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与测试—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与测试—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04 17:1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选择题(共16题)
1.关于分子、原子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B.分子的质量大于原子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增大
2.原子的结构是否稳定主要取决于原子的
A.电子总数 B.中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质子数
3.如图摘自元素周期表,部分信息略去。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B.钠原子的中子数为11
C.两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D.两种元素在周期表中属于同一周期
4.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D.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5.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A.热胀冷缩——分子间隔发生改变 B.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D.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6.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吹胀气球,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种分子
7.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下图是硅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一格,依据图中的信息得到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4
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C.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
D.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9.“含氟牙膏”中的“氟”指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10.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 小芳同学说:它们都是带电的粒子
B. 小康同学说: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C. 小新同学说:它们都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 小金同学说:它们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1.银元素的元素符号是( )
A. Ag
B. Al
C. Ar
D. As
12.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氯化钠
B. 金
C. 氢气
D. 金刚石
13.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和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表示的是同种元素的微粒
B.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②③④表示的都是原子结构
D.从图⑤可以得出银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7.87g
14.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 11 B.元素名称为钠
C.元素符号为 Na D.核外电子数为 22.99
15.水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水分子间隙变化 B.水分子大小变化
C.水分子种类变化 D.水分子质量变化
16.根据下列三种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②③化学性质相同 B.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C.①表示的是金属元素 D.①③表示的是原子,②表示的是离子
二、非选择题(共6题)
17.(6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族 周期 IA 0
1 1H 1.008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He 4.003
2 3Li 6.941 4Be9.012 5B 10.81 6C 12.01 7N 14.01 8O 16.00 9F 19.00 10Ne 20.18
3 11Na 22.99 12Mg 24.31 13Al 26.98 14Si 28.09 15P 30.97 16S 32.06 17Cl 35.45 18Ar 39.95
(1)查出碳的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画出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
(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电子数不同
(3)利用元素周期表,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进入全新的飞跃时期.近日,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将人工合成第118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_____.
(4)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第三周期开头元素和靠近尾部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为和,它们的原子易发生如图所示变化:
根据以上信息,从微观分析,氯化钠是由____构成的,从宏观上分析,氯化钠是由____组成。
18.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当x﹣y=10时,该粒子是_____(填写“阴离子”、“阳离子”或“原子”).
(2)当y=8时,该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则该粒子的符号是____.
19.(1)下列结构示意图,用所给微粒的符号填空:
①四种微粒中属于阴离子的是_______ ,用符号表示5个该离子_______
②四种微粒中化学性质最活泼的是________________ 。
(2)图中表示了几种元素的微粒_______
20.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氖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的______(填“最左边”、“中间”或“最右边”)。
21.如图是“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A中加入5 mL浓氨水,B中加入20 mL含酚酞的蒸馏水,罩上大烧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________(填“A”或“B”)烧杯中溶液开始变红。
(2)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一个基本性质是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中大烧杯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点即可)。
22.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微粒的性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 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____ ;从微观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__________ .
(2)“图2的实验装置,快速出现实验现象”说明固体氢氧化钠遇到浓氨水时可能会 _________ (填“放热”或“吸热”)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① _________ ② 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故A错误;
B、分子的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例如氢分子质量小于氧原子的质量,故B错误;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C正确;
D、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体积不变,故D错误。故选C。
2.C
【详解】
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少于4个时,容易失去电子;多于4个少于8个时,容易获得电子;最外层为8个电子时,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质子数、电子总数、中子数无关。故选C。
3.D
【详解】
A、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31,故错误;
B、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钠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1,原子序数=质子数=11,故错误;
C、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两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故错误;
D、钠、镁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横行,属于同一周期,故正确。
故选D。
4.A
【详解】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不是唯一的一种,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符合题意;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即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不符合题意;
C、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不符合题意;
D、分子一定比构成该分子的原子大,但是不一定比其它原子大,不符合题意。故选A。
5.C
【详解】
热胀冷缩,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大小没变,故A说法合理;花香四溢,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到人的鼻孔刺激嗅觉细胞,人闻到香味,故B说法合理;汽油挥发,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分子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故C 说法不合理;食物变质,就是食物变成了不能被食用的其他物质,在这个过程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故D说法合理。
6.D
【详解】
A、分子比构成该分子的原子大,其他的不一定,错误;B、吹胀气球,分子间的间隔变小,错误;C、水结成冰,分子减慢,错误;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种分子,如水分子和过氧化氢分子均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正确。故选D。
7.A
【详解】
试题分析: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A.
8.D
【详解】
试题分析∶由题中信息知,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4 。故A正确。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 故B正确。C.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故C正确。D.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D错误。
6.D
【详解】
A、分子比构成该分子的原子大,其他的不一定,错误;B、吹胀气球,分子间的间隔变小,错误;C、水结成冰,分子减慢,错误;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种分子,如水分子和过氧化氢分子均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正确。故选D。
7.A
【详解】
试题分析: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A.
8.D
【详解】
试题分析∶由题中信息知,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4 。故A正确。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 故B正确。C.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故C正确。D.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D错误。
9.D
【详解】
膏中的“氟”指的元素,与其具体存在形态无关,反物质名称中的的均指元素,故答案选择D
10.【答案】B
【解析】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其中离子是带电的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而对于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也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故答案选B。
11.【答案】C
【解析】银元素的元素符号为Ag,故选A。
12.【答案】A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非金属气体单质、酸和多数氧化物;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碱、盐,如氯化钠。故答案应选A。
13.B
【详解】
A、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①③的质子数不同,表示的是不同种元素的微粒,错误;
B、②最外层电子数是3,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正确;
C、②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是原子,③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带负电荷,是阴离子,④中x=18-2-8=8,质子数=电子数,是原子,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位,错误;
故选B。
14.D
【详解】
A、元素信息图中,左上角的数字是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由图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则该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也为11,选项正确;
B、元素信息图中,正中间的汉字是元素的名称,由图可知,该元素的名称是钠,选项正确;
C、元素信息图中,右上角的符号是元素的元素符号,由图可知,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Na,选项正确;
D、元素信息图中,左上角的数字是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由图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则该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也为11,选项错误,故选D。
15.A
【详解】
水的三态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水分子大小、水分子种类、水分子质量都没变,主要是由于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A。
16.D
【详解】
A. 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错误;
B. 它们的质子数只有7和13两种,所以表示二种元素,故错误;
C. ①表示的是氮元素,氮元素是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D. ①③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表示的是原子,②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的是离子,故正确。故选D。
17.12.01 A 118 钠离子、氯离子构成 钠元素氯元素组成
【详解】
(1)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并完善了元素周期表,对元素周期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表中可以查出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01;氯原子为17号元素,根据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可知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故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
(2)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不同,也就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3)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以知道原子序数为118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18;(4)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知道钠元素和氯元素及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比较容易得到电子,得到最外层电子数目为8的稳定结构。根据以上信息,从微观分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铝离子构成的,从宏观上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
18.原子 S2﹣
【分析】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阳离子中,质子数大于电子数;阴离子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详解】
(1)若x﹣y=10,说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粒子表示的是原子。
(2)当y=8,核外电子数为18,该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则其核内质子数是16,该粒子表示的是硫离子,其离子符号为S2﹣。
19.S2- 5 S2- F 4
【详解】
(1)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离子是阴离子,四种微粒中属于阴离子的是D,其核内质子数为16,该元素是硫,其离子符号为S2-,5个硫离子可表示为5S2-。②最外层有7个电子或1个电子的粒子,化学性质最活泼,故四种微粒中化学性质最活泼的是F。
(2)核内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或离子属于同种元素,故图中表示了4种元素的微粒。
20.20.18 最右边
【详解】
试根据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可知,氖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18,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的最右边,因为其最外层的电子数为8。
21.B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防止氨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或使氨分子局限在一定空间内运动,浓度增大,实验现象明显)
【详解】
(1)由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B烧杯中,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B烧杯中溶液逐渐变红色;
(2)由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B烧杯中,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3)氨水具有挥发性,污染空气,所以实验中用大烧杯罩着,为了防止污染空气。
22.变红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运动的 放热 节约药品 实验时间短或环保
【详解】
试题分析:(1)酚酞遇浓氨水变为红色。烧杯C与烧杯A中的物质没有直接接触,但是烧杯A中的液体变为红色,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使反应的药品量大大减小,由于本身装置是密闭的实验装置,所以减小了氨气的污染,再加上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的作用,温度升高,加快反应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