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分子基础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3分子基础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05 17:4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分子
一、选择题(共16题)
1.以下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A.高锰酸钾 B.冰水 C.空气 D.二氧化碳
2.用医用酒精(主要成分为乙醇)擦拭物体表面时,能闻到乙醇气味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的质量很小
3.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中子数相同
C.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D.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4.如图的信息能说明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很小 D.分子可以再分
5.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种微粒
C.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D.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所以原子是带电的微粒
6.下列图示符合2H意义的是
A. B.
C. D.
7.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B.分子大,原子、离子小
C.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D.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8.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氧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B.水结冰体积变大﹣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D.湿衣服在太阳下干得快﹣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9.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水结冰体积膨胀 —— 温度降低,分子体积变大
B.“八月桂花香” ——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 —— 温度升高,分子间隙变大
D.氧气和液氧都可助燃 —— 相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10.下列事实与解释相符的是
A.干冰升华﹣﹣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B.花圃旁闻到花的香味﹣﹣分子不断地运动
C.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分子比原子大
D.H2O和H2O2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11.春天,人们站在槐树旁能闻到槐花香,这一现象说明了
A.分子的体积变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分裂成原子 D.分子的质量很大
12.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气体可以压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可压缩
C.原子核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3.下列关于“一家炒菜十家香”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小 B.分子的体积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隔
14.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下列有关水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热时水分子的体积逐渐变大
B.降温时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C.反应时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分子是可分的
15.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B.6000升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升的钢瓶中——分子体积变小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分子构成不同
16.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B.闻气味以区分蒸馏水和氨水
C.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D.验证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二、综合题(共8题)
17.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1)实验1:探究人体呼出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除了要控制两个盛装气体样品的集气瓶大小规格相同和澄清石灰水的浓度外,还要控制_________相同。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
(2)实验2:该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3:如图所示,电子秤上的量筒中盛有蒸馏水,放置一段时间。天平示数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从微粒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
18.把分子的几种基本性质(A-D)的序号填在相应内容的横线上。
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1)打开酒瓶就可以闻到酒味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将大量的氧气压入钢瓶中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的物质能与氧气反应,有的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用微粒名称填空: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如:氧气分子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铁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氯化钠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
20.解释下列事实或现象:
(1)将50mL 酒精和50mL 水混合在一起,总体积_____100mL(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 _____;
(2)白酒瓶敞口放置,酒的香味变淡,原因是_____。
21.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各自挥发出的HCl气体和NH3相遇时会反应生成白色固体NH4Cl。请根据如图实验回答:
(1)白烟出现在玻璃管的右侧,说明HCl分子的运动速率比NH3分子的运动速率_____(填“快”或“慢”)。
(2)从环保角度分析:此实验的一个突出优点是_____。
22.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1(如图1)。
(1)该实验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实验2(如图2、图3、图4)。
图2、图3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铁丝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4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的热水中。
(3)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4)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3.如图1所示,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如图所示放在实验桌上:
(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胶头滴管的用途是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从微观角度看,此现象说明_____。
(3)小明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___具有挥发性。
(4)与图2课本中装置相比,用图1的装置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其优点是_____。
24.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手段,通过对比的方法得出结论,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曲线对比可知,过氧化氢法制取氧气实验中,催化剂的作用是 _____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
(2)由“图2”实验对比得出人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结论是 _____ 。
(3)由“图3”对比可知分子的运动规律,请例举一个生活中的现象来证明此规律: _____ 。
(4)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在如图4所示的实验中,能说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实验现是: _____ 、 _____ 。
(5)某同学将图4实验改进为图5实验,在滤纸条的不同位置滴上酚酞溶液,放入试管中,试管口放一团滴有浓氨水的棉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 。该同学改进实验的优点是 _____ 。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A、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氧气,而无氧气分子,不符合题意;
B、氯酸钾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氧气,而无氧气分子,不符合题意;
C、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中含有氧分子,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元素,不含氧气,而无氧气分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详解】
用医用酒精擦拭物体表面时,能闻到乙醇气味,是因为气味中含有的乙醇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向四周扩散,扩散进入鼻腔,使人们闻到气味。
故选:C。
3.B
【详解】
A、从宏观角度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故A正确;
B、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故B不正确;
C、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故C正确;
D、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故D正确。故选B。
4.C
【详解】
一滴水的体积大约只有 mL,但是所含有的分子数目达到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故选C。
5.C
【详解】
A、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错误;
B、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一种微粒,不能缺少这个前提,否则还可以分为质子、中子、电子,错误;
C、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正确;
D、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但由于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两者完全抵消,所以原子是不带电的微粒,错误。
故选C。
6.A
【详解】
2H表示两个氢原子;
A、表示两个氢原子,正确;
B、表示四个氢原子,错误;
C、表示一个氢分子,错误;
D、表示两个氢分子,错误;
故选A。
7.D
【详解】
A、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符合题意;
B、分子比组成它的原子大,但是不能说分子大、原子、离子小,如铁原子比氢分子大,不符合题意;
C、原子不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例如氢原子不含中子,不符合题意;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解析】
A. 氧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加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正确;B. 水结冰是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改变的只是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错误; C.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正确;D. 湿衣服在太阳下干得快,是因为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衣服晾干的快,正确。选B
9.A
【解析】
A、水结冰体积膨胀 —— 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大,故A错误;B、“八月桂花香” ——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B正确;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 —— 温度升高,分子间隙变大,体积变大,故C正确;D、氧气和液氧都可助燃 —— 相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故D正确。
10.B
【详解】
A.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物质状态的改变,本质上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故此选项错误;
B.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香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闻到香味,故此选项正确;
C.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的本质:通电后,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分,故此选项错误;
D.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H2O和H2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故此选项错误。
11.B
【详解】
在槐树旁,常闻到怡人的香味是由于槐花香气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故选B。
12.D
【详解】
A、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物质组成的。错误。
B、气体可以压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被压缩。错误。
C、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电子在原子核外。错误。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正确。
故选D。
13.C
【详解】
“一家炒菜十家香”,是因为菜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故选C。
14.D
【详解】
A、受热时水分子的间隔逐渐变大,水分子的体积不变,选项A不正确;
B、降温时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因为水分子没有变化,选项B不正确;
C、反应时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不会发生改变,选项C不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说明水分子是可分的,选项D正确。故选D。
15.B
【详解】
A: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只是状态不同,分子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所以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观点正确。
B:微观粒子虽然很小,但是体积不会变化。变化的是微观粒子间的间隔。所以,B错误。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因此,C正确。
D: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性质当然不同。所以D正确。
故选B。
16.B
【详解】
A、水的体积不同,不能比较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该选项不正确;
B、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可以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蒸馏水和氨水,该选项正确;
C、不能用带火星的木条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因为空气和呼出气体均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均无明显现象,应该用燃烧的木条检验,该选项不正确;
D、应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不能用干冷烧杯检验二氧化碳,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17.澄清石灰水的量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于空气中的含量 探究分子运动和温度的高低的关系 变小 水分子运动到量筒之外
【详解】
(1)本实验条件除了要控制两个盛装气体样品的集气瓶大小规格相同外,还要控制滴加石灰水的量相同,盛有呼出气体的瓶中石灰水变浑浊比盛有空气中的瓶中石灰水变浑浊更明显,可以判断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2) 品红完全相同,通过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快慢,来探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3)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水分子在不断运动,不断向空气中扩散,所以A中示数变小。
18(1)B
(2)C
(3)A
(4)D
【解析】
(1)打开酒瓶就可以闻到酒味,这是因为酒精中的香味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的香味,故填:B;
(2)可将大量的氧气压入钢瓶中,这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填:C;
(3)一滴水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故填:A;
(4)有的物质能与氧气反应,有的不能,这说明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即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填:D。
19.氧原子 铁原子 钠离子和氯离子
【详解】
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如:氧气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20.小于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详解】
(1)将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小于100mL,其原因是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
(2)白酒瓶敞口放置,酒的香味变淡,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1.慢 不污染环境
【详解】
(1)白烟出现在玻璃管的偏右侧,说明HCl分子的运动速率比NH3分子的慢;故填:慢;
(2)从环保角度分析:此实验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不污染环境,故填: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不污染环境。
22.(1)酚酞试液变红
(2)未做对比实验,证据不足(合理即可)
(3)小红花变红,且图3先变红
(4)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解析】
(1)酚酞溶液变红
(2)未做对比实验,有缺陷(合理即可)
(3)小纸花变红,且图3先变红
(4)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23.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滤纸条上滴有酚酞试液处由右向左依次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将酚酞溶液和浓氨水滴反了 浓氨水 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详解】
(1)胶头滴管的用途是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
(2)由于氨气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又因为氨分子是不停运动的,所以将会观察到滤纸上的酚酞试液由右向左依次变红;
(3)由于浓氨气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而酚酞试液不具有挥发性,如果在实验中发现试管里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口所塞的棉花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错误操作可能是两种试剂加反了;
(4)用左图的装置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比右图课本中装置,优点是防止氨气进入空气导致污染,即实验更环保,同时用药品较少,即更节约。
24.改变反应速率 呼出的气体包含大量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夏天湿衣服比冬天干得快(合理均可) A中酚酞溶液变红 B中酚酞溶液没有变红 滤纸条从右到左慢慢变红 可以观察到氨分子运动的方向和速率或节约药品等
【详解】
(1)由图1可看出有催化剂的实验中氧气质量比没有催化剂的实验生成的氧气质量增加的快,但是经过一定时间后,两者生成的氧气质量相同,可知催化剂的作用只是改变反应速率;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由“图2”实验对比可知人吸入的气体支持燃烧,呼出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3)由“图3”对比可知分子的运动规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生活中证明此规律的现象:夏天湿衣服比冬天干得快(合理均可);
(4)A与浓氨水在同一个密闭容器中,氨分子会不停的运动,进入A中,使酚酞溶液变红;B没有氨分子进入,酚酞溶液没有变红;
(5)棉花中的氨分子会慢慢从试管口运动到左侧试管底部,先接触到氨分子的酚酞先变红,滤纸条从右到左慢慢变红。该同学改进实验的优点是:可以观察到氨分子运动的方向和速率或节约药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