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所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十所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4 19:24:33

文档简介

河南省十所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下江南”意象是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古代江南,水乡泽国,以河代路,是船的天下。《越绝书·吴地传》记载,春秋时期吴国曾在其腹地开“吴古故水道”及“百尺渎”。吴古故水道和百尺渎所构成的水道,是江南河即江南运河的前身。
江南河联通南北,不仅打破了江南地区地理意义上的封闭状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超越了文化意义上的传统吴、越文化的分区,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江南文化区。六朝诗文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所呈现出的江南意象,具有一种不同于北方政治伦理精神的诗性审美气质。我国历来有“北上南下”之说,江南运河的畅通,使得北方人士纷纷“下江南”。
“下江南”意象中包含着一种从流飘荡的“悠悠”物象。隋代“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资治通鉴·隋纪》),乘船下江南显得更为便捷。士人们摆脱了车马的束缚,沿着大运河乘船顺流而下,赏看倒映在水里的江南风物,悠然的心情溢于言表,自有一种“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的审美心态。
唐宋时期,江南逐渐成为士人心目中的一片乐土,乘船下江南也成了一件“悠悠”乐事。孟浩然在《自洛之越》中写道:“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政治上失意的诗人,终于在江南找到了心灵上的慰藉。“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张籍《相和歌辞·江南曲》),“悠悠”一词道尽了乘船下江南的美好。白居易在谏言不被朝廷采纳后,主动申请外放,到杭州、苏州等地任职,“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长相思》),该词从思妇如水一般绵绵不绝的“愁思”中,反衬出游子在江南生活之“悠悠”。
“下江南”意象中总有浓得化不开的别样“离愁”。下江南,意味着与政治中心的渐行渐远,与故乡亲友的离别,与心爱之人的永诀,其中自有一种或痛彻心扉或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在下着大雨的寒夜渡江来到异乡,第二天一早却以主人的身份送客,还要回应洛阳亲友的种种问询,作者内心的孤独可想而知。张继的《枫桥夜泊》,更是“下江南”诗词中的代表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万籁之中,变化无穷,诗人隐身船里,只余一点迷离的希望,这番离愁,只有放在运河之上、人生如寄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这种别样的离愁,在宋词中表现得更是迂回婉转。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周邦彦的《兰陵王·柳》等。
“节过中和日有三,台星一点下江南”(周邦彦《寿陈运干》);“想君行尽嘉陵水,我已下江南”(王质《眼儿媚·送别》),可见在两宋时期,“下江南”已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文学意象,包含着下江南的种种诗意和范式,从而对元明清文学及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姜晓云《古典诗词中的“下江南”意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南河联通南北后,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具有地理与文化双重意义。
B.我国历来有“北上南下”之说,北方人士纷纷“下江南”,也得益于江南运河的畅通。
C.隋代与唐宋时期,“下江南”意象均具有士人们“悠悠”的审美内涵。
D.“下江南”意象中的“离愁”,唐诗表现得直白,宋词则表现得迂回婉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下江南”意象产生的两大文化基础,并进行了相关分析。
B.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为顺序进行论述,向纵深处展开议论,论证思路清晰而严谨。
C.文章主要采用引用论证展开论述,既使文章论证有力,又能增强其文化底蕴。
D.文章行文详略得当,详细阐述了“下江南”意象的内涵,简略阐述了其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南北方的历史及地理环境不同,这决定了中国南北方的文化完全不同。
B.“悠悠”与“离愁”虽有矛盾性,但为了“悠悠”,人们便不再看重“离愁”。
C.白居易的名句“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也可作为第四段的论据。
D.元明清三代文学的发展走向与大繁荣,源于两宋时期“下江南”的种种诗意和范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以模仿、大规模制造、低价为特点的国货品牌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但与进口产品相比,“制造大国”“品牌弱国”的烙印鲜明。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综合国力与国民整体消费实力显著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文化自信和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提高以及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国货品牌快速迭代,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市场,消费成为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为国货建立强势品牌提供了基础。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一定会有一批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崛起的民族品牌走向全球。
图一:你最喜欢的国货是什么
图二:你为什么选择国货
图三:你对国货品牌有什么期待
(摘编自夏杰长《国货起航正当时》等)
材料二: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向全国高校998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9.83%受访大学生愿意支持国货,对国产品牌发展怀有期待。同时,在购买产品时有41.42%的学生会优先考虑国货。
我们把时间退回到20年前,你眼里的国货是什么样的 百雀羚应该是黄蓝包装,冬天出门前怕冻着脸扭开盖子抹一抹;马应龙是中国知名的医药老字号,主打产品是痔疮膏……
没想到20年过去了,原本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国货重新火了起来。先来细数几个知名品牌:李宁在2018年三次踏上顶级时装周秀场,显眼的汉字和黄红配色,加上浓厚的中国风设计,使李宁的旧形象被打破了;在美妆领域,完美日记、玛丽黛佳等已然收获不少年轻拥趸,被美妆博主们称为“国货之光”,百雀羚也紧跟步伐实现年轻化转变,尤其是和故宫文创等开启了跨界营销,实现了完美转型。
(摘编自马婉莹《没想到20年过去了,原本遗忘在角落里的国货重新火了起来》)
材料三:
随着情怀大潮褪去,国货的一些问题开始显现。设计“土”、品质不佳、销售“有坑”等评价逐渐出现,消费者们开始对国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猫相关负责人指出,产品如果没有品质优势,将很难从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互联网后台数据也为产品研发提供了支撑,使企业可以聚焦消费者年龄段、消费需求,让产品更加精准化。许多国产品牌针对国内用户需求,提供了更有品质和细化的产品,使它们在细分品类市场中爆发。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下,国货品牌积极应对挑战,提升产品价值,将迎来难得的高质量发展机遇。 (摘编自姚亚奇《从藏在标签里到步入聚光灯下》)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经我国“品牌弱国”的烙印鲜明,但随着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我国将会出现一批走向全球的民族品牌。
B.国人最喜欢的国货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服装、食品、家电、鞋、手机,而选择国货最主要的原因是国货的性价比高。
C.国货品牌“春天”的到来,是由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市场以及中国国民整体消费实力的显著提升决定的。
D.在消费对象方面,人们在家用车、包饰等方面选择国货的较少,而在满意度方面,人们对国货的价格还是比较满意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调查数据显示:近八成的国民对国产品牌发展怀有期待,超四成的国民表示在购买产品时会优先考虑国货。
B.李宁、百雀羚国货品牌逐渐摆脱了窠臼,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挖掘与创新形成了一股独特的艺术风潮,重新火了起来。
C.完美日记、玛丽黛佳等国货品牌深受年轻消费者的追捧,被美妆博主们称为“国货之光”,是国货品牌中质量最高的产品。
D.设计“土”、销售“有坑”等不良评价的出现,让消费者们的情怀大潮逐渐褪去,同时也让消费者们对国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企业应如何助力我国打造“品牌强国” 请综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命若琴弦(节选)
史铁生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漫天大雪①,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躜动得显著。他蹒蹒跚跚地爬上野羊岭,庙院中衰草瑟瑟,窜出一只狐狸,仓惶逃远。
村里人告诉他,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
“我告诉他等我回来。”
“不知道他干嘛就走了。”
“他没说去哪儿,留下什么话没 ”
“他说让您甭找他。”
“什么时候走的 ”
人们想了好久,都说是在兰秀儿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明白。
众人劝老瞎子留下来,这么冰天雪地的上哪去 不如在野羊坳说一冬天书。老瞎子指指他的琴,人们见琴柄上空荡荡已经没了琴弦。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他说得去找他的徒弟。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 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直到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直到忽然想起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茫茫雪野②,皑皑群山,天地之间躜动着一个黑点。走近时,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他去找他的徒弟。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情、处境。
他想自己先得振作起来,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没有了目标。
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 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可是他又想:能把一切都告诉小瞎子吗 老瞎子又试着振作起来,可还是不行,总摆脱不掉那无字的白纸……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已无力反抗。老瞎子捡了些柴,打起一堆火。
小瞎子渐渐有了哭声。老瞎子放了心,任他尽情尽意地哭。只要还能哭就还有救,只要还能哭就有哭够的时候。
小瞎子哭了几天几夜,老瞎子就那么一声不吭地守着。火光和哭声惊动了野兔子、山鸡、野羊和狐狸和鹞鹰……
终于小瞎子说话了:“干嘛咱们是瞎子!”
“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
终于小瞎子又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哪怕就看一回。”
“你真那么想吗 ”
“真想,真想——”
老瞎子把篝火拨得更旺些。
雪停了③。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鹞鹰在平稳地滑翔。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 ”小瞎子如梦方醒。
“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您已经看见了吗 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懂了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你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 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
这地方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他小野兽。山谷中鹞鹰在盘旋。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到老瞎子、小瞎子师徒二人都经历了人生的幻灭,受到重大打击:师父发现生所求的药方原来是张白纸;徒弟心爱的女孩出嫁,对爱情的向往化为泡影。
B.小说采用上帝视角来写作,不仅描写了师徒二人的语言、行动和外貌等,而且精细描写了师徒二人的心理活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师徒二人的对话短促简练,体现了小瞎子经历蚀骨悲痛后的绝望和挣扎,也体现了老瞎子对徒弟同病相怜的理解和彻悟人生后的坚定。
D.小说大量运用“反复”手法,词语的重复、句子的重复、情节的重复等,作品通过这一手法及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透露出哲学思辨色彩。
8.小说的环境描写耐人寻味,文中画线的三处对雪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篇小说被誉为“生命的寓言”,请从这一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鉴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 ”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曰:‘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 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以来年为始乎! 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 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 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 又,臣观隋末乱离,其欲争天下者不过十余人而已,其余皆保乡党、全妻子,以待有道而归之耳。乃知百姓好乱者亦鲜,但人主不能安之耳。”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
(节选自《通鉴记事本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
B.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
C.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
D.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位,亦作即立,意为开始成为帝王或诸侯,文中指成为帝王。
B.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C.关外,当时唐都城为长安,以此便称山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为关外。
D.乡党,周制,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泛指乡里、家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征兵问题上,魏征认为用兵在于方法得当,而不在于兵士众多,所以他反对唐太宗的征兵方案,多次不肯签名,由此引起了唐太宗的恼怒,并受到太宗的责备。
B.魏征毫不客气地指出唐太宗的失信之举,并向其进谏:皇上治理国家需要依靠地方守官和宰相,只要对其信任,就能实现以诚信治天下。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执政之道,张玄素借隋朝灭亡的原因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又向唐太宗提出了治国建议,其所提建议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D.唐太宗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听取大臣的建议,听完魏征的进言,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改变了相关决策,听完张玄素的陈述,将其升任为侍御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 夔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①萤暗,藓阶蛩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 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②。
长恨相从未款③,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 渚寒烟淡,棹移人远,缥缈行舟如叶。想文君④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注】①篠墙:竹篱院墙。②啼鴂:杜鹃鸟。③未款:不能久留。④文君:卓文君,借指胡德华的妻室。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六句有昼景夜景、植物动物、视觉听觉,营造了冷清凄迷的意境。
B.“渚寒”三句以离别者的独特视角写出了对送别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C.词人颇具匠心,多次转换时间和空间,从而使情感抒发具有层次性。
D.全词多处巧妙化用前人诗句之中的艺术形象,不着痕迹,尽得风流。
15.本词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找出两种相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爱莲说》中,周敦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气味与形态两方面解释了自己爱“莲”的原因。
(2)《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进而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学习与做人的道理。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给予人类的没有穷尽的宝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法制文明的历史__________。法律制度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__________。( )。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隋唐时,中华法制文明逐渐定型与完备,中华法系日臻成熟。“以礼入法,得古今之平”的《唐律疏议》,以其完备的体例、严谨而丰富的内容成为封建法典的范本,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起着__________的作用。在内涵和外延上,中华法系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相通的。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相互和谐。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法制文明上的智慧,是__________的设计,因而能够成为世界法律文化史上的典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研究和总结我国古代法制传统,挖掘和传承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源远流长 美不胜收 继往开来 独具匠心
B.积厚流光 大放异彩 继往开来 别树一帜
C.积厚流光 美不胜收 承上启下 别树一帜
D.源远流长 大放异彩 承上启下 独具匠心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
B.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尤其是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相互和谐。
B.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和谐。
C.它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和谐。
D.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相互和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尽管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全谷物比精制谷物更营养、更健康,①__________________,调查显示,仅有24.6%的消费者能够说清楚什么是全谷物,所以未来需要加强对全谷物相关的科学传播以增强消费者对全谷物的了解。今天,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健康成人应该每天吃全谷物,但实际只有不到一成消费者能够做到每天都吃全谷物。②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原因是当前对全谷物食品没有统一的定义,由此导致消费者购买的所谓“全谷物食品”可能实际上还是精制谷物。由此可见,③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便于消费者选择合适的全谷物食品。鉴于此,相关专家表示,从健康角度和节约粮食角度,鼓励消费者多食用全谷物和全谷物食品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要真正让消费者和行业双赢,必须以科学为基础规范行业发展、引导消费者的选择。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一个假设关系的否定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起人顾拜旦在《体育颂》中说:“啊,体育,你就是美丽! 你塑造的人体变得高尚还是卑鄙,要看它是被可耻的欲望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育。”
孔子以“六艺”教人,这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具关联性的是“射”与“御”。奥运会上的“马术”就与“御”有关。相比于“御”,传统儒家对于“射”的讨论更为丰富。《礼记·射义》说:“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是:“比赛射箭这件事,其中含有求仁之道。比赛时只有自己做到心平气和、身体端正之后才可以发射,发射后如没有射中目标,则不要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应进行自我反省。”
上述材料给了你什么感悟 请任选一项你喜欢的体育运动并结合自身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名校联盟考
语文·答案
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
愁,在宋词中表现得更是迂回婉转。”通过

别样的离愁在唐诗中表现得
2.答案B
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论点、论据与
系的
文章主体部分阐述了“下江南”意象的内涵

出并列关
答案C
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晛点态度,筛选并整
息的能力
们便不再看重‘离愁’”的表述属曲解文意,“悠悠”与
南”意象内涵呈现出的两部分,由第五段

很看

D.“源于两宋时期‘下江
的种种诗意和范
断,原文为“从而对
及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
影响
然决定
案C
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点拔“是由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市场以
国民整体消费实力的显著提升决定的”错
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
场”是背景因素,说其是
牌“春天”到来的决定因素也不恰当
案B
题透析
考查概括和分析材料中相关信
路点
表述属扩
选项信息源为“79
大学
产品”的表述属无中生有
国货品牌
质量最高”两个概念不能等同。D.“让消费者们的情怀大潮逐渐褪去”的表述属关系混乱,原文为:“随
大潮褪去,国货的
题开始显现。设
质不佳、销售‘有坑’等评价逐渐出现,消费者们开始对国
的要求
案①积极应对挑战
价值;②利用大数据,让产品更加精准化;③融人传统文化因子,提升产
计感,加大创新力度;④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更好地满足年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等。(每点2分,答出任意
他答案
案B
考查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思路点拨没
8.命题
本题考查
案①开篇“漫天大雪”的环
烘托了悲凉的氛
老瞎
幻灭的绝望心境。②“茫茫雪
渺小、孤单,也暗示
迷茫,老瞎子在雪野中寻找徒弟,也是在重寻人生的意
野茫茫,也衬托出师
徒弟的艰
暗示人物心境逐渐平复
每点2分,意思
若有其他答案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
化解读的能力
说标题
弦”有深刻的哲理:人生的目标可能
须要自己设

琴弦拉紧,才能拥有人生的意义,奏出生命的乐章。②小说的人物具有概
境遇。③语言具有
琴弦喻
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
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等,这


有目标,生命才能持续。④那张无
活下去的希
每点2分
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题考查文言文断

考查
路点拨C项中“以此便称山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为关外”的表述错误,长安为今天的西安,所以
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要点的能力
思路点拨B项
治理国家需要依靠地方守官与宰

就能实现以诚信治天
解错
透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
)过去我认为您太固执,怀疑您不通晓政务,现在您论述治理国家的原则,真是道尽
的精要
关键
的智慧来决定天
谬背理已经很多了,下臣谄媚奉承,皇上受蒙蔽
不灭亡还等什么!(关键词“借使”“乖
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他国家大事上的得失,魏征知道的都发
见解,太
正召兵士封德费奏
见并責备他说:“中男身强体壮的,是奸民欺诈妄言
他们有什
执到这种程度!魏征对答说:“用兵在于方
于兵士众多。皇上您征召健康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