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04 22:5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近代主题
1840
1912
[课程标准]
一、太平天国运动
二、洋务运动
三、边疆危机和
甲午中日战争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概述晚清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认识农民和地主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找出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纲领及评价
2. 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3. 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4.找出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代表、成就
5. 尝试评价洋务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农民阶级)
1.过程
1851年金田起义
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
1853—56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
1856年天京变乱,领导集团内讧,开始衰落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2.纲领
①前期
②后期
主张:
评价: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的出路问题
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
未能
实施
评价: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农民阶级)
4.失败的原因
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②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最后必然失败;
5.影响
①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
②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根源)
晚清四杰(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 军队名称
左宗棠(1812-1885) 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 楚军
李鸿章(1823-1901) 直隶总督、军机首辅 淮军
曾国藩(1811-1872)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 湘军
张之洞(1837-1909) 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首辅 新军
(反抗列强侵略)
二、洋务运动(1860—1895)(地主阶级)
1.背景
2.目的
清政府的统治内忧外患
维护封建统治
3.


曾国藩
李鸿章
恭亲王奕
左宗棠
张之洞
A.自强:创办官办军事工业;
B.求富:创办官督商办民用工业;
C.办新式学校;
D.建新式海军;
4.





二、洋务运动(1860—1895)(地主阶级)
5.评价
①进步性: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②失败结局:没有实现国家自强求富,没有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③局限性:不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1.《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不仅要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且要求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财产公有。这一主张
A.在当时得到了较好的实施
B.体现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C.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
D.使太平天国出现权力斗争
C
2.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天津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导致从喜剧走向悲剧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天京变乱的严重内耗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C
3.美国史学家瑞恩·玛丽在《同治中兴》一书中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几十年。”这一“非凡努力”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
B
4.据资料统计,从1862-1894年这30余年中,李鸿章所主办和参与筹办的“新政”事业占中国这一时期举办的全部新政的80%以上,其范围包括军火、采矿、民用,此外还举办新式学校。李鸿章“新政”事业的主题是(  )
A.废除八股取士,举办新式教育
B.发展近代产业,自强求富
C.引进先进技术,改革封建制度
D.学习西方思想,改变传统习俗
B
5.有人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
A.洋务运动把先进生产力引进中国
B.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
C.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D.洋务运动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A
1.找出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纲领文件及对其评价
2. 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3. 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4.找出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代表、成就
5. 尝试评价洋务运动
1.罗列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的边疆危机具体表现
2.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原因、马关条约的内容
3.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4.试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中国失败的原因
5.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
三、边疆危机和甲午中日战争
区域 事件 经过 结果
西 北
西南
新疆
叛乱
1864 新疆爆发反清内乱
1865 阿古柏和俄国入侵新疆
1875—78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 新疆建省
1.边疆危机(19世纪60—90年代)
中法
战争
1884 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
1884 法军进攻台湾,刘铭传击退法军
1885 镇南关大捷
1885 台湾建省
1885法国占领
越南
东南
1879 日本吞并琉球
宗藩关系
逐渐解体
(98页总结)
三、边疆危机和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直接:朝鲜发生农民起义;
根本: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壮大,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三、边疆危机和甲午中日战争
②《马关条约》内容
条款
让步 承认朝鲜独立
割地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赔款2亿两白银
开埠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③影响
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2.
划分
势力
范围
赎辽费
归还辽东半岛
国家
强租租借地




旅顺大连
九龙/威海卫
胶州湾
广州湾
向欧洲大借款
1.下图摘自《中国近代史通鉴》的单元目录(部分)。该单元的主题是
(二)日、美进犯台湾………………(27)
(三)西南、西北狼烟继起…………(32)
(四)中法战争………………………(37)
A.边疆危机的加剧 B.甲午风云
C.洋务运动的兴起 D.瓜分狂潮
A
2.“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是(  )
A.清军平定回部叛乱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清政府镇压起义军
D.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河内大败法军
B
3.下面是一位同学历史课堂笔记所写的中国近代某一次战争的历史影响。据此推断,这次战争是(  )
①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转变;
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4.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反对者认为该条款
A 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B 刺激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C 导致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D 加速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B
总结
探索国家出路
列强侵略加剧
探索出路
危机加剧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西北、西南、东南
甲午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瓜分狂潮:划分在华势力范围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农民阶级)
1.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①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二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②根本(内部):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材料三 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③直接:长期的自然灾害;
材料四 对世世代代沉溺于愚昧之中的千百万小农来说,宗教语言是最容易理解的语言,神秘的力量是最可信赖的力量
④组织: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