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孙权劝学
七 年 级(下)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课时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等文学常识,熟记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重点)
2、分析人物的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自己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素养)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遂定名为《资治通鉴》。
作品介绍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文章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三国之初。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军队,不久周瑜病死江陵。鲁肃代替周瑜辅佐孙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刘备很快又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方鼎峙的局面。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文学常识
历史人物
孙权(181-252年),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占据江东。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历史人物
吕蒙(178-219年) ,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吕蒙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死关羽后,吕蒙不久病死。
历史人物
鲁肃(172—217年),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鲁肃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他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鲁肃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友好关系。
词语解释
吴下阿蒙:泛指学识浅薄的人。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初,权/谓吕蒙(méng) /曰:“卿/(qīng)今当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shú)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代古代汉语单音节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翻译五字法
方法指导
疏通文意
初,权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 掌 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当初
对……说
现在
掌管
大事
用
事务
难道
想
成为
通“耶”
只
应当
历史
罢了
说
与……相比怎样
认为
1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卿言多务,孰 若孤?
6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
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
蒙论 议,大 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
开始
和
讨论
议事
非常
惊奇
现在
就
为什么
主谓间
迟
于是
拜见
表顺接
到,等到
不再是
1蒙乃始就学。
2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评议,十分惊奇地说:
你现在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吴地的那个阿蒙了!”
吕蒙说:“志士离别三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了,
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重点词语
⑴初:当初。
⑵谓:对……说。 ⑶今:现在。
⑷掌 事:掌管大事。
⑸以:用。 ⑹务:事务。
⑺岂:难道。 ⑻欲:想。
⑼为:成为。
⑽邪:通“耶”,语气词,吗。
⑾但:只。 ⑿当:应当。
⒀往事:历史。 ⒁耳:罢了。
⒂言:说。
⒃孰 若:与……相比怎样。
⒄以为:认为。 ⒅乃:于是。
⒆始:开始。
⒇及:到了……的时候。
﹙21﹚与:和。
﹙22﹚论:讨论。
﹙23﹚议:议事。
﹙24﹚大:非常。
﹙25﹚惊:惊奇﹙26﹚今者:现在
﹙27﹚非复:不再是。
﹙28﹚即:就。 ﹙29﹚更:重新。
﹙30﹚何见事:为什么。
﹙31﹚之:主谓间语气词。
﹙32﹚晚:迟。 ﹙33﹚遂 :于是。
﹙34﹚拜:拜见。 ﹙35﹚而:表顺接。
重点语句翻译: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多)了解以往的事罢了。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状语后置
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推辞。 以:拿,用,介词。
②孰若孤 ?
谁又像我的事务那么多呢?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何:怎么,为何。
古代称呼表示的含义
卿:①古代君对臣的爱称②古代对人的敬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阿蒙:是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理清课文思路。
整体感知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研读课文
孙权一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句,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对他十分关心,寄予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蒙辞以军中多务
一劝不成
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邪”后虽用叹号,但有一种强烈的反问,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耳”后用了句号,语气变得委婉。
孙权接着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循循善诱,言辞恳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赞叹,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学识有了进步。“大惊”及感叹语气的句子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讶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人物形象
孙权
平易近人,同时对部下要求严格,在劝吕蒙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吕蒙的殷切爱护,又有居高临下的王者权威。
鲁肃
极像一位忠厚的长者,对吕蒙的进步,毫不掩饰地加以夸赞,又相当真诚,讲礼节。
吕蒙
胸怀坦荡,机敏自信,能接受别人的正确建议,使自己得到提高,颇有幽默感。
课文探究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从侧面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
知错能改,谦虚好学,
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劝)
(赞)
请在文中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劝学
就学
论议
结友
详
略
古文知识积累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语气词,可译为“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
1、语气词
2、古今异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博士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另,另外;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一词多义
当
卿今当涂掌事( )
见
见往事耳( )
动词,掌管
动词,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动词,知晓
但当涉猎( )
动词,应当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 )
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 )
与“为”组成词组,可译为“认为”
文言句式
省略句
(鲁肃 )与蒙论议( 省略主语“鲁肃” )
蒙辞以军中多务。
倒装句
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了哪些启示?
①开卷有益。
②劝人要讲究策略。
③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④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知错就改。
⑤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⑥不能因事情的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⑦抓紧时间,发奋学习。
吕蒙
(坚决,关心)
(自信,自得)
(吃惊,赞叹)
孙权
鲁肃
君臣
同僚
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文章结构
主题思想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书犹药也,善读可医愚。——刘向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知识就是力量。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朱熹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 -杜甫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孔子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伏尔泰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 刘向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莎士比亚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达 · 芬奇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鲁迅嚼辣椒驱寒读书的故事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比较阅读
1、晋平公不想学习的原因是(用文中原句)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2、《孙权劝学》中孙权主要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达到说服吕蒙的目的;《师旷论学》中师旷规劝晋平公则主要是通过比喻说理 赢得他的认可的。
3、两篇文章思想内容有一个共同点是
强调了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冰心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