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二战后社会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
列 宁
斯大林模式的缔造者
斯大林
回顾苏联(俄)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苏俄建立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
政策
苏联模
式形成
苏联模式
1917
1918
1921
1928
1936
1953
1991
第一个五年计划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1. 知道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的解体
2.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析,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
3. 掌握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及它们的改革情况
4. 了解苏联在东欧国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东欧剧变的过程。
【学习重点】
苏联的改革及东欧剧变。
【学习难点】
东欧剧变的实质。
社会主义渐壮大
PART ONE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拉美一国
东欧八国
亚洲六国
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古巴
背景:
目的:
时间:
国家:
影响:
实质:
冷战形成,苏要求东欧国家保持一致。
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1949年。
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积极),但也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消极)。
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2.经互会
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50年,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中苏建交
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PART TWO
1956年,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赫鲁晓夫改革
1.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苏联模式的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2.根本原因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
鼓励农民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措施
重心:
经济改革,
尤其是农业
政治上
材料一: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经济上
材料二: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八年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3.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
赫鲁晓夫改革结果?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失败原因:
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4.评价: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没有 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且存在偏差。
勃列日涅夫改革
(1)时间:1964年开始。
(2)背景: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
(3)内容:
①经济: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军事: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美苏两国军事力量对比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过度重视军事工业(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
跛脚的巨人
食品短缺,群众排队等待购买
①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②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4)结果: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PART THREE
戈尔巴乔夫
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1976到1980平均速度为4.2%,1981到1985为3.6%。
背景:苏联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苏联人民排队购物
a、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苏联的国民经济从1989年起开始负增长,1990年比1989年下降4%,1991年比1990年又下降5%。
但没有取得成果。
b、后又进行政治改革。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和“政治多元化”。
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1、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
材料一:1990年,立陶宛首先宣布独立,拉脱维亚等5个加盟共和国也要求退出苏联。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存联盟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人主张保留。但是,新联盟条约却要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材料二:1991年8月19日,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这次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趁机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材料三:1991年12月21日,11个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布苏联不复存在。
结合材料,归纳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①根本原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由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苏联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分离主义倾向也不断增强。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之后许多加盟国家也宣布独立,联盟的权威和完整性受到严重侵蚀,各地局势动荡,苏联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倒退。为了遏制独立势头,1991年8月14日,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预定20日签署
1991年8月19日凌晨,正当新联盟即将签署之际,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副总统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其代为行使,军队开入莫斯科。在西方国家支持下,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指责副总统等违背宪法,并要求军民反对政变。在国内外压力之下,历时不到60个小时,政变遂告失败。但此后,苏联形势却急转直下,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国家大权直至苏联完全解体。
八一九事件
2、苏联解体
(1) 导火线:
1991年8月19日,苏共高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权力移交叶利钦
2、苏联解体
时间:
1991年
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3、苏联解体—概况
1991年12月25日19时锤子镰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含义:
实质:
诺贝尔和平奖
“表彰他在和平进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帮助形成了今天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苏联
(1922.12--1991.12)
苏联解体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4.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2)世界:标志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社会主义运动: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与打击,同时也说明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客观上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3)对欧洲:加速了欧洲一体化
进程,为欧盟和北约的东扩创造了
条件,客观上推动欧洲摆脱美国
而成为独立的力量。
(4)对美国: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想一想】
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如何评价他的改革。
不同意。苏联的解体虽然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有直接关系,但是导致苏联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把苏联改病了
把苏联改残了
把苏联改垮了
5.东欧剧变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的谈话
根据材料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1)原因:①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了严重问题。
② 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③ 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④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矛盾,引发危机。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东欧剧变
(2)表现
波兰
罗马尼亚
(3)实质
社会制度的变化,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4)方式:①和平(波兰、德国等); ②暴力(罗马尼亚)。
东欧剧变: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布拉格之春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推倒柏林墙
德国签订统一条约
1.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思考: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2.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局部的倒退和反复不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趋势.
1、东欧剧变:原因、表现、实质
3、苏联解体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赫鲁晓夫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原因
——直接导致解体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援助东欧各国:1949年,经互会成立
2、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没有取得成效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影响:冷战、两极格局、美苏争霸结束
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外部因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催化剂:八一九事件
1.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
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试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D
2.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
联改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具
体是指( )
A.没有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歧途
D.缺乏从政经验和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C
巩固练习
3.“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那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对于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能够得出的结论有( )
①苏联模式失败 ②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挫折
③两极格局结束 ④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
巩固练习
4.下列有关苏联的历史表述有误的是
①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使苏联权利更加集中
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③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④苏联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20世纪80年代,苏联为缓和美苏争霸希望改善中苏关系,当时有人画了一幅名为《毕竟,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漫画,其“共同之处”主要是
D
A.都是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
B.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C.都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D.都力图称霸世界
B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1年8月19 日, 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不到三天,他们就失败了。12月28日,‘独联体’宣布成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
①8名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什么?
②此事件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③假若没有这件事的发生,苏联会继续存在下去吗?根本原因是什么
阻止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加速了苏联解体
不会
苏联僵化的体制阻碍了产力的发展
谢谢