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三节 防灾减灾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区域认知:知道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灾害种类。
综合思维:结合自然灾害类型的特点,分析不同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
地理实践力:掌握灾害中自救与互助的技能。
人地协调观:树立防灾自救的意识。
学习目标
v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是我国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后,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提醒社会各界更加重视防灾减灾。
你知道国家在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吗 遭遇自然灾害,你该怎么做
导入
防灾减灾手段
LOREM IPSUM DOLOR
01
主要从国家、政府、社会角度考虑。
灾害监测
灾害监测
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灾害监测
人造卫星: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已经业务化,并且在台风、森林草原火灾、洪涝灾害、沙尘暴监测以及其他各项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灾害监测
气象站:通过收集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太阳辐射、雨量、气压、光照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露点等多项信息进行实时气象监测。
灾害监测
水文站:水文站观测的水文要素包括水位、流速、流向、含沙量、水温、地下水等多项信息。
灾害监测
地震台:地震台是利用各种地震仪器进行地震观测的观测点,开展地震观测和地震科学研究的基层机构。
地质环境监测站:主要承担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监测,为预警预报、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地震预警系统
灾害防御
灾害防御
工程性防御: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
非工程性防御:实行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灾害防御
工程性防御: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
非工程性防御:实行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灾害救援与救助
灾害救援与救助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灾害救援与救助
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识。一级为最高级别
低
高
中国国际救援队
中国国际救援队是中国第一支国家级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参与了超过20次地震救援任务。截至2017年5月,中国国际救援队共执行过19次任务,救出67名生还者,清理死难者尸体3,000余具,帮助其他救援队确定幸存者400余人,医治伤病员4万余名。
2011年救援队在新西兰执行救援任务
灾后恢复
灾后恢复
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程也有助于重建灾区,增强防灾能力。
九寨沟灾后重建
重建后的汶川
自救与互救
LOREM IPSUM DOLOR
02
主要从个人和家庭角度考虑。
自救与互救
灾前准备 灾中救助 灾后自我保护
灾前准备
灾前准备
1、常备各类应急救援包。
求救类
高频哨、救援绳
照明类
蜡烛、打火机、防水火柴、应急手电、电池
防护类
防尘口罩、防滑手套
防灾头巾、安全帽
生活类
保温应急毯、保温帐篷、超薄保温雨衣、压缩饼干、应急水、可调扳手、备用眼镜。
急救类
急救药品包、创可贴、纱布绷带、棉球、无纺布胶带、酒精消毒片。
灾前准备
2、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
灾前准备
3、牢记逃生路线和应急避难所位置。
灾前准备
4、积极参加防灾演练,增强防灾意识。
灾中救助
灾中救助
洪水:1、尽量撤离到地势高的地方。
2、注意水中的电线,以防触电。
地震:1、有序撤到安全地带。
2、如不能撤离,应寻找三角地带蹲下。
泥石流: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
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灾后自我保护
灾后自我保护
1、灾害过后,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2、洪灾过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水,入住前要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3、地震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
课堂总结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感谢各位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6.1气象灾害 同步练习
知识点梳理:
一、防灾减灾手段
1.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以 为主, 相结合”。
2.防灾减灾手段
(1)灾害监测:通过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 、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 。
(2)灾害防御:一方面修建 、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 。
(3)灾害救援与救助: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 和人员,尽快稳定 ,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4)灾后恢复: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 ,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
和发展。
二、自救与互救
1.灾前准备:以地震为例,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 ,牢记地震撤离 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2.灾中救助:若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 的地方逃生。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 转移。
3.灾后自我保护:例如,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 ,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再如,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 、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课堂练习:
减轻自然灾害既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与我们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面对自然灾害,我们的正确做法是( )
A.学习自然灾害的防灾和减灾知识 B.防灾是国家的事情,与个人无关
C.遇到异常自然现象时自己逃生,不用报告 D.为确保财产不受损失,遇到灾害要先确保财产安全
2、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灾准备的是( )
①应急物资准备 ②知识、技能准备 ③医疗器械准备 ④演习行动准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农村地区“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①余震次数较多 ②防震意识较差 ③建筑质量较差 ④人口较为密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4、当地震来临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格栅坝是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浆砌石等为材料,将坝体做成横向或竖向格栅结构的坝。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格栅坝主要是防御 ( )
A.水土流失 B.泥石流 C.崩塌 D.滑坡
6、格栅坝有利于 ( )
A.保持水土 B.调蓄径流 C.淤积良田 D.拦石排水
7、针对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下列防治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
A. 开垦梯田 B. 治理河流 C. 修建水库 D. 植树造林
冻雨是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0℃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并成云致雨。我国出现冻雨较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其次是湖南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及山东省、河北省、陕西省、甘肃省等地。下图是贵州受冻雨天气影响的景观图。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8、我国冻雨( )
A.北方多于南方 B.北方晚于南方 C.山区多于平原 D.初冬多于隆冬
9、造成贵州冻雨影响范围广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原地势较高 B.冷气团活动频繁 C.地理纬度较低 D.准静止锋控制面广
10、交通运输方面对冻雨防范的合理措施是( )
A.及时撒盐融冰 B.按时泼水冲洗 C.高速变速行驶 D.紧急制动刹车
11、下图中的甲为“我国某滑坡区域坡度面积频率分布图”,乙为“该滑坡区域土质分布图”。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据图说明该区域什么坡度、土质发生滑坡可能性最大?
(2)该区域滑坡多发,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答案
知识点梳理:
1、防 防抗救
2、孕育 动态监测 水库 减灾教育 救援物资 社会秩序 生产和生活 恢复
二、
1、应急救援包 路线
2、 高 山坡
3、全面消毒 墙
课堂练习:
1、A 2、C 3、B 4、B 5、B 6、D 7、D 8、C 9、D 10、A
11、(1)坡度15°左右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沙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2)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教学内容 第六章第三节 防灾减灾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知道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灾害种类。 综合思维:结合自然灾害类型的特点,分析不同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 地理实践力:掌握灾害中自救与互助的技能。 人地协调观:树立防灾自救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不同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
教学难点 1、不同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
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相关资料查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地质灾害
教学过程 导入: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是我国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后,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提醒社会各界更加重视防灾减灾。你知道国家在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吗 遭遇自然灾害,你该怎么做 一、防灾减灾手段 防灾减灾手段主要从国家、政府、社会角度考虑。 1、灾害监测 概念: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监测工具: 人造卫星: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已经业务化,并且在台风、森林草原火灾、洪涝灾害、沙尘暴监测以及其他各项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气象站:通过收集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太阳辐射、雨量、气压、光照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露点等多项信息进行实时气象监测。 水文站:水文站观测的水文要素包括水位、流速、流向、含沙量、水温、地下水等多项信息。 地震台:地震台是利用各种地震仪器进行地震观测的观测点,开展地震观测和地震科学研究的基层机构。 地质环境监测站:主要承担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监测,为预警预报、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灾害防御 工程性防御: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 非工程性防御:实行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3、灾害救援与救助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识。一级为最高级别 中国国际救援队:是中国第一支国家级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参与了超过20次地震救援任务。截至2017年5月,中国国际救援队共执行过19次任务,救出67名生还者,清理死难者尸体3,000余具,帮助其他救援队确定幸存者400余人,医治伤病员4万余名。 4、灾后恢复 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程也有助于重建灾区,增强防灾能力。 二、自救与互救 自救与互救主要从个人和家庭角度考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自救、灾后自我保护。 1、灾前准备 (1)常备各类应急救援包。 求救类 高频哨、救援绳 照明类 蜡烛、打火机、防水火柴、应急手电、电池 防护类 防尘口罩、防滑手套、防灾头巾、安全帽 生活类 保温应急毯、保温帐篷、超薄保温雨衣、压缩饼干、应急水、可调扳手、备用眼镜。 急救类 急救药品包、创可贴、纱布绷带、棉球、无纺布胶带、酒精消毒片。 (2)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 (3)牢记逃生路线和应急避难所位置。 (4)积极参加防灾演练,增强防灾意识。 2、灾中自救 洪水:(1)尽量撤离到地势高的地方。 (2)注意水中的电线,以防触电。 地震:(1)有序撤到安全地带。 (2)如不能撤离,应寻找三角地带蹲下。 泥石流:(1)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 (2)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3、灾后自我保护 (1)灾害过后,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2)洪灾过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水,入住前要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3)地震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
安全提示 上下楼梯不打闹,放学路上要慢行!
练习设计 课后达标训练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