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5 09:08: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题名称 《唐诗三首》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3.诗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难点: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2、为什么画像中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 二、预习交流1.作者简介杜甫(712年2月12日 [1]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创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三、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并交流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中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四、深入理解课文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预设:夜捉人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军队连老妇人都要……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3、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四、 总结与课堂练习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完成课堂练习第二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情境导入 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预习交流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2.了解背景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3.初步感知(1)播放【音频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以便引导学生快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提示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②挂罥(juàn) 塘(táng)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丧(sāng)乱 踏(tà)里(lǐ)裂(liè) 庇(bì) 突兀(wù) (2)自己放声朗读,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3)结合注释,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三、品读揣摩(一)探究诗歌内容和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运用诵读法,逐节探究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逐节理解步骤:①五个字概括诗节内容——②一个词概括诗人情感、心境——③哪些词语表达情感最形象——④应该怎样诵读——⑤尝试诵读——⑥师生点评。思考探究,小组交流,展示,师生点评。[第一节]1.概括内容:秋风破茅屋。 2.情感:凄惨。3.如何读出这种惨烈的境况,诗人悲痛的心情?参考:抓住那些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怒号”“卷”“三重茅”重读。对于茅草的命运,诗人的心情是关切的,心随飘转的茅草而动。4.背景点拨:草屋的来之不易(安史之乱中流亡颠沛,流落四川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才完成,草屋的破败直接关系到全家的生活)。[第二节]1.概括内容:群童抱茅去(力求与第一节押韵)。2.情感:无奈。3.如何读出这种无奈的情绪?参考:放缓语气;“自叹息”加重并延长。[源:Z。4.此时的杜甫四十几岁,何以至此(老无力、倚杖)?参考:生活的困顿,内心的悲伤。5.诗人在叹息什么?参考:一叹息天公无情毁屋;二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三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第三节] 1.概括内容:丧乱长夜苦(长夜难眠苦)。2.情感:哀伤、悲戚。 3.如何读出这种悲戚之感?参考:重读“冷似铁”“无干处”“未断绝”“少睡眠”;重读并延长“长夜何由彻”。4.自行诵读体会。5.理解质疑:为何冷似铁,而非冷似冰?参考:“铁”一是很凉、很硬(天寒冷),二是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6.为何长夜难眠,仅仅是屋破漏雨所致么?参考:不是,是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造成的。背景点拨:安史之乱前唐朝有5000多万人,安史之乱后人口从5000多万锐减到1000多万。在安史之乱前,唐朝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安史之乱后,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仅以米为例,物价涨了三四倍还多,可谓民不聊生。[第四节]1.概括内容:广厦庇寒士(受冻死亦足)。2.情感:激昂(心潮澎湃,美好愿望)。[3.如何读出这种情感?参考:语气:激昂、悲壮;重读“俱欢颜”“安如山”;重读加延长“受冻”“死”“亦足”。(二)探究诗人的形象。请在心中勾勒杜甫的形象,可以将杜甫放在诗句的背景中,也可以是对杜甫身体、容貌、神态等等的联想。[]可以用“在 面前,杜甫是一个 的人”的方式表述。示例: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杜甫是一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参考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在床头无干的漏屋面前,他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在忧国忧民的思虑面前,他是一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望崇高的人;四、课堂总结学生个人梳理总结。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杜甫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忧”,忧风忧雨,忧国忧民,忧天下。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自己痛苦生活体验中发出抑制不住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这样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历史过去了已一千多年,但似乎仍在耳边回旋。第三课时卖炭翁/白居易一、新课导入播放【作者作品】《白居易》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二、预习交流1.了解“宫市”宫市,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有相关记载: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旧唐书张建封传》)。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2.播放【影音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意。参考:鬓(bìn)辗(niǎn) 辙(zhé) 两骑(jì) 敕(chì) 麾(huī) 薪:柴。 辗:通“碾”,轧。 敕:皇帝的命令。 叱:吆喝。 直:通“值”,价格。3.指名生读课文三、品读揣摩1.请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并进行具体分析。参考:“苦”。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有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苦,运炭是困苦,炭被抢是悲苦。具体词句:烧炭艰苦——“满面……食指黑”(外貌);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碾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被抢悲苦——“惜不得”(心理)2.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并进行具体分析。明确:“霸”。具体词句:横冲直撞、趾高气扬——黄衣、白衫、翩翩(外表)仗势凌人、蛮不讲理——把、称、回、叱、敕、牵、系(行为)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3.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参考:卖炭翁—“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宫使—“恨”(一系列动词描写)。4.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答案预设:衣衫单薄不能暖身,却希望炭能卖个好价而期待着天寒。明知挨冻却甘愿受苦,看出他的生活是多么窘迫!这反映出社会给劳动人民生活带来的重压。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作者的爱憎也在此句中分明体现。四、拓展探究[::卖炭翁的遭遇是一个个别现象吗?参考: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味。五、达标检测 教师活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