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3.2 《致大海》(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3.2 《致大海》(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4 16:5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普希金
致 大 海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沧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导入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作家。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母系家族有非洲血统。
1811年进人专为贵族子弟开办的皇村学校。求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并形成了强烈的自由思想。
1814年7月,诗歌《致诗友》发表在《欧洲通报》上。1817年3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亚历山大·普希金诗集》;7月,完成诗歌《自由颂》,造成一定影响。1819年7月,写出诗歌《乡村》。1820年3月,完成第一部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引起文坛关注。
1820年因《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中的反抗倾向激怒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以政府信使的名义流放到俄国南部。1821年,完成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4年又被禁闭在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因普希金的文学声誉将他赦免并召回莫斯科,这一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828年,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年,参加《文学报》的编辑工作。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12月30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1836年,创办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杂志 《现代人》,同年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
1837年在与法国贵族丹特斯的决斗中被杀害。
作品简介
普希金被称为 “俄罗斯文学之父”,是俄国文学语言的创立者。
他在800多首抒情诗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叶甫盖尼·奥涅金》等叙事诗中,运用和完善了俄语诗歌的各种体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对俄国诗歌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普希金的小说主要创作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 《别尔金小说集》、中篇小说 《黑桃皇后》和《上尉的女儿》等。在这些作品中,他开创了俄国文学关注“小人物”命运、同情人民的传统。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描写俄国历史上留里克王朝与罗曼诺夫王朝之间的统治者戈都诺夫,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被公认为俄国最优秀的历史剧作品之一。
创作特色
内容主题:
俄国风光
俄国语言
俄国性格
艺术风格:
真实朴素,清新,明快。
  作品富有鲜明的民族独创性,“俄罗斯民族诗人”
俄国精神
写作背景
《致大海》是普希金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
在写作这首诗之前四年,普希金因为在一系列政治讽刺诗中抨击沙皇统治,被流放到俄国南部,辗转于基希讷乌和敖德萨等地。他在流放期间继续创作了大量富于斗争精神的诗歌,并与当地许多密谋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者密切来往。
1824年夏,沙俄政府又以“亵渎神圣”和“行为不端”的罪名下令将普希金押送到位于俄国北部、他父亲名下的一个小庄园 “闭门思过”,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
诗人在敖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临别前夕,诗人登上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于是写下了这首《致大海》。
这是一首写于离别之际的诗,也是一首歌颂自由的诗。
相关链接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仑于1804年12月2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在位期间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
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含各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
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波拿巴
相关链接
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
为支持纺织工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杰作。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期创作长篇叙事诗《唐璜》。
1823年烧炭党运动失败,他前去参加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
1824年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
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但表现的个人主义和悲观厌世的消极成分比较严重。
拜 伦

诵读理结构
文章结构
1.本诗是一首抒情诗,写作者来到海边和大海告别。自由朗读,找出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
第1、2节和第14、15节
2、再读读这两部分,想一想, 诗人在两部分表达的感情是否一样呢?
第1、2节: 忧郁、悲哀、恋恋不舍
第14、15节 :执着、坚定、顽强不屈
3、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3—7节)(海之恋);
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海之思);
永久怀念大海(14、 15节)(海之念)。
不一样
文章结构
小结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这样我们可以把本诗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 节,诗人与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一13 节,诗人面对大海引发的联想。
第三部分:14—15节,诗人誓言绝不忘记大海,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3—7:写大海的自由奔放和无坚不摧的力量,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8—13:热情赞颂拿破仑和拜伦为自由民主奋斗的精神,表达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和向往。

研读明情感
研读明情感
再次朗读诗歌,思考:
1、本诗是一首写大海的抒情诗。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
2、结合诗歌内容,给“大海”加上恰当的修饰成分。
3、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4. 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怀念、礼赞
自由奔放的大海,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的大海,闪耀着娇美的容光的大海,黄昏时寂静的大海,汹涌起来而无法自制的大海……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作者借大海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研读明情感
5、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这里“我还不能离开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是指诗人还不能离开囚禁他的地方,到海外去,去寻求自由的生活。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指诗人现在是不自由的,但是他非常渴望自由。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随着你的山脊跑开!”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 “苦恼心伤”。
研读明情感
6. 诗人由大海而想起拿破仑和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一方面出反映了诗人对因他们的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世界空虛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这里的 “他”指拜伦。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己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即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诗人充满激情 地呼告大海“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费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研读明情感
7. 赏析
仿佛友人的忧都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沉郁的吐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临别时,它又向诗人发出了“喧声呼唤”,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我全心渴望的精神国度啊,大海!”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
你的山岩,你的海湾,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忧郁”和“迷惘地徘徊”,这时“心里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借山岩、海湾、光和影、浪花带到 “寂静的荒原”,即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研读明情感
小结
《致大海》 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主旨,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方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也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诗歌以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纵情抒写大海。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读之好像我们也成了站在山崖上向大海呼唤或在风中久久徘徊于海边的诗人。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心路历程借大海这一形象,以第一人称”我“对第二人称 “你”的倾吐方式切入,使“我”与大海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1、象征手法
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借景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诗情热烈奔放。
3、虚实相间
全诗虚实相间,在现实描写与历史玄思中进行转换,从起笔到收笔分别勾勒出两幅简洁而有力的图画:激情奔涌的大海与一位沉思而愁苦的诗人;依旧雄伟壮丽的大海与一位醒悟而坚强的诗人。
诗人致大海,既是致有形的大海,又是借此致无形的斗争精神。
艺术特色
4、拟人
这首诗将大海人格化,诗人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如将“波光”写成“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大海对话,使大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比较阅读
舒婷《致大海》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到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舒婷《致大海》
舒婷的 《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舒婷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寂静,就像在感受自己。
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舒婷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为对象书写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