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专题一 地球与地图
一、考点
1.经纬网的应用。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多以经纬网图、区域图、等高线图、剖面图为载体,考查经纬网上距离的相关计算、等高线图中相对高度的计算等。
二、考点梳理
1. 经纬网的应用
(1)经纬线的对比
经线 纬线
形状 半圆 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
长度 相等 赤道最长,越往两极纬线越短
划分 20°W写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160°E向东至20°W为西半球 赤道划分南北半球
距离 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距离约为111千米 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距约为111千米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2)定向
①定南北
在经线上,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点,因此,越靠近北极点,位置越偏北。从纬度来看,北纬在北,南纬在南;北纬增大的方向为北,南纬增大的方向为南。
②定东西
东西方向由纬线确定,而纬线是一个圆圈,故东西方向是无限的,沿纬线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向正东或正西都能到达,所以,东西方向的确定要看两点之间的劣弧段。
(注意:
Ⅰ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Ⅱ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Ⅲ按经线确定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的地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方,B南极则相反;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向则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地点,也没有最西的地点,判定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间的差值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如右图,为南半球,我们先画出A、B两点间的地球自转方向箭头,根据上述法则,A在西,B在东,B在A的东方。)
(3)答题模板
位置 术语
绝对位置 经纬度位置 XX半球(东、西、南、北)
经纬度(点)、纬度范围(面)
特殊纬线所处或跨纬度带、热量带,XX带
相对位置 海陆位置 XX大陆的XX方位,临XX海、岛国等;地处XX内陆
相邻地区位置 与XX国家接壤、与XX行政区相邻,位于XX地区的XX方位
经济位置 所处XX经济区,邻近或远离XX经济区
交通位置 扼守XX海峡的咽喉之地,位于世界重要的交通要道,是XX必经之地
【高考真题】
(2021浙江)我国某中学组织学生对直立物日影变化进行观测﹐具体做法是:先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直立一根标杆﹐再以此杆直立点(甲)为圆心,以杆长为半径绘一半圆。下图为某日杆影变化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标杆影子范围。完成题。
19.甲地位于(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根据材料可知,半圆是以杆长为半径所绘,所以可以得出其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45°;根据影子的方向可得出,此时为二分日,则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可推断出当地的纬度大约为45°N。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平原在40°N以北,华北平原大部分位于40°N以南,四川盆地位于30°N附近,珠江三角洲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A项正确。
20.若从甲地垂直上方朝下看,一年中某时刻地面上昼夜状况
与经纬线位置关系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运动。结合上题可知,甲地位于45°N 。②图所示经纬网图中甲所在地纬线自南向北变短,表示甲地位于北半球;越往北白昼面积越小于黑夜面积,说明此时为冬季,B项正确;①图所示经纬网甲所在地纬线最长,表示甲地位于赤道,A项错误;③图所示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表示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C项错误;④图所示经纬网中甲所在地纬线自北向南变短,表示甲地位于南半球,D项错误。
【习题训练】
读下面两幅经纬网示意图,回答1-2题。
1.读下面两幅经纬网示意图,a点在b点的方向(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解析:1.根据图示的自转方向判断,a位于南半球,故其纬度为30°S,顺着自转方向经度数减小,故判断经度为90°W。根据b点所在的纬度为55°N,故判断中心极点为北极点,故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故顺着自转方向经度数增大,判断b的经度为140°E。据此判断从南北方向上看,a点在b点的南方;从东西方向看,从b点看a点,向西跨经度230°,超过180°,故判断a点在b点的东侧。
答案:1.A;
2.一架飞机从a地飞到b地,飞行最短方向是( ) A.先向东北飞,后向东南飞
B.先向东南飞,后向东北飞 C.先向西南飞,后向西北飞
D.先向西北飞,后向西南飞
解析:2.结合上题两地的经纬度位置,最短飞行线路应是过ab的大圆上的劣弧,故经过ab的大圆应略向高纬偏,故先向南再向北运动。从东西方向上看,从a点到b点始终向西运动。
答案:2.D
读图“三幅经纬网示意图”,完成1~2题。
1.①~⑤各地,地理坐标相同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⑤ 2.关于图中各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②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比①地大 B.④地日出总比⑤地早 C.③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与④地相同 D.⑤地在②地的西北方向
解析:1.①、②、③、④、⑤的地理坐标分别为(30°W,30°S)、(0°,0°)、(30°W,30°N)、(30°W,30°S)、(90°E,60°N),因此①、④地理坐标相同。 2.地球上除极点外,所有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A项错误;④、⑤两地日出时间的早晚不定,B项错误;③、④两点关于赤道南北对称,自转线速度相同,C项正确;⑤地在②地的东北方向,D项错误。
答案:1.B; 2.C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1)基本特征: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
②同图等距——同一幅地图上等高距一般一致;
③密陡疏缓——等高线越密集,坡越陡,反之越缓;
④凸低为高——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为山脊;
⑤凸高为低——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高值凸出为山谷。
(2)等高线的判读:
①延伸方向——等高线延伸方向为地形走向,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是水流方向。
②密度——等高距一定,线愈密则坡愈陡,水流愈急;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为凹坡,反之为凸坡。
③极值——某区域海拔最大或最小情况,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大小。
④弯曲处——等高线向地势低的方向凸,则为山脊;相反则为山谷。
⑤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内,其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3)计算
①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读出任意两地的海拔,就可以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②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处,则该处为陡崖,如下图(单位:米)所示:
Ⅰ陡崖的相对高度(△H)。
计算公式为(n-1)d≤△H<(n+1)d,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为200米≤△H<400米。
Ⅱ陡崖的绝对高度。
图中崖顶的绝对高度为300米≤H顶<400米。
图中崖底的绝对高度为0(4)选“点”技巧
类型 技巧
水库坝址 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小盆地,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
港口 港口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既避风又要避开含沙量大的河口,防止航道淤塞
航空港 航空港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地质条件要好;注意盛行风向,并与城市保持适当的距离等
宿营地 宿营地应避开河谷、河边,以预防突降暴雨造成的山洪暴发;避开陡崖、陡坡,以防崩塌、落石造成伤害;应选在地势较高的缓坡或较平坦的鞍部宿营
疗养院 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等高线稀疏)、向阳坡、背山面水(河、湖、海)、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且有交通线通过,交通便利
气象站 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
拍摄地 ①被拍摄的事物集中,时间适宜,地点适宜;
②拍摄的距离问题:距离远近及安全问题:
③拍摄条件的选择问题:光照问题、昼夜问题、气温条件、地形地势等条件
【拓展】
Ⅰ读数据(注意等值距)
①读等值线(面)上的点
一般,在同一幅等值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相同或者为零。
②读等值线之间或闭合等值线内的点
Ⅱ比大小:根据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判读等值线(面)的大小。
Ⅲ看疏密(比较值差)
同一幅等值线图上,等值线越密,说明该地理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越大。
Ⅳ分析弯曲(判断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
①等值线向数值大方向弯曲的地方数值小,向数值小方向弯曲的地方数值大。
②等值线的弯曲反映了地理要素的分布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等值线的弯曲水准反映了弯曲处数值与平直处数值的差别水准。
Ⅴ判方向:主要是在等高(深)线上判断坡向,在等压线上判断风向。
坡向由高处指向低处,垂直于等高线。近地面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2021浙江)位于锋面上下的风向往往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两测站位于冷、暖锋面下方时﹐自下而上垂直方向不同高度测得的风向、风速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高考真题】
有关测站上空锋面类型、锋面位置、风向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冷锋 距地面1.5~2.0千米 锋下西北风,锋上东南风
B.冷锋 距地面2.0~2.5千米 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北风
C.暖锋 距地面2.0~2.5千米 锋下西南风,锋上东北风
D.暖锋 距地面1.5~2.0千米 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南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读图可知,锋面位于东部地区,甲地近地面是东南风,锋面应该向西北移动,应该是暖锋;乙地近地面是东北风,锋面应该向西南移动,东北风来自高纬度,气温较低,应该是冷锋。根据材料“位于锋面上下的风向往往存在明显差异”,甲锋面风向变化最明显的高度范围是1.5~2.0千米,乙锋面风向变化最明显的高度范围是2.0-2.5千米。冷锋距地面1.5~2.0千米锋下以东北风为主,不是西北风,锋上是西南风,A项错误;冷锋距地面2.0-2.5千米锋下由偏北风变为西南风,锋上是西南风,B项错误;暖锋距地面2.0-2.5千米锋下是东南风,锋上是西南风,C项错误;暖锋距地面1.5~2.0千米锋下是东南风,锋上是西南风,D项正确。
与测站周边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最接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判读。由上题解析可知,甲地为暖锋过境,乙地为冷锋过境。由图中等压线a>b>c可知,③图中天气系统为低压系统,甲地位于北半球,且位于该天气系统的右侧,可知甲地此时为暖锋过境,C项正确;①图中天气系统为低压系统,甲地位于北半球,且位于该天气系统的左侧,可知甲地此时为冷锋过境,A项错误;②图为高压系统,此时乙地风和日丽,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④图中此时乙地风向为东南风,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
【习题训练】
图中甲图示意南半球某地区某时刻的气压形势分布,乙图是
甲图中沿40°S纬线穿越河流的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题。
(1)在甲图所示天气系统控制下,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天气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受高压脊控制
B.②地风速比①地大 C.③地有暖锋移来,云层较厚
D.④地吹偏南风,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C
解析:(1)本题考查锋面系统的相关知识。 D项,读材料可知,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④地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再向左偏转,吹偏南风,④地位于低压槽,且处于南半球低压中心的左侧,可以判断处于冷锋锋后,可能出现阴雨天气。故D项正确; A项,读图可知,①地位于低压槽。故A项错误; B项,②地等压线较①地稀疏,风速比①地小。故B项错误; C项,③地冷锋过境,有降雨出现,所以云层较厚。故C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
A.50 m B.55 m C.60 m D.65 m
解析: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可知,图中等高距为5 m;图中右下角的等高线数值为25 m,该等高线右侧的海拔最低,海拔介于20 m和25 m之间;图中右上角的等高线数值为80 m,其右上方区域海拔最高,海拔介于80 m和85 m之间,故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大于55 m小于65 m。
C
6.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据图可知,③处的等高线最密集,表示该处的坡度最大,河水的流速最快。
答案:C
C专题一 地球与地图 习题1
1. 局部区域经纬网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两地均位于中纬度 B.①地位于a区域的东南方向
C.③、④两地均位于东经度 D.④地位于②地的西北方向
(2)按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同位于两个相同半球的是( )
A.①与② B.③与④ C.②与③ D.①与④
(3)图中a、b、c、d四个区域,实际面积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2. 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途经弗里曼特尔(32.1°S,115.8°E)、中山站(69.4°S,76.4°E)、长城站(62.2°S,58.9°W)和蓬塔(53.1°S,70.9°W),这是“雪龙”号的第二次环南极航行。如图为雪龙号环南极航行线路图。据此完成1-2题。
(1)中山站位于长城站的( )
A.东北 B.西南 C.东南 D.西北
(2)弗里曼特尔到南极点的最短距离约为( )
A.5500km B.10500km C.6400km D.2300km
3. 读经纬网圆柱投影图(局部),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处在北寒带 B.b点位于西半球
C.c点位于大西洋 D.d点位于c点的东南方向
(2)下列关于L1、L2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较,正确的是( )。
A.L1=2L2 B.L1=1.5L2 C.L1=L2 D.L1=0.87L2
4. 读某区域地形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河流流向为( )。
A.自西北流向东南 B.自正东流向正西 C.自东南流向西北 D.自西南流向东北
(2)图中山峰的海拔可能是( )。
A.465m B.455m C.445m D.435m
(3)图中陡崖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
A.20m B.29m C.39m D.40m
5.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内河流落差可能是( )
A.78m B.98m C.128m D.148m
(2)图中m、n、p、q四地中( )
A.m地位于阴坡,坡度较其他三地陡 B.n地位于鞍部,地势较其他三地高
C.q地位于山谷,在m地的东北方向 D.P地位于山脊,处于盛行风迎风坡
6. 图1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一个小区域,图2为建坝后河床剖面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2)分析影响该区域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
(3)若该区域拟在聚落附近建一座小型水库,且工程量较小,请用“—”标注坝址位置,说明选择的理由。
(4)分析建坝后图示河段河床剖面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1)B; (2)B; (3)D
解析:(1)结合图可知,①地位于低纬度,②地位于中纬度,A错;①地位于a区域的东南方向,B正确;③、④两地均位于西经度,C错;④地位于②地的东北方向,D错。故选:B。
(2)根据图片,a①位于南半球、西半球;②位于南半球、东半球;③位于北半球、西半球;④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因此同位于两个相同半球的是③和④。故选:B。
(3)结合图可知,图中的四个区域所跨的经度都为20°,所跨的纬度也为20°,由于纬度越低纬线越长,因此纬度越低的区域面积越大,纬度越高的区域面积越小。结合图,d所在的区域位于40°-60°之间,纬度最高,因此实际面积最小。故选:D。
2. 答案:(1)C; (2)C
解析:(1)读图可知,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长城站地理坐标(62.2°S,58.9°W),中山站地理坐标(69.4°S,76.4°E),中山站的纬度位置更高,中山站更靠南;距经度数值可知,58.9°W和76.4°E,两地经度相加不超过180°,可直接比较东西方向,长城的位置更靠西;故中山站位于长城站的东南方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读图可知,弗里曼特尔纬度位置约为南纬30°,距离南极点(90°S)纬度差为60°。从弗里曼特尔到南极点最短距离是沿经线走,所以到南极点最短距离为(90°-30°)*111km=6660km,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 .答案:(1)D(2)B
解析:(1)a点位于60°N纬线上,属于北温带;b点位于45°E经线上,属于东半球;c点位于135°E,不在大西洋;d点的坐标为(0°,135°W),c点的坐标为(60°N,135°E),所以d点位于c点的东南方向。
(2)L1位于60°N,a、b两点的经度差为180°,L1表示的实际距离为cos60°×180×111km=90×111km。a、d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纬度差为60°,所以L2表示的实际距离为60×111km。
12.答案:(1)西南
(2)先向正北,后向正南
(3)乙图;1:300000000
(4)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地处热带(低纬)地区;位于内陆(不临海);位于非洲东北部;陆上邻国较多。
解析:第(1)题,南苏丹首都朱巴大致位于(6°N,32°E),结合经纬度位置可知,其位于北京的西南方向。第(2)题,①②同位于60°N纬线上,其最短飞行线路是按照过这两点和地心确定的平面与地面相割而成大圆的劣弧飞行。第(3)题,乙图表达地理事物详细,比例尺较大;②③两地的实际距离为60×111km,结合图上距离可以计算出其比例尺。第(4)题,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其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进行说明。
4. 答案:(1)D(2)B(3)C
解析:(1)等高线的凸出方向指向河流上游(找到河流与等高线相交的部位),结合图中右上角的指向标可判断图中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2)读图可知,该图等高距为10m。由河谷向两岸方向的海拔是同步升高的,因此山峰外侧等高线数值应为450,可判断山峰的海拔范围为450~460m。
(3)读图可知,陡崖处有3条等高线重合,该图等高距为10m。根据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得出陡崖的相对高度为20m≤H<40m,结合选项可知,图中陡崖的最大高差可能是39m。
5. .答案:(1)B; (2)A
解析:(1)读图可知,图示地区等高距为40m,河流流经区的海拔最高处位于西侧,最高海拔为80~120m;图示地区河流流经区海拔最低处为河流入海口,海拔为0m。因此河流落差为80~120m。
(2)根据图中纬度变化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m地位于山地北侧,因此位于阴坡。m地附近等高线比其他三地更为密集,因而坡度最大;n、P两地等高线发生明显弯曲,且弯向高处,故这两地的地形为山谷;q地等高线发生明显弯曲,且弯向低处,故其地形为山脊。
6. .答案:(1)以低缓丘陵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区域内有河谷(盆地)地形。
(2)丘陵缓坡地形,低缓开阔,且利于排水;临近河流,水源充足;位于向阳坡,光照充足;位于迎风坡,降水丰富。
(3)绘图略(标在图中池塘所在的口袋状地形的峡谷处)。理由:盆地出口处建坝,能形成较大库容,蓄水量大;地处峡谷地段,易截流,工程量小,造价低。
(4)建坝后图示河段河床剖面变化原因:受水库蓄水的影响,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大坝上游河床上升;受水库季节性放水的影响,大坝下游河床受到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切)加剧,河床下降。
解析:第(1)问,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高低及其起伏状况、有无特殊地貌。第(2)问,由图可以看出,该聚落分布区等高线稀疏且海拔较低,附近有河流、池塘;位于南坡,是向阳坡和迎风坡,说明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形、水源、气候等。第(3)问,水库坝址一般选择在“口袋状地形的峡谷处”,“口小”则工程量小,造价低,有利于建坝;“袋大”则有利于蓄水。第(4)问,河床剖面上升和下降主要是流水沉积和侵蚀加剧引起的。专题一 地球与地图
一、考点
1.通过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结合等高线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掌握不同类型地图的判读方法,能选择相关线路、宿营地、大坝坝址等实践活动。
二、考点梳理
1. 经纬网的应用
(1)经度和纬度的对比
经度 纬度
定义 经线标注的度数 纬线标注的度数
实质 经度是二面角,即本初子午线平面与当地球子午线平面的夹角
纬度是线面角,即地球上某一点与地心连线和赤道平面的夹角
起点 本初子午线(0°经线)
赤道(0°纬线)
划分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从向西各划分为180°,划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从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为90°,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代号 指示南北方向东经(E),西经(W) 北纬(N),南纬(S)
经纬网定方向
1.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方格状经纬网:根据纬线排列确定图中P点在N点的南方,根据经线排列确定P点在N点的西方,综合分析P点在N点的西南方
3.非同一幅经纬网图上方向的判读:若两点不在同一幅经纬网上(或只知两点经纬度),可把两点转绘到同一经纬网图上后再判读方向
(3)答案误区:
在回答地理位置时,往往根据答题习惯,多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三个大角度进行作答,而交通位置经济位置以及图示信息却容易被忽视。
【典型例题】
甲、乙两地的夜晚北极星的仰角同为60°,甲、乙两地经度如下图所示。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甲地位于乙地的( )
A.东方 B.西方 C.西北方向 D.东南方向
2.甲、乙两地的距离大约是( )
A.20000千米 B.15000千米 C.10000千米 D.5000千米
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D
解析:1.北半球某地的地理纬度等于该地北极星的仰角,因为两地的仰角相同,所以两地纬度相同,故必然是东西方向。甲为(160°W,60°N),乙为(110°E,60°N),东西方向是以劣弧方向为准,所以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
2.任意纬线上相差一个经度的距离为111千米×cos θ(θ为纬度),然后乘以两地的劣弧经度差。
【习题训练】
1. 读某区域经纬网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完成下面小题。
(1)②地的地理坐标是( )
A.(40°N,20°W) B.(40°S,20°E) C.(40°S,20°W) D.(40°N,20°E)
(2)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位于中纬度、南半球
B.③地位于①地的东南方
C.④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
D.①②间距离等于②③间距离
2. 读下面经纬网图,回答1~2题。
(1)图中纬线AB是DE长度的( )
A.0.5倍 B.等长 C.1.5倍 D.2倍
(2)图中甲、乙、丙分别为其所在经纬线方格,关于其面积大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3.读下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的距离是( )
A.666千米 B.111千米 C.1110千米 D.2220千米
(2)图中四地位于西半球的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丁 D.只有甲
4.读地球表面某区域的经纬网示意图,完成1-4题。
(1)若某人从M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向分别前进200km,则其最终位置( )
A.回到M点 B.在M点正东方 C.在M点正西方 D.在M点东南方
(2)若一架飞机从M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 )
A.一直向东 B.先东北再东南 C.一直向西 D.先东南再东北
(3)与N点关于地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
A.(60°N,140°E) B.(60°S,140°E) C.(60°N,140°W) D.(60°S,140°W)
(4)关于图中M、N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日出方位一定不同 B.昼夜长短一定不同
C.北极星的仰角一定相同 D.太阳高度一定相同
5.假设甲、乙两图中各标注有一岛分别称为甲岛和乙岛,其位置与轮廓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两岛中P、Q两点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点位于(15°S,105°E) B.Q点位于(48°S,150°W)
C.P点位于Q点的东南方 D.P点位于Q点的西南方
(2)对甲、乙两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岛位于西半球 B.乙岛位于大西洋
C.乙岛面积比甲岛大 D.乙图的比例尺比甲图大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A; (2)C
解析:(1)本题考查经纬网的相关知识。读图可知,该区域为北半球,图中纬线均为北纬,即②地纬度为40°N;从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自转,图中经度向西增大,可确定为西经,即②地经度为20°W。因此,②地地理坐标为(40°N,20°W)。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本题考查经纬网的相关知识。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④地位于①地的西北方。故C项正确;
A项,①地位于低纬度。故A项错误;
B项,西半球的范围是自20°W向西至160°E,③(40°N,40°W)地位于西半球。故B项错误;
D项,由于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靠近两极越小,可得①②线段的实际长度大于②③线段的实际长度。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 答案:(1)B; (2)B
解析:(1)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经纬网”。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全球各地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赤道上经度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图中AB位于60°N,跨经度180°,DE位于赤道,跨经度90°,所以AB=DE,故B正确,ACD错误。
(2)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经纬网”。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三地所跨经纬度相同,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丙的面积最大,甲的面积最小,故面积排序是甲<乙<丙,故B正确,ACD错误。
3. 答案:(1)D; (2)B
解析:(1)读图可知,在该经纬网图中,地球沿顺时针方向自转,甲为(170 W,60 S),乙地为(150 E,60 S),1 约为111km,故两地距离为111×20=2220千米。故D项正确。
(2)西半球的范围是20 W~160 E,读图可知,甲(170 W,60 S)和丙(170 E,70 S)在西半球。故B项正确。
4.答案:(1)B; (2)B; (3)A; (4)C
解析:(1)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相同经度间隔,纬度越高,距离越短。若某人从M点出发,依次向正东、正南、正西和正北方向分别前进200 km,在向正东走时纬度较高,向正西走时纬度较低,前进相同距离,向正东走跨的经度较多,向正西走跨的经度较少。则其最终位置在M点正东方,B对。
(2)图示纬度向北增大,是北纬。两点间最短距离是过大圆的劣弧,在北半球先向北偏,后向南偏。若一架飞机从M点起飞,沿最短的航线到达N点,则飞机飞行的方向为先东北再东南,B对。
(3)与N点(60°N,40°W)关于地轴对称的点的纬度与N点相同,经度和是180°,位于相对的两条经线上。N点经度是40°W,对称的点坐标是(60°N,140°E),A对。
(4)图中M、N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日出方位相同,A错误;昼夜长短相同,B错误;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不变,北极星的仰角一定相同,C正确;太阳高度不相同,D错误,所以该题选C。
5.答案:(1)AD; (2)AD
解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A点位于(15°S,105°E),B点位于(48°N,150°W);根据A、B点的经纬度,可知A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
(2)据图中经纬度可知甲岛位于西半球、北半球,乙岛位于南印度洋。根据两图经纬度间隔度数大小可知,甲岛经纬度间隔度数大,表示实际面积大,比例尺较小,乙岛经纬度间隔度数小,表示实际面积小,比例尺较大。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1)基本特征: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
②同图等距——同一幅地图上等高距一般一致;
③密陡疏缓——等高线越密集,坡越陡,反之越缓;
④凸低为高——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为山脊;
⑤凸高为低——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高值凸出为山谷。
(2)等高线的判读:
I读数值,判海拔和相对高度。
II读最大值和数值变化,判地形类型和坡向。极值——某区域海拔最大或最小情况,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大小
III读线的疏密,判坡度和落差。等高距一定,线愈密则坡愈陡,水流愈急;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为凹坡,反之为凸坡。
IV读线的走向,判地形延伸方向。延伸方向——等高线延伸方向为地形走向,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是水流方向。
V读线的弯曲,判地形部位。弯曲处——等高线向地势低的方向凸,则为山脊;相反则为山谷。
VI读线的局部闭合,判高度范围。
(3)计算
①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读出任意两地的海拔,就可以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②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处,则该处为陡崖,如下图(单位:米)所示:
Ⅰ陡崖的相对高度(△H)。
计算公式为(n-1)d≤△H<(n+1)d,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为200米≤△H<400米。
Ⅱ陡崖的绝对高度。
图中崖顶的绝对高度为300米≤H顶<400米。
图中崖底的绝对高度为0(4)选“线”技巧
“线”类型 技巧
铁路、公路线 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建在坡度和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尽量通过鞍部;陡坡处线路要呈“之”字形弯曲,以降低坡度保证运输安全。另外还要充分考虑路线的长度,减少跨越河流和修建隧道,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引水、输油线 引水尽可能短,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从地势高处引水到地势低处,使水自流。输油管道,路线也应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拓展】[补充点拨]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判断水系特征 ①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②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③山脊常为河流的分水岭(山脊线);
④山谷常有河流发育(山谷线);
⑤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河流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判断水文特征
①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大、水能资源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
②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有关(流城的边界即分水岭);
③河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典型例题】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小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湖泊水位与山峰相对高度最接近( )
A.280米 B.290米 C.322米 D.352米
(2)关于瀑布的说法最可信的是( )
A.冬季比夏季壮观很多 B.落差受径流量控制
C.冬季形成“冰瀑” D.逐渐向湖泊退缩
答案:(1)B; (2)D
解析:(1)读图可知:200米<湖泊水位<300米,瀑布的落差是72米且湖泊位于瀑布的上游,所以,272米<湖泊水位<300米,山峰的高度是580米,不难得出280<湖泊与山峰相对高度<308,所以B正确。
(2)由于湖泊的调节作用,冬夏季的径流量相差不大,所以A错误;落差主要是地形的影响,所以B错误;我国南方河流无结冰期,所以C错误;由于流水的侵蚀,瀑布向上游退缩,所以D正确。
【习题训练】
1.经常进行户外登山活动对人体有很大的益处,这种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在登山过程中必须知悉一定的安全防护知识。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名山等高线地形图和登山线路,雨季M湖湖水经常外泄。“五一黄金周”期间,小明与驴友一起来这里登山。据此完成1~3题。
(1)M湖湖水外泄处的海拔可能是( )
A.1280米 B.1520米 C.1480米 D.1620米
(2)如果驴友在②处突遇湖水外泄,最佳的逃生方向是( )
A.东北 B.正北 C.东南 D.正南
(3)登山线路上最早看到日出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某驴友被困在下图所示的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且该地多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C处陡崖最大高度可能为( )
A.390米 B.420米 C.220米 D.180米
(2)从地形要素看图甲中A、B、C、D四地中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 )
A.A B.B C.C D.D
(3)图乙为一段等高线地形图,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泥石流路线,游客此时正好位于O点,则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救护直升机停靠在山顶H处,被困游客位于A、B、C、D四点中某一位置,则救护人员能够直接观测到的点是( )
A.A B.B C.C D.D
3.下图为我国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图中急流段高差为35m,则图中甲与乙地高差约为( )
A.200m B.235m C.270m D.300m
(2)某日一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观察的现象可信的是( )
A.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去
B.发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
C.发现丙所在方位地势最低
D.可看到湖畔丁处游人戏水
4.下图为我国东南地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陡崖顶部海拔不超过350m B.MO段河流流速较EF段慢
C.河流干流大致自南向北流 D.地形以平原为主
(2)与G处相比,在H处建坝的优势是( )
A.工程量小 B.投资少 C.移民少 D.库容大
(3)沿图中PQ线所作的剖面图应为( )
A. B.
C. D.
5.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50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范围内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
A.199米 B.249米 C.299米 D.349米
(2)符合甲、乙两地之间地势起伏状况的是( )
A. B.
C. D.
(3)据图判断,该区域耕地和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干流的( )
A.东岸 B.南岸 C.西岸 D.北岸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1)B; (2)C; (3)D
解析:(1)据图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图等高距为100米,图中显示,山顶湖盆北边有一个鞍部缺口,其海拔高度1500~1600米之间,当湖水水位达到这一高度时,湖水就会从该缺口外泄。由此判断,B正确;1280米、1480米海拔过低,胡水不会外泄,AC错误;1620米海岸过高,湖水早已外泄,D错误;故选B。
(2)据图可知,②位于河谷地带,如果驴友在②处突遇湖水外泄时,应向与河谷垂直的两侧高处逃生。结合图图中指向标可知,应向东南或西南方向逃生。故选C。
(3)据材料可知,时间为十月一日左右,太阳在东南方向日出,结合图示,注意指北针指向,④地东南方向无障碍,因此最早看到日出,D正确;①②③地东南方向有山顶或山脊阻挡视线,因此看到日出较晚,ABC错误。故选D。
2.答案:(1)A; (2)B; (3)B; (4)B
解析:(1)读图可知:陡崖处有三条等高线重叠,等高距是100米,根据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1)得出(3-1)x100≤h<(3+1)x100计算即可200≤h<400,故A正确,其它选项自然排除。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各点连接的线为谷线,故B位于谷线上,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各点连接的线为脊线,A位于脊线上,C处是断崖,D处等高线小于200米,应为平原。沟谷处为集水区域,易发生泥石流,故B正确。
(3)泥石流顺着山谷而下,故应沿垂直于谷地的山坡向上跑,据图②线符合,故B正确。其它选项自然排除。
(4)本题是通视问题,连接H到ABCD各点,中间没有地形凸起,且图示H到B地形上陡下缓,视线能直接看到,故B正确。H到A在脊线上,且中间有山顶阻挡视线,故A错。C在断崖的底部,无法看到。H到D等高线上疏下密,为凸坡阻挡视线,故D错。
3答案:(1)C;(2)A
解析:(1)读图,根据图中等高线,甲地海拔高度范围是550-600米,乙地海拔范围是300-350米之间,若图中急流段相对高差为35m,则乙地海拔范围是300-315米之间,图中甲与乙地高差范围是235-300米之间,约为270m,C对。A、B、D错。
(2)某登山旅行者到达甲处,甲处位于山顶,看不到山顶处悬崖峭壁,B错。根据指向标,急流段的漂流者大致向西漂去,A对。根据等高线,丁地海拔最低,地势最低,C错。根据等高线,甲与丙之间有一凸坡,甲处看不到海边丙处游人,D错。
4. 答案:(1)A;(2)D;(3).A
解析:(1)读图可知,300m≤陡崖顶部海拔<350m,A正确;由等高线疏密程度可知,MO段河流流速较EF段快;结合图中指向标和等高线可知,河流干流大致自北向南流;由等高线数值和分布特点可知,图示地区地形以低缓丘陵为主。
(2)读图可知,与G处相比,在H处建坝,上游水量更大,地形更为开阔,库区面积大,库容大,故选D。
(3)根据PQ线两端的海拔、沿线经过的山脊、河谷等的海拔即可确定选项A为沿图中PQ线所作的剖面图。
5.答案:(1)C;(2)B;(3)C
解析:(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图中干流河谷为海拔最低处,海拔最低处与最高处之间有5条等高线,假设离干流河谷最近的等高线海拔为a米,则河谷海拔大于(a-50)米,小于等于a米,最高处海拔大于等于(a+200)米,小于(a+250)米,则两点的高差大于等于200米,小于300米。
(2)依据等高线分布,甲、乙与河谷之间高差相同,但甲与河谷之间的等高线较乙稀疏,因而甲坡较乙坡坡度小,排除A、C项;从甲至河谷,海拔逐渐降低,不存在明显的地形起伏,B对、D错。
(3)据图可知,河流干流由北向南流,并且干流西岸等高线较东岸稀疏,地形较东岸平缓,适宜农耕作业和村落建设。专题一 地球与地图 习题2
1. 读下面经纬网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纬线AB是DE长度的( )
A.0.5倍 B.等长 C.1.5倍 D.2倍
(2)图中甲、乙、丙分别为其所在经纬线方格,关于其面积大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A.一直向东 B.先东北再东南 C.先西北再西南 D.先东南再东北
2. 经过地球球心的一条直线与地表相交的两点互为对跖点。已知甲地(30°S,45°E)和乙地互为对跖点。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与乙地经纬度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①②③④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
A.①位于西半球 B.②位于低纬度 C.③位于大西洋 D.④位于南温带
3. 小明在纸上绘制了他所在学校的平面图(学校长500m、宽240m)。每周一全校师生都会在广场上举行庄严的升旗(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仪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小明所在学校( )
A.从广场向正西走可直达校门 B.教学楼Ⅰ位于教学楼Ⅱ的北面
C.喷泉位于办公楼的东北方向 D.夏至日升旗时旗杆影子朝向校训牌
(2)小明绘制该平面图时用的纸长51.5cm、宽36.4cm,其绘图时用的比例尺最可能为( )
A.1:100 B.1:1000 C.1:10000 D.1:100000
4. 图甲是某区域等高线略图,图中公路(虚线)向偏北方向逐渐上升,桥梁下方河流水位为314m。图乙是盘山公路常用的凸面镜,用于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观察对向车辆。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阴影区域的坡度大小,由东南向西北(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2)图中有必要设置凸面镜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 读长江中下游平原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丁中适合建乡村聚落的地点是( )。
A.甲、丙 B.甲、乙 C.丙、丁 D.乙、丁
(2)图中①②③④虚线为利用湖泊水源灌溉农田的规划线路,其中最合理的自流渠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读“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图1中陡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陡崖位于A地西南 B.陡崖最小高差为20米
C.陡崖处有瀑布景观 D.陡崖由冰川侵蚀而成
(2)图2所示两幅剖面图中的数字,能正确反映图中A点地形特征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7.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图,图中道路为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从A到D的线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势特征。
(2)估算图示范围内自行车越野赛线路相对高度的数值范围。
(3)若车手保持匀速骑行,判断AB、BC、CD中骑行最省力的路段并说明理由。
(4)图中甲、乙两处为观赛台,选择能看到CD段赛况的观赛台并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B; (2)B
解析:(1)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经纬网”。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全球各地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赤道上经度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图中AB位于60°N,跨经度180°,DE位于赤道,跨经度90°,所以AB=DE,故B正确,ACD错误。
(2)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经纬网”。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三地所跨经纬度相同,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丙的面积最大,甲的面积最小,故面积排序是甲<乙<丙,故B正确,ACD错误。
2. 答案:(1)D; (2)C
解析:(1)甲地和乙地互为对跖点,则乙地经纬度为(30°N,135°W)。图示四地坐标分别是:①(20°N,110°E)、②(40°S,170°W)、③(0°,45°W)、④(30°N,135°W)。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经线,①点位于20°W以东、160°E以西,属于东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是以60°、30°纬线为界,②点位于中纬度;根据顺时针自转,可知③点位于以南极点为中心俯视图的赤道上,经度为45°W,位于大西洋;根据逆时针自转,可知④点位于以北极点为中心俯视图的30°纬线上,位于北温带。
3. 答案:(1)C(2)B
解析:(1)根据指向标可知,校门位于广场的东北方向,教学楼Ⅰ位于教学楼Ⅱ的东南方向,喷泉位于办公楼的东北方向,夏至日太阳日出东北,旗杆影子朝向西南。
(2)绘制平面图时所用纸应以比例尺较小边长的比例尺作为整图比例尺。该学校长500m、宽240m,要绘制在长51.5cm、宽36.4cm的纸上,故应选长的比例尺作为本图比例尺。通过计算可知,用图上距离50cm代表实地距离500m最合适,比例尺为50:50000=1:1000。
4. 答案:(1)B(2)B
解析:第1题,图甲中①处与其西北方向的阴影区域都位于310m和320m两条等高线之间,同时可看出阴影区域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这两条等高线间距越来越大,则表明沿该方向坡度逐渐减小。第2题,图甲中②位于山脊附近,因此公路会急转弯,视线会受到阻挡,凸面镜应设置在急转弯处。图甲中②位置为公路急转弯处。
5. 答案:(1)A(2)C
解析:第1题,从图可以看出,图示等高距为50m,该地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涝灾害频发,甲、丙海拔较高,适合建乡村聚落。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等高距为50m,该地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利用湖泊水源灌溉农田的规划线路,最合理的自流渠是③。
6.答案:1.B; 2.D
解析:(1)A.看清图中指向标和陡崖处等高线的相交条数即可正确作答。根据指向标,可以判断陡崖位于A地东南,故A错误;
B.从图示和等高线的数值,陡崖处三条等高线相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陡崖的高度范围为(n+1)d>高差≥(n-1)d(d为等高距,n为等高线相交的条数) , 范围为40米>高差≥20米,故最小高差为20米,最大高差接近40米,故B正确;
C.陡崖上方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陡崖处无河流,不能形成瀑布,故C错误;
D.陡崖多是断层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2)A处为鞍部,依据指向标可知P到Q为南北向,A南北两侧为山顶,并靠近P , M到N一线A为山谷且高进N,再结合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数据和两幅剖面图的数据可知②、④较符合,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 答案:(1)东西高,中部低,地势起伏较大。
(2)10~20m。
(3)BC段。BC段线路未穿越图中等高线;且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地势起伏小,骑行较省力。
(4)甲处。因为从甲处到CD段无山峰、山脊、凸坡,视线无遮挡。
解析:第(1)题,地势特征主要从地势高低及起伏大小角度分析。第(2)题,图中等高距为5m,该线路穿过了3条等高线,故最少有两个等高距的高差,最多有接近4个等高距的高差。第(3)题,若由A骑行到D,则AB、CD两段为上行路段,BC段为平行路段,故BC段最省力。第(4)题,甲处与CD段之间无障碍阻挡视线,而乙处与CD段之间有一个山顶阻挡视线,故甲处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