壤剖面构造
(1)自然森林土壤剖面主要土层及特点
主要土层 土层特点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 为主。
腐殖质层 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 随水的下渗 ,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2)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主要土层 特点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 ,颜色较 。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 ,具有 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 ,不利于作物生长。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 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_______和_______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 也是最 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 。有机质在 作用下转化为 。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 ,储存在 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 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 、 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 。
3.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_______、_______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 。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 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 。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 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 积累少。总体而言,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地貌对_______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______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 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 、 和黏土。
5.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_____,土层分化越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 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 。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的功能
(1)土壤处于岩石圈、 圈、 圈和 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
和 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 的条件,从而使地球表面因着生 而生机盎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土壤具有重要的 、 功能。
★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①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助于地表土壤的保持和土壤环境的改善。
②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土地生产力下降。
2.土壤的养护
(1)土壤的改良
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 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 ,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2)土壤养护
即使是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这方面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种植_______、_______、广施_______等。
课堂练习: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
1.东北黑土比南方红壤( )
A.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B.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C.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D.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读下面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2~3题。
2.下列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3.下列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 b 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5.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
6.甲图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
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
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提高十分显著
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D.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减少明显
7.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A.阳坡 缓坡 B.阳坡 陡坡
C.阴坡 陡坡 D.阴坡 缓坡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的比值。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据此回答8~10题。
8.土壤容重越大( )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
9.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
A.东南丘陵的红壤 B.松嫩平原的黑土
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10.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人类活动
12.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水稻土( )
A.厚度增加 B.养分减少 C.物质迁移加快 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
将植物的地上部分和根系分别烘干和称重,可以计算地上与地下生物量。读“新疆某地荒漠和农田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比较图”,回答13~14题。
13.该地荒漠地下生物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土质疏松 B.根系发达
C.水分充足 D.枝叶繁茂
14.增大该地农田地下生物量的有效做法是( )
A.种植水稻 B.植树造林
C.减少耕地 D.秸秆还田
15.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完成下列要求。
(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具有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的土壤层是________层________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质地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
(3)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A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16.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1)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答案
知识点梳理:
一.
1.肥力、机质、空气、颜色、质地、剖面构造
2.黑土 红壤
3.石砾 砂土 黏粒 砂土 黏土。
4.(1)有机质 腐殖质 矿物质 向下运移
(2)高 暗 浅 保肥保水 熟化
二.
1.岩石 成分 养分
2. 基本 活跃 有机质 微生物 腐殖质 吸收 生物 分解释放
3. 温度 降水量 快得多 化学风化 高 有机质 有机质
4.土壤发育 水热 粗到细 砂土 壤土
5.厚 明显 20厘米 耕作土壤。
三.
1.(1) 水 大气 生物 有机界 无机界
扎根立足 绿色植物
蓄水 保水
2.(1)耕作 改良或改造
(2) 休耕 绿肥 作物轮作、 农家肥
课堂练习:
1-5:BDBAD 6-10:CDABA 11-14:DDBD
15.(1)腐殖质 淋溶
(2)成土母质
(3)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影响腐殖质层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溶强度;地形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16.(1)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2)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3)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枯枝落叶分解释放出的养分被地表径流带走,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少;土壤因淋溶作用而流失养分;土壤养分供生物生长,土壤中积累和补充养分少。
(4)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行养护。教学内容 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 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 综合思维: 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地理实践力:识别土壤类型。 人地协调观:从养护的角度,理解保护土壤的措施。
教学重点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教学难点 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相关资料查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知道观察土壤的方法,并能通过观察说出土壤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的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亚马孙和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能举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吗? 一、观察土壤 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的物质基础。 有机质: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空气和水分:两者互为消长,调节土温,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其中矿物质和有机质是土壤的固体成分。空气和水分存在于土壤的孔隙中。 理想的土壤成分是:45%的矿物质,5%的有机质,20-30%的空气,20-30%水分。 观察土壤时,主要是看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 2、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分辨土壤的主要方法之一。 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黑土形成在中高纬度气候相对寒冷且相对湿润的地区,由于气温较低,微生物活性较差,枯枝落叶大多能够进入土壤形成有机质。我国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红壤:由于气候湿热,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比较常见。 黄土:在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常含有古土壤层及钙质结核层,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陡壁。我国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比较常见。 紫色土:地表岩石主要为紫红色砂岩和页岩,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富含结晶性氧化铁和锰化合物。在我国分布于四川盆地。 水稻土: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红土壤中的氧化铁常被还原成浅绿色的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灰绿色的,如南方某些水稻田。 展示我国土壤分布图,结合不同土壤的特征简单理解分布。 小结: 3、土壤质地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4、剖面结构 森林土壤的剖面: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枯枝落叶层、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耕作土壤的剖面: 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物质成分、养分,影响土壤质地。 以四川盆地紫色土为例: 2、生物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1)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2)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腐殖质; (3)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3、气候 气候的分布规律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①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 ②岩石风化的强度与速度 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 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快,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冷湿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 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干热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如撒哈拉沙漠地区。 以东北黑土和海南砖红壤为例: 东北黑土:腐殖质含量多,土壤呈暗黑色。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 海南砖红壤:腐殖质含量少,呈暗红棕色。高温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 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植被生长旺盛,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微生物活动活跃,枯枝落叶迅速被分解;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4、地貌 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叠加在生物、气候等因素之上的。不同地貌部位水热条件不同导致土壤差异;外力等作用导致沉积物颗粒自山顶向低洼平地由粗到细。 5、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 人类长期耕作,使自然土壤变成耕作土壤。 小结: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的功能 (1)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土壤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过渡地带,也是它们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 (2)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植物可以直接从土壤中获取营养成分;食草类动物的食物依赖土壤;有些动物和微生物直接在土壤中生存。 (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是植被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植被能抵御一定程度干旱的重要原因。 (4)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很多来自于土壤。土壤是植被生长必备的,对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土壤的养护 (1)劣地改良 亚马孙平原砖红壤: 生物炭: 使土壤更加疏松;改善土壤的PH值;增加土壤有机物质的含量。 江南丘陵红壤: 酸性土壤→适量施用熟石灰 土质粘重→客土掺沙 土壤贫瘠→多施有机肥和适量施用磷肥 黄淮海平原盐碱地: 自然原因:地势低洼,频繁的旱涝灾害(气候变化影响水盐运动地形和气候因素导致的地下水位变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措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旺盛使得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积聚; ②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 2、优地养护 种植绿肥、施用农家肥、休耕、轮作 东北平原黑土地: 由于过量开垦,黑土地已越来越少。据资料表明,目前黑土区耕地表层有机质含量已经下降到2.5%~6.5%之间,与开垦初期的11.8%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1956年至1959年东北黑土厚度为55厘米,1973年至1978年黑土厚度为45厘米,1979年至1983年黑土厚度为40厘米,目前黑土厚度为30厘米。
安全提示 上下楼梯不打闹,放学路上要慢行!
练习设计 课后达标训练
板书设计(共51张PPT)
第二节 土壤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区域认知: 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
综合思维: 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地理实践力:识别土壤类型。
人地协调观:从养护的角度,理解保护土壤的措施。
学习目标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的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亚马孙和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能举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吗?
导入
观察土壤
LOREM IPSUM DOLOR
01
土壤的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矿物质
45%
水分
20-30%
空气
20-30%
土壤固体
孔隙
有机质
理想土壤的组成(体积比)
5%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两者互为消长,调节土温,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土壤颜色
黑土
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黑土形成在中高纬度气候相对寒冷且相对湿润的地区,由于气温较低,微生物活性较差,枯枝落叶大多能够进入土壤形成有机质。
我国东北地区比较常见。
红壤
由于气候湿热,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粘。
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比较常见。
黄土
在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常含有古土壤层及钙质结核层,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陡壁。
我国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比较常见。
紫色土
地表岩石主要为紫红色砂岩和页岩,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富含结晶性氧化铁和锰化合物。
四川盆地
水稻土
在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情况下红土壤中的氧化铁常被还原成浅绿色的氧化亚铁,土壤便成了灰绿色的,如南方某些水稻田。
白土
含有较高的镁、钠等盐类的盐土和碱土常为白色。
我国不同土壤的分布
颜色 特征 我国分布
黑土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力高,土质疏松。 东北地区
黄土 土壤空隙大,土层深厚,不利于保水保肥,较为贫瘠。 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
红壤 土质比较粘重,有机质少。 江南丘陵地区
紫色土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和各种微量元素。 四川盆地
青色土(水稻土)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南方地区
小结:
土壤质地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
剖面结构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枯枝落叶层
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森林土壤剖面
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耕地土壤剖面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LOREM IPSUM DOLOR
02
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
地貌
土壤
生物
气候
稳定
活跃
物质基础
矿物养分
形成肥力
有机质
物质、能量
再分配
水、热状况
物理、化学过程
自然地理要素和土壤的关系
成土母质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物质成分、养分,影响土壤质地。
四川盆地的
紫色土
四川盆地的
紫色岩石
成土母质
继承
风化
生物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1)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2)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腐殖质;
(3)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气候
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
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快,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冷湿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
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干热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如撒哈拉沙漠地区。
气候的分布规律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①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
②岩石风化的强度与速度
气候
东北黑土
(腐殖质含量多,土壤呈暗黑色)
海南砖红壤
(腐殖质含量少,呈暗红棕色)
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
高温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
气候
肥力较低的雨林土
肥力较高的黑土
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植被生长旺盛,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微生物活动活跃,枯枝落叶迅速被分解;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地形特征 具体影响 海拔 较高 土层薄、质地粗 从山顶到山麓,成土母质的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着砂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较低 土层厚、质地细 坡度 陡坡 地表侵蚀严重、土层浅薄 缓坡 地表侵蚀缓慢、土层深厚 坡向 迎风坡 降水较多 热量条件好,总体有利于土壤的发育
阳坡 蒸发量大 背风坡 降水较少 热量条件差,总体不利于土壤的发育
阴坡 蒸发量小 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叠加在生物、气候等因素之上的。不同地貌部位水热条件不同导致土壤差异;外力等作用导致沉积物颗粒自山顶向低洼平地由粗到细。
地貌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人类长期耕作,使自然土壤变成耕作土壤。
自 然 土 壤
耕 作 土 壤
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改变土壤结构水分、温度状况
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
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
耕耘
灌溉
收获
施肥
人类活动
人类长期耕作,使自然土壤变成耕作土壤。
土壤的形成
活动: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1.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2.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作简要解释。
现象 主导因素 简要解释
1 成土母质 岩石是紫色的,形成的风化壳也是紫色的,即土壤的矿物质是紫色的,所以土壤也呈紫色。
2 气候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有机质分解慢,容易积累,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不易积累,土壤相对瘠薄。同时受气候影响,东北一年一熟,耕地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少,南方一年两熟或三熟,耕地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多。
3 地貌 同一地区,山顶气温较低、水分较少,风化作用较弱,细小风化产物易流失,成土母质颗粒粗。山前平原气温较高、水分较多,风化作用较强,且易接受细小风化产物堆积,成土母质颗粒细。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LOREM IPSUM DOLOR
03
土壤的功能
1、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的养护
改良土壤(施有机肥)
种植绿肥作物(红花草)
种养结合,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土壤的养护
劣地改良-亚马孙平原砖红壤
生物炭:
使土壤更加疏松;改善土壤的PH值;增加土壤有机物质的含量。
劣地改良-江南丘陵红壤
酸性土壤→适量施用熟石灰
土质粘重→客土掺沙
土壤贫瘠→多施有机肥和适量施用磷肥
劣地改良-黄淮海平原盐碱地
自然原因:地势低洼,频繁的旱涝灾害(气候变化影响水盐运动地形和气候因素导致的地下水位变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灌溉
土壤中的盐分
降水
降水
盐分积聚于地表
人为原因: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措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旺盛使得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积聚;
②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
"盐碱地"的季节变化
季节 水盐 运动 气候变化及形成原因
春季(旱季) 返盐 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
夏季(雨季) 淋盐 降水量大,土壤表层盐分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
秋季(旱季) 返盐 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
冬季(旱季) 盐分 稳定 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盐分稳定
劣地改良-黄淮海平原盐碱地
盐碱地改良:水利改良;农业技术改良;生物改良;化学改良
优地养护
种植绿肥、施用农家肥、休耕、轮作
优地养护-东北平原黑土地
由于过量开垦,黑土地已越来越少。据资料表明,目前黑土区耕地表层有机质含量已经下降到2.5%~6.5%之间,与开垦初期的11.8%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
1956年至1959年东北黑土厚度为55厘米,1973年至1978年黑土厚度为45厘米,1979年至1983年黑土厚度为40厘米,目前黑土厚度为30厘米。
课堂总结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感谢各位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