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
一、单选题,共13小题
1.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是3
B.属于金属元素
C.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g
D.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锂离子
2.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气态变成固态后
A.分子停止运动 B.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
C.分子的体积变小了 D.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变小了
3.如图是某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碘盐”属于混合物
B.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C.开始炖炒时就加入碘盐效果更好
D.存放碘盐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4.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中只含氧气和氮气
B.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C.空气中的 CO2 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D.酸雨的产生与空气污染有关
5.下列物质按氧化物、混合物、酸类别排列正确的是( )
A.干冰、白酒、硫酸铜 B.冰水混合物、纯碱、碳酸
C.生石灰、石灰水、硫酸 D.过氧化氢、盐酸、碳酸钙
6.关于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分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B.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最小的微观粒子 D.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阳离子
7.下列有关分类和举例错误的是
A.甲:纯净物 B.丙:氦气 C.丁:铜 D.戊:沥青
8.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增加污水处理厂 B.提倡少开私家车
C.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D.使用含磷洗涤剂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冬天煤炉取暖时,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应该开窗通风
B.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SO2、CO、NO2、可吸入颗粒物等
C.用纸引燃木柴,说明纸的着火点低于木柴
D.CO2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10.下列物质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A.混合物:空气、冰水混合物、天然水
B.纯净物:稀有气体、硬水、Fe3O4
C.氧化物:CO、CuO、P2O5
D.污染物:CO2、SO2、PM2.5
11.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运动的缘故
B.汞原子,汞元素,汞都可以用Hg表示
C.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D.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12.下面是小晨同学对“我心目中的分子、原子、离子”的笔记整理,其中错误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B.气体易被压缩,说明构成气体的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13.化学概念之间具有并列、包含、交叉等关系,如图表示概念m和n之间的包含关系,下表选项中,所列概念之间的关系符合图中所示包含关系的是( )
选项 A B C D
m 氧化物 纯净物 氦气 化合反应
n 化合物 单质 稀有气体 氧化反应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共7小题
14.“好酒不怕下种巷子深”这句话表明分子具有_______性质。
15.中华的“茶文化”历史悠久。
(1)泡茶用无污染的天然水为最佳。天然水属于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古时,人们还会收集雪,融成水后泡茶。雪融成水的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分子质量 B.分子种类 C.分子间隔
16.请用分子或原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1)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开。
(2)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原因。
(3)酒香不怕巷子深。
17.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或者符号表达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
(2)加热一种暗紫色固体制氧气:_____________
(3)碳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
(4)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_______,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
18.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通过_______________现象,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的结论。
(2)实验B气体发生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C集气瓶内装满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原子序数是3;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锂在是“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单位不是“g”;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锂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锂离子;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
二氧化碳由气态变成固态后体积变小,是因为二氧化碳分子间隔变小的缘故,故选B
3.C
【详解】
A、碘盐中含有氯化钠、碘酸钾等物质,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选项正确;B、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选项正确;C、根据食用方法:勿长时间顿炒,说明在开始炖炒时就加入碘盐效果不好,选项错误;D、根据储存指南:避光、避热、密封防潮,可知存放碘盐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选项正确。故选C。
4.A
【详解】
选项 A 空气的成分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其他气体,所以选项 A 不正确;
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得到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选项 B 正确;
水和 CO2 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选项 C 正确;
选项 D 酸雨的产生与空气污染物 SO2、NO2 有关,选项 D 正确。故选A。
5.C
【详解】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物质叫做氧化物;水溶液中解离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A、干冰是是指固体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氧化物;白酒是由酒精和水组成的混合物;硫酸铜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盐,不符合题意;
B、冰水混合物是水的两种状态,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氧化和我,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纯净物;碳酸钠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盐,不符合题意;
C、生石灰是由钙、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氧化物;石灰水是由氢氧化钙和水组成的混合物;硫酸在水中解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属于酸,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氧化物、盐酸是由氯化氢和水组成的混合物;碳酸钙是由金属阳离子和碳酸根构成的盐,不符合题意;
答案:C。
6.C
【详解】
A、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是分子、原子和离子,故正确;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正确;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原子不是最小的微观粒子,故错误;
D、原子失去电子后带正电,变成阳离子,故正确;
故选:C。
7.A
【解析】
海水是混合物,因此甲是混合物
8.D
【解析】
【详解】
A、水污染途径有: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农业废水的任意排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和农药的任意使用,所以防治方法是: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所以增加污水处理工厂,减少污染,故A正确;
B、少用私家车,降低机动车辆的废气污染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故B正确;
C、垃圾的霉变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环境,并影响身体健康,所以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再处理,故正确。
C、大量使用含磷的洗涤剂会使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水华现象,严重污染了水体,故错误;
故选:D。
9.D
【详解】
A、冬天煤炉取暖时,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应该开窗通风,故A正确;
B、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SO2、CO、NO2、可吸入颗粒物等,故B正确;
C、着火点低的物质容易燃烧,用纸引燃木柴,说明纸的着火点低于木柴,故C正确;
D、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不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故D错误。故选D。
10.C
【分析】
【详解】
A、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稀有气体、硬水中都含有不同种物质,都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CO、CuO、P2O5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故C正确;
D、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故D错误。
故选C。
11.D
【详解】
A、分子是不断运动,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运动的缘故,正确;
B、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汞属于金属;汞原子,汞元素,汞都可以用Hg表示,正确;
C、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正确;
D、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氖原子和水分子,错误;
故选D。
12.C
【详解】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符合题意;
B、气体易被压缩,说明构成气体的分子间有间隔,不符合题意;
C、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在物理角度,原子可以再分,符合题意;
D、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得失电子也能变成原子,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B
【详解】
A、化合物中包含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B、纯净物中包含单质;故选项正确。
C、稀有气体中包含氦气;故选项错误。
D、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4.不断运动的
【详解】
“好酒不怕下种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带有酒香的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了气味。
15.
(1)混合物
(2)AB
【详解】
天然水是由水、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雪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故分子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故填:混合物;AB。
16.
(1)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2)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分析】
(1)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开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压强增大,使壶盖被顶开;
(2)
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间隔增大则物质体积增大,体积增大的表现为汞柱上升;
(3)
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人的鼻腔中使人闻到香味。
【点睛】
17.或 或 或 或 (1)、(3) (2)、(4)
【分析】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详解】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或;
(2)加热一种暗紫色固体制氧气:或;
(3)碳在氧气中燃烧:或;
(4)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或,结合分析,上述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1)、(3),属于分解反应的是(2)、(4).
18.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排尽集气瓶中的空气,收集到纯净的气体
【详解】
(1)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装置中压强减小,量筒中的水进入装置,进入装置中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实验A通过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的现象,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1/5 的结论;
(2)B气体发生装置,药品加入装置后,关闭止水夹,生成的气体不能排出,装置中压强变大,液体部分回到长颈漏斗中,液体和固体药品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止水夹,气体排出,液体流下,固液接触反应进行。故该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3)如果集气瓶中没有灌满水,瓶内就存在空气,故C装置集气瓶内装满水的目的是:排尽集气瓶中的空气,收集到纯净的气体。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