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33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4 11:4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唐·白居易·琵琶行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宋·吴文英·唐多令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宋·柳永
《古诗十九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意象,能够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准确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合集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4
1
2
3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个时期。
这些是诗歌,篇幅长短不定,主要抒写士大夫失意飘零之感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世风没落的时代面貌。
解 题
涉江:踏过江水
芙蓉:荷花
又名“莲”“芙 蕖”
“菡萏”
《古诗十九首》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第一步:诵读—疏通—感受
诵读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wèi
huán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踏过江水去采摘荷花,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长满了芳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我那日思夜想远在故乡的爱人呀。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直至终老异乡。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 长路漫漫无尽头。
诗歌大意
读了整首诗歌,现在你们想象一下整个画面?
一个女子,正手拿芙蓉、仰望远方,身旁的荷叶、荷花,衬显得她孤独而凄清。
一边是返身回望家乡的游子,那一闪即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显得她孤独而凄清;
一边是云烟缥缈的远空,返身回望家乡的游子,那一闪即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在这静寂中,天地间响起了一声凄伤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感叹无疑发自 俩主人公心怀,撼人心魄。
整首诗歌你们想象一下画面?
天地之间
两处叹息
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情
找诗眼,抓主旨;
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
“忧伤”
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
诗眼:忧伤。
主旨:《涉江采芙蓉》抒写了主人公漂泊他乡黯然销魂的心情以及与思念的人分隔两地的怅惘与无奈之情,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意象—意境—情感
⑴下面请找出本诗中的意象有哪些?
芙蓉、兰泽、芳草、旧乡、长路。
⑵诗歌主要借什么意象来表达情感?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芙蓉
荷的意象
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
以荷花喻美好纯洁的女子。
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
荷花表达一种纯洁、坚贞的意味,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主人公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赠花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怎样理解“赠花”的行为?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忧伤
感受本诗中感情的变化。
作者的感情变化:
欢欣——失望——思念——忧伤
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2.设问
3.虚实结合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
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
你怎么看?
诗歌的主人公有两种可能:
1、游子思乡怀人。
2、女子思夫。
1、游子思乡怀人的理由:
(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理由:一般都是男子送花给女子。
(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理由:古代交通不便,出门的一般是男子,他们或戍守边疆,或外出科考、或经商谋生。

2、女子思夫的理由: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理由: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古代多是女子划着小船在水上嬉戏,采摘荷花。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理由:采摘荷花的是女子, 外出的是男子,因为男子在外,所以说思念的人在远方。
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的时候,诗歌就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这样的写法就是一种“悬想”的方法,即不写此处写彼处。杜甫的《月夜》就是这样的写法。
杜甫不写自己想念妻儿,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样就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因而思念妻子的情感更为强烈。
小 结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